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啮我心反抗绝望--散文诗集《野草》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散文诗集《野草》的意象怪异复杂,从象征隐喻的角度去解读,可以看到其深层底蕴所表现的正是作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面对阴冷的世界,人道主义者鲁迅的心灵深感痛苦和绝望,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在“苦痛和绝望”的体悟中,以“不役于物,我自存在”的形式坚守个体生命的独立自由,以“我啮我心,毁灭生命”的独特方式反抗心灵的绝望。这是《野草》的精神,也是《野草》最难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野草》折射出鲁迅在新的人生阶段对于自我的崭新认识与想像,其主要内涵由三个层面构成:历史中间物意识,死亡意识,反抗意识。对于作者当时的心灵困窘而言,此想像具有一定的调解功效,然而却难以从中获得更为根本的拯救。作者借此构成了“野草”式的自我命名。  相似文献   

3.
《颓败线的颤动》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是非常独特的一篇。无论是其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是思维方式的展现都有其鲜明之处,特别是对照与对立并举的运用。这种手法和思维的运用对于表现整篇散文诗的矛盾主题——牺牲与杀戮、绝望与抗战,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野草》以浓郁的象征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奇异的意象。在这些意象中记录着鲁迅心灵的奥秘,折射着他丰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落尽了叶子的枣树,还是那彷徨于无地的影,都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蕴含着鲁迅生命中所体验到的寂寞感、虚无感以及荒诞感等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5.
高萍  刘立苹 《科技信息》2007,(6):159-159
历来学者往往都是通过《野草》来关注鲁迅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对生命的追问,而忽视了从他的小说中去体验他的生命世界观。鲁迅在《呐喊》与《彷徨》中慨叹了生命的悲哀,同时在《故事新编》中,他又意识到了生命的尴尬。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说自己的哲学都在这《野草》中,因而其主旨首先在哲学层面。那么,用文学理论的方法去研究《野草》就难免词不达意。《题辞》作为《野草》的序言性的总结,既明确敞开了鲁迅自身“鬼气”,揭示了其中的哲学内涵,也表明了欲“自己来一掷身中的迟暮”的现实态度。其内里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十分契合。  相似文献   

7.
《野草》从个体生命在时间流中生存的状态以及个人与他者的关系两个方面写出了个体生命生存的无意义,流溢出一种找不到立足点而漂浮空中的惶惑情绪。本文试着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去探讨这种生存的困境,以及对这种困境所做的绝望反抗及反抗中的绝望情绪。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国民精神状态的关注,鲁迅对大众与启蒙者关系的深入思考,鲁迅的悲观思想也愈来愈浓。对大众无法救赎的灵魂,鲁迅表现了一种近乎绝望的沉痛。这种悲观思想既与鲁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更与他早期的思想有关。最典型体现在《药》的创作与阐释中。本文试图从鲁迅的思想去解读《药》,并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重新阐释《药》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9.
散文集<野草>是鲁迅先生对生命进行哲学思辨的结晶,其生命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命的矛盾意识,包括黑暗与光明、生和死、绝望与希望、理想与现实几对矛盾范畴;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抗争意识,即生命在对外界的压迫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这两种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野草》发表至今,颇有争议。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本人思想的驳杂之外,主要与作品和艺术上大量借鉴和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种种方法和表现手法有关,如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在《野草》中随处可见。这些现代派手法的广泛运用,又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更能体现出鲁迅先生现实主义创作开放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生命体验是绝望和虚妄,按照知觉现象学的原理,这是鲁迅在生活中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的产物。家道的败落与婚姻的不幸,使鲁迅开始怀疑一切;反抗与追求的幻灭,使鲁迅越来越绝望;最后,鲁迅悟出了一切都是虚妄,这是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2.
很多研究者认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是作者极度苦闷时的产物,其内容具有象征性、隐藏性和多义性,是散文诗中的精品。笔者认为这与鲁迅在创作过程中运用象征意象的思维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在他的电影创作中一直追求精妙的表层结构与丰厚的深层结构的完美统一。在他的新作《我的父亲母亲》中,其表层结构是张艺谋一脚踏进乡土,一脚踏进历史,一脚踏进历史,以绚烂的影像语言讲述了:我的父亲母亲”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深层结构却是张艺谋在一种假定性情境中唱出的一曲寻梦者的心灵悲歌。  相似文献   

