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小云 《科技信息》2011,(13):749-750
近年来,随着"两网"改造的深入和电网运行水平的提高,大量采用远方集中监视、控制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减少了人为误操作的可能。采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用的方向,也是电网发展的趋势,但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标准问题,以及运行和检修的管理体制等问题。基于多年工作经验,本文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从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郑法伟  崔涛  刘子洲 《科技信息》2010,(35):266-266,279
近年来,在电网运行水平提高时,大量采用远方集中监视、控制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减少了人为误操作的可能。采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用的方向,也是对整个电网的一、二次设备信息进行综合利用,发展和完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电力系统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就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两网”改造的深入和电网运行水平的提高,大量采用远方集中监视、控制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减少了人为误操作的可能。采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用的方向,也是电网发展的趋势,将变电站由常规站改为综自站渐渐成为一种趋势。综自改造后的变电站,其运行情况越来越依赖于自动化装置的实用性及成熟性。该文就综自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及特点做出相应分析,以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电网自动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对变电站内的设备进行统一的监控、管理,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实时信息交换、信息共享,提高了电网的安全稳定水平。因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直接决定了变电站的安全和稳定。本文论述了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运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周电网改造力度不断加大,电丹改造的速度也就随着国家对电网的重视而加快了脚步,这就对我国电网技术的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的电同日益得到完善,我国现在大量采用远方集中监控和控制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自动化系统的运用既提高了劳动的生产率,同时有减少了人为失误操作的可能。未来的电网发展趋势也将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用相结合的综合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监控系统能够使公司更好的、全面的掌握负荷的变化,能够为电一的穗定性发展带来积极的帮助。但是现实中,变电站会受到雷电等灾害的破坏。本文就通过对35kv变电站及接地保护进行阐述,分析了35kV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设计。  相似文献   

6.
刘志军 《科技资讯》2011,(14):133-134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对于提高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7.
结合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建设和改造的工作实践,分析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与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区别、综合自动化与无人值班的区别与联系;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构成、现场施工及调试各环节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在肇庆电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吴子方 《广东科技》2009,18(24):100-101
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功能由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变电站建设、运行维护的综合经济效益要求所决定,是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与要求.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有不同的功能,通过对超高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集中模式、相对分散模式、分层分布分散模式等主要结构模式的介绍,在模式化方案实施的基础上,对超高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以后的发展模式再作探讨.并关于变电站自动化 系统选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应遵循的原则,阐述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形式、功能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王青 《科技信息》2013,(1):417-417
本文结合章丘电网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展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提出现今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功能由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变电站建设、运行维护的综合经济效益要求所决定,是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与要求。本文阐述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有不同的功能,通过对超高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集中模式、相对分散模式、分层分布分散模式等主要结构模式的介绍,在模式化方案实施的基础上,对超高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以后的发展模式再作探讨。并关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选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应遵循的原则,介绍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形式、功能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是整个配电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和馈线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现对变电站的监视和控制;通过馈线自动化,利用自动化开关设备和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对配电网的远方监控和自动控制,达到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变电站自动化是当今电网自动化领域的热门课题,其发展势头正方兴未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对变电站内设备及微机保护进行统一的监测、管理和控制,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实时、有效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优化电网操作,可以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本文从三个个方面探讨了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伟  李继广  张磊 《科技信息》2010,(17):357-357,371
变电站实现自动化已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开发已形成热潮。为此,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4.
杨龙雨  徐涛  李福泉 《科技信息》2010,(15):344-345
随着近年来石嘴山电网的迅猛发展,变电站无人值班或少人值班成为发展趋势。对变电站遥控、遥调、遥信、遥测的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石嘴山电网主要采用了现场总线网来解决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问题,但现场总线网技术存在着其自身的缺陷,给变电站运行、改造和扩建工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以太网络技术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有网络结构简单、设备通用、通信速率快、全双工通信等优点,可以解决现有总线技术中大量的现实问题,它能够很好的满足变电站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因此,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严棣 《科技资讯》2009,(36):85-85
介绍了220kV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中常遇到的几个问题,并结合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设计原则,提出几点改进设计常见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和运行效率满足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功能要求和对远动数据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使得相关工作人员更加及时,全面地掌握电网及变电站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6.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于促进电网调度的自动化以及现场运行管理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网的经济运行水平和安全管理质量。尤其是随着软硬件环境的改善和相关技术的进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作用和优势变得更加明显。该文在分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最终提出了加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陆方 《科技信息》2012,(23):385-385,438
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对于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和现场运行管理现代化,提高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硬件软件环境的改善,它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体现出来。本文首先探讨了传统变电站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最后提出了相关完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随着电网事业的迅速发展,变电站的数量不断的增加,并且处于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因此,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综合自动化的系统比较复杂,其中涉及到的专业的科学知识比较多,并且其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关乎到变电站的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电网能够稳定且安全的运行的基本保证。该文将对现在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力求寻找到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对我国电网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论述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综合自动化系统和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等技术问题,并提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解决方案,该系统的实际运行和维护非常快捷.  相似文献   

20.
基于Delphi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Delphi的电网调度自动化仿真主要包括电网调度自动化调度站和多个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厂站功能的软件仿真设计,实现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SCADA(Supervisor Control And Data Acqusition)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基本功能.仿真软件在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的教学和培训中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