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小说的显性结构上看,赵树理与刘震云的小说对历史的叙述完全不同,但从小说的潜层结构上看,他们的小说都传达了循环的历史观念,都专注于权力的描写;而他们对历史和权力的叙述来自民间,但是他们站在民间立场上却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2.
李洱小说<花腔>由正本、副本交织而成的"花腔体",是为了呈现历史叙述与小说叙述的"同构"性.以"仿史"的形式展示历史的建构过程及其形态,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颠覆历史或否认历史的真实存在,而是向被书写的历史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并以此与传统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保持距离.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一直以来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与评论。本文首先从民间文化的涵义与特征入手,阐述了赵树理小说的民间立场;其次,从民间传说、家庭宗教氛围和地域文化三个角度分析了赵树理小说民间文化的源泉,并探讨了赵树理的民间立场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最后,从人物形象、叙述风格、故事内容三个角度阐述了赵树理小说中所蕴含的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4.
9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民间意识,主要有几种体现方式:一是历史叙述中所表现的民间意识;二是理想主义话语中的民间意识;三是都市化表达中的民间意识。作家以民间为基点,关注民间日常生活,营造精神家园与学理想,对物质时代人的存在状态和化存在状态表现出深切的思考与关注,体现知识分子的人精神与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5.
因为对诗歌的共同热爱,伍尔芙与福克纳的小说都自然地呈现出诗化倾向,又由于作家的个人风格不同,他们的诗化小说各具特色,但两位作家在诗化小说的探索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只是简单刻画人物和叙述故事的模式,将诗歌的象征意象与浪漫的激情融入小说中,从而赋予小说新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小说以1958年为界,前后期的叙述语法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前期的叙述语法相对稳定,后期则不断发生改变。从中可以透视出赵树理前后期的思想意识和主流政治的不同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赵树理思想深层始终执着坚守的民间立场和知识分子立场。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没有过民主体制,也没有民主体制建设以及最高权力制衡方面的专门理论。但是在反映下层人民历史观和政治理想的历史演义小说、戏曲中,却塑造了一类能制约皇权的人物。此类演义剧对皇帝权威、皇权的合法性、最高权力的运行机制都有新的认识,反映了下层民众对不受约束的专制皇权正当性的怀疑与否定,以及对一个能监督皇权的,代表正义与民望之权力的期望与设计。历史演义剧中的这种朴素的皇权制约思想,是民众共同心理的产物、普通愿望的表露、集体理念的阐述。由此我们看到,西方政治理论极力宣扬的权力制衡思想,在古代中国民间也有朦胧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李洱在小说中常以幽默的笔调叙述苦涩的历史往事与辛酸的现实人生,读者在李洱小说人物的无奈的自嘲、冷酷的叙述和荒诞的推理中都可以体会到黑色幽默的意味。李洱在小说中融入了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和敏锐的现实洞察力,幽默的叙述背后蕴含着严肃的揭露与冷静的讽刺,这种从正直知识分子立场出发的理性追求在新生代作家中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与传统是割舍不断的链条,从宏观角度观照当代官场小说与清末谴责小说,两者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关系,表现为都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且都表现出题材的新闻性特征和题旨的意识形态化的倾向。然而与清末谴责小说相比较,当代官场小说受政治权力的影响更深,更具有题材的广泛性与题旨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东西、鬼子的小说叙述鲜明地呈现出"嬉笑如花,肝肠似火"和"苦难悲悯,奇崛鬼异"的特征,通过解读他们的小说,可以发现,其实在他们这种现代和后现代的叙述特点背后,被遮蔽着的应该是隐含在其小说中的地域审美文化色彩,以及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民间审美价值和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沈从小说表现的中心,城与乡是他观照的两个对立的经验世界。讴歌古风犹存的乡村生命形式,勾勒沉沦堕落的都市面影,以及通过对乡村与都市,原始与现世直接交流的共时态考察,从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嬗变中,表现人性之“常”“变”,是他小说人性观照的总体逻辑构架。而从乡村原始生命形式中寻找健康的基因,重铸民族灵魂,是其小说叙述的总旨归。  相似文献   

12.
李洱小说《花腔》由正本、副本交织而成的“花腔体”,是为了呈现历史叙述与小说叙述的“同构”性。以“仿史”的形式展示历史的建构过程及其形态,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颠覆历史或否认历史的真实存在,而是向被书写的历史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并以此与传统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保持距离。  相似文献   

13.
何仁军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5):89-90,93
马原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新质掀起了当代文学的叙事革命,它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社会真实的反映,颠覆传统小说叙述与确定性的联系,注重非理性、偶然性的经验碎片,以其非线性的共时态小说叙述显示世界非序性的混沌本身。叙事模式的创新与马原对世界存在方式的理解互为表里。其形式上的先锋,更体现为深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美国南方小说,黑人小说和犹太小说中的边缘人物都在不断地探索自我,企图寻求自己的本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但他们都是精神上的漂泊和流浪汉,无法与社会沟通,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和位置。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5.
汪淏的小说里,差不多都有一个与作家本人经历极其相似或在性格上极其相近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的共同的性格全都是与世俗格格不入。他们虽然极力想为社会做些事情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所遵循的精神是与现实完全不能相容的。汪淏小说中的所有矛盾冲突都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具有着共同身份的知识者和广大的市民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关系而展开的。而且其中的对立主要在于他们各自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世界的互不相容。小说主人公们大都以精神上的追求高于一切,甚至可以为了精神的高尚而不顾一切,不惜一切。汪淏理想的小说就是所谓诗意的小说,而他所追求的诗意的小说,又是以“语言”为根本要素,以“叙述”为根本技巧,以“故事性”为核心构成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曾发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人们称之为着曹操翻案。曹操究竟是怎么的一个人?千百年来争论很多.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杰出人物,小说中的曹操是个反面角色,并且认为曹操的形象都是被小说歪曲与丑化了  相似文献   

17.
无论从叙述主体还是叙述方式来考察,萨满教对先锋小说都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可以说,马原的先锋小说既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外来影响相关,同时也是本土文化萨满教影响的结果。萨满是神界与人间的沟通者,跳神时萨满的灵魂可以暂时离开身体,自由地往来于天地之间。而先锋小说中的叙述主体“我”,往往既是叙述人又是作者本人,同时,也可能被随时置换为其他人。叙述主体“我”分身有术,变幻莫测。“我”与萨满在功能和作用上达到了默契和一致。  相似文献   

18.
话本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很多。从修辞史的角度切入,专就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进行定量统计与计算分析,这对揭示话本小说在“题目”这一修辞“标的”方面的具体情况及其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小说《升迁》通过叙述干部升迁的故事,揭露了由体制弊端滋生的政府与党委、基层与上级、职级与实权等三组差异性权力因素,并且批判了由这种差异性构成的官场文化。小说表达了改革体制的愿望,但是没有找到消除权力差异的途径,无法终结官场文化。  相似文献   

20.
吕志青作为中国当代知名小说家,其小说具有鲜明的风格。他的小说不仅营造了一种从容舒缓、细致绵密的叙述节奏,而且善于创造耐人寻味的寓意结构,从故事的叙述抵达隐喻的高度,从社会历史的层面走向人生哲学的层面,使小说具有了丰富深厚的意蕴。通过对吕志青近几年几部代表作的分析,解读了其文本背后的寓意结构,探讨了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