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理论界普遍认为,翻译策略只有两个——美国人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研究发现,鲁迅1935年用"归化"二字描述自然流畅易懂的翻译,是"归化"翻译策略的首创者。60年之后,美国人韦鲁蒂用domest icat ion描述透明流畅易懂的翻译,中国人将domest icat ion翻译成"归化",并把"归化"翻译策略的专利转让给韦努蒂。鲁迅1935年在用"归化"二字描述自然流畅易懂的翻译的同时,提出"保存洋气"的翻译策略。60年之后,美国人韦努蒂提出forei gni zat i on翻译策略,中国人将意义为"洋化"的f or ei gni zat i on翻译成"异化",并将鲁迅的"保存洋气"掩盖在"异化"之下。真实情况是,鲁迅是"归化"和"保存洋气"两个翻译策略的首创者,"保存洋气"是一种独立于"异化"之外的翻译策略,韦努蒂只是foreignizat io("洋化",被误译成"异化")翻译策略的首创者。  相似文献   

2.
"归化"、"异化"作为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是翻译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界定了归化、异化的另一英文术语adaptation的概念并指出了它与其他英语术语的关系;二是明确了"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在使用范围上的不同,并为区别这两对概念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内研究"归化"和"异化"文章众多,但对这两个概念理解和运用有失准确的局面,文章追溯"归化"、"异化"的历史起源,从韦努蒂、鲁迅溯源至施莱尔马赫,通过分析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为"归化"、"异化"正本清源,以期有益于我们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并运用它们指导翻译实践、解释翻译现象。  相似文献   

4.
贺芳 《科技信息》2011,(6):172-173
在近年来的翻译论坛上,有关"归化"和"异化"的讨论一直是翻译学界的一大热门话题。异化的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获得。杨宪益夫妇的力作—《红楼梦》的英译本,杨宪益凭借其高超的翻译技巧,成功地使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多种翻译手段对其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作了娴熟的处理,最大程度地传递了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本文以韦努蒂提出的"异化翻译"理论为基础,以杨宪益《红楼梦》歇后语翻译为个案,证明异化翻译可以弥补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作了论述,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的内涵,归化与异化之争论以及归化、异化在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对于归化、异化的关系,何为主流,笔者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从跨文化研究视野出发,首先探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及其后殖民解构主义渊源,并对语言形式层面上的直译和意译与文化层面上的归化和异化进行比较区分。然后通过实例阐述了归化和异化的辩证关系,提出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和动态发展的。最后强调采用归化或异化都要把握好分寸,过度归化和过度异化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要努力避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异化"和"归化"的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指出其重要共同点是文本角度和源语中心.而以利弗维尔为代表的西方学派认为,翻译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研究,应该把翻译当作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对待.本文以晚清文学翻译为例,探讨影响"异化"和"归化"策略的文化因素,说明无论从文本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来看,"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都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相似文献   

8.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策略。本文针对英汉习语的不同特征,探讨了英汉习语翻译的策略,即归化法,异化法和归化异化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归化和异化都是翻译策略,到底是应该选用归化,还是应该采用异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中国的文学翻译正在由归化趋于异化,在异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定位,社会语境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对文化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前者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而后者则以原语文化为归宿。随着后殖民研究的兴起,翻译研究也有了新的视角,国内也出现了一种"贬归化,扬异化"的势头。从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的文化身份研究入手,探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通常使用的主要翻译策略。通过对萨满学术文籍的翻译实践,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合理运用,提出了萨满学术文籍翻译的原则:一是尽量异化,二是适度归化。  相似文献   

12.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界多年来一直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在不同的时期我国异化和归化有不同的争论对象,并认为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用异化译法和归化译法。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诗译介和文化传播,应该走一条由归化(意译)为主到归化、异化(直译)并行到以异化为主的路子,要"走出去"并"走进去",与异域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在文学翻译中存在着异化和归化现象,而文学翻译又主要采用“异化”,“归化”是“异化”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从接受美学审视文学翻译策略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学翻译策略选择的不同取向,认为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归化为主或异化为主的问题,而是根据读者的文化接受程度不同可划分为四个取向阶段:归化为主、少量异化为辅阶段,归化为主、大量异化为辅阶段,异化为主、大量归化为辅阶段和异化为主、少量归化为辅阶段。  相似文献   

16.
余丽雯 《科技信息》2011,(7):I0020-I0020,I0006
杂合影响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通过例证从杂合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异化,探讨杂合与归化异化的问题,寻找归化和异化存在和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跨文化的视角下进行英汉习语翻译一般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不管是使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都必须遵循适度原则。可能时尽量异化,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可读;归化时不改变原文的"风味",特别不导致"文化错位"和"文化误导"。  相似文献   

18.
异化归化分为两个层面,即文化内容和语言形式。通过比较,发现异化的优势在文化内容层面,而归化的优势在语言形式层面。它们各自的优势决定在翻译时,在文化内容层面,应该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而在语言形式层面,则应采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可是,不论异化归化,它们的都是为翻译目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刘苹 《科技信息》2007,(24):477
翻译被称为"跨文化交际",文化因素在翻译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分析了归化、异化的概念;从中国的翻译史出发,得出当代中国的翻译仍应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相似文献   

20.
英语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习语翻译过程中常用两种方法-归化译和异化译。归化译和异化译的区别在于翻译过程中是用引进原语的表达形式还是使用译语的表达方式。归化译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但它是以牺牲大量的文化附载作为代价;异化译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采用归化与异化主要受语用环境的制约,而且还需要把握好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