14.
鲁迅《野草》是一部爱情散文诗集,含蓄委婉地记录着鲁许之恋的历程和心理流程,从中概括出鲁迅的三种爱情心理:怕爱而不敢爱的悲观心理、对攻击者的反击与复仇心理以及要爱而坚定地爱的心理。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不难发现悲观情绪构成了《野草》的一大主流爱情心理,渗透在鲁许之恋的各个阶段中。随着爱情的发展,悲观情绪发生积极向上的变化,寄予着希望与决心。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一生对封建文化的彻底否定,并非对外来文化认同的结果;而是植根于对封建文化铭心刻骨的体认,其中含蕴的却正是对民族生命的至爱;他勇敢地“拿来”外来文化作战斗武器,却并不存有五四反传统思潮普遍认同的乐观精神,而保持着冷静和对以此建陶未来的怀疑;因为他始终对中国封建文化“极强的生命”及独特的存在方式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他“否定—绝望”悖论式的深层心态结构。鲁迅的自我在这二难选择的“绝地”中表现为自审式的深刻裂变形态:无法摆脱精神的“遗传”而彻底绝望的清醒;在希望“绝望”的速死中实现的最彻底的否定。因此形成了鲁迅独特的艺术风格及作品意蕴至深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长期以来,在鲁迅《野草》研究领域,对《过客》的研究,大都偏重于思想的探索,而忽略艺术的剖析,即使在一些蜻蜓点水式的艺术分析的文字中,也出现了种种误解或曲解。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对话体的散文”(如唐弢先生等),或说“这是一出发人深思扣人心弦的独幕剧”(江苏人民出版社:《鲁迅散文选讲》),更有甚者,某位颇有影响的教授,对包括《过客》在内的《野草》中十六篇散文诗,则论定为“是不纯粹的,它不是审美的”,从而从形式上否定了《野草》,说“这不是一部散文诗集。”由此,可见研究者们,对于鲁迅  相似文献   

17.
张艺谋在他的电影创作中一直追求精妙的表层结构与丰厚的深层结构的完美统一。在他的新作《我的父亲母亲》中,其表层结构是张艺谋一脚踏进乡土,一脚踏进历史,以绚烂的影像语言讲述了“我的父亲母亲”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深层结构却是张艺谋在一种假定性情境中唱出的一曲寻梦者的心灵悲歌。  相似文献   

18.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散文集,其中包涵了诸多的温情元素。但透过全书,我们却可以深刻领悟到鲁迅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即对封建制度、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最透彻最尖锐的批判。鲁迅文化批判意识的形成表明了其对社会国民精神状态绝望感的反抗,是其“反抗绝望”这一人生主题的有力体现。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更兼涉美术、音乐、电影等其他艺术领域,他笔下诸多经典的文学意象呈现出文学之外的鲜明的跨艺术特征。梳理以《野草》为代表的鲁迅式文学意象,从建筑、美术、音乐乃至伦理学角度探寻鲁迅文学意象的复杂成因,指出鲁迅式意象的跨艺术之美不仅凸显出鲁迅的艺术素养,更是鲁迅个体生命体验和复杂情感的艺术折射,具有跨越艺术界限、超越现实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20.
《祝福》中的鲁镇,被鲁迅设置为一个民俗文化空间,这一民俗文化的核心是“祝福”文化,它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它是“不祥、不洁”的寡妇祥林嫂的对立力量,因此,鲁镇对祥林嫂的拒斥与祥林嫂为了生活的谋求进入就构成了《祝福》叙事的深层动机,这也是小说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张力所在。而祥林嫂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被动地变成鲁镇人眼中的“不祥、不洁”之人,则加强了这篇小说的悲剧意义和思想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