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内蒙古9个地级市的市辖区和3个盟的盟府所在地为研究区,选取33个指标因子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协调指数分析对内蒙古12个城市的人居环境特征和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城市间人居环境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规模无直接对应关系;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人口素质、生态效益等要素是城市间人居环境质量差异的主导因素;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协调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态质量3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湖北省17个市州2013—2018年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贡献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 研究期内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和生态子系统质量总体上呈提升趋势,各地市州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生态子系统质量的差距总体上呈缩小趋势;2) 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核心集聚、局部连片”的分布特征,且研究期内鄂西地区人居环境质量改善速度最快,鄂中地区次之,鄂东地区最小;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密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公路里程密度是驱动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贡献因子,但随着时间演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重心将由少数的核心因子向多因子共建转变.  相似文献   

3.
选取1999~2004年楚雄市区居住条件、城市生存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水平3大类共23个单项评价指标,构建楚雄市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分析1999年以来楚雄市区的城市发展对人居环境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楚雄市区各项人居环境评价标准总体上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发展不均衡;1999~2004年楚雄市区人居环境总得分年平均增长率为4.98%,说明楚雄市区人居环境质量在逐渐"优化",但人居环境质量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人居环境的发展暂时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建议通过树立新的城市发展观、搞好城市生态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等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改善楚雄市人居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许昌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敬刚  李青雨  吴国玺 《河南科学》2010,28(12):1613-1615
以住房条件、环境安全、景观规划、公共服务、社区文化环境5个指标为一级评价准则,房型设计、空气质量、建筑密度、商业网点、邻里和谐等42个因子为二级单项指标,构建了许昌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调查统计法对许昌市的魏都区和东城区的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住房条件、公共服务、环境安全3个一级准则的重要程度较高,而社区文化环境、景观规划的重要程度较低;在42个二级单项指标中,城市供暖的满意度最低;就许昌市人居环境的综合评价而言,东城区的人居环境满意度比魏都区高10分,但社区文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四川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四川在经历了5.12大地震之后,本地居民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关注,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四川省18个城市(不包括三个自治州)的基本状况,选取人居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建立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四川人居环境等级排名,旨在为各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向提供一个指导。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关中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相关原则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质量3个主成分,对陕西省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5个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居环境质量最优,其次是宝鸡市,再次是咸阳市,渭南和铜川2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得分偏低,关中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皆不平衡.针对关中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差异,提出了改善和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人居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城市的综合得分和排名,显示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居环境评价起主导作用。通过聚类分析,将各城市分为了三个梯队。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人居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城市的综合得分和排名,显示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居环境评价起主导作用。通过聚类分析,将各城市分为了三个梯队。  相似文献   

9.
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人居环境的内涵,在国内首次将遗传算法全局寻优和BP 神经网络局部寻优相结合的改进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人居环境评价中,并对中国35个主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判定,揭示城市人居环境现状及各城市在国内人居环境中的相对水平.结果表明该模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尧都区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名单,临汾市名列前茅.如此污染严重的城市,其城市人居环境实在令人担忧.为了全面了解尧都区人居环境状况,作者对尧都区的人居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希望能为尧都区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打造生态宜居城是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它表征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协同发展的城市理念,更体现了并重自然价值、人文价值、生态系统价值的深刻伦理关怀。坐落在太湖南岸的湖州从生态城迈向生态宜居城建设的探索,彰显了其深刻的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生态宜居城市伦理建构须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原则、以公正为根本原则、以整体性为最高原则;生态宜居城伦理实践需通过树立生态宜居理念、确立生态宜居制度、养成生态宜居行为三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12.
通过邵阳市资江风光带规划的简要分析,提出如何利用城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划思想出发,进行优化配置,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和方法,构筑景观和谐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3.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斐法,以可持续发展为一级指标,选取了2000-2007年经济、环境、社会和资源开发,利用3个二级评价指标和20个有代表性的三级指标,构建了银川市较为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银川市可持续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银川市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呈上升趋势,社会进步水平有所波动,城市的基础设施、计划生育工作有所进展,市民的素质普遍上升,城市环保工作到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适应未来城市交通的要求,提出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集动力、悬架、制动和行驶为一体的高效紧凑的多功能电动轮系统。对轮毂电机、悬架和制动器进行了选型,形成了直接驱动型电动轮系统方案。结合城市道路条件和行车环境,确定了整车参数,进行了轮毂盘式永磁电机的结构设计和动力参数的计算。设计了基于MR阻尼器的车轮内装半主动悬架。把电动轮与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车体进行耦合,在电动汽车仿真软件ADVISOR基础上,建立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整车进行了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该车的动力性能与设计指标基本相符,能够适应城市的交通状况,电动轮驱动系统的设计方案是实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煤炭开采对晋城市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受到重视.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了17个指标对晋城市2001年~2005年的环境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生产、生活、环境和空间四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南宁市节约型城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南宁的城镇建设的节约性水平进行评价,找出南宁节约型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土地使用与空间资源的节约,以及水资源与能源的消耗节约方面,提出创建南宁市节约型城镇的战略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经济、环境、资源、社会发展和人口5个方面构建了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由于涉及到众多的指标,选择因子分析法通过降维处理,能使较多原始指标被综合为几个较少指标.实例证明,指标的选取、方法的选择都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8.
依据2001-2003年安徽省16个城市生态系统等相关指标统计资料,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安徽省城市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并从城市生态系统众多因子中揭示出典型的敏感因子(主成分)。同时,也为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分类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由于信息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智慧城市应运而生。构建了智慧城市环境下信息服务体系,阐述了智慧城市环境下信息服务体系的功能,对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服务的转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评析了当前城市循环经济评价研究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构建了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改进后的过程神经元网络与遗传算法优化结合的(PNN-GA)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模型,并以哈尔滨市为实证进行分析评价,指出了哈尔滨市循环经济所处的阶段,为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