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琳 《当代地方科技》2010,(24):175-175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提出了一个以"道"为宇宙万物的生生之本,以"自然"为道的核心内容,以"无为"为人类放入实践原则的哲学体系,揭示了"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道"的思想,来认识一下道家核心的哲学理念。通过理论的认识,看看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现实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贡献。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的功利主义美学思想源自于他的哲学思想。在哲学上,韩非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按照"道生法"的逻辑,将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转化成一种充分有为的哲学。道生万物,是天地运演之规律,这规律是天地运演的准则,具体到人事即为治世治人的法典。可以说,法家是从道家那里为自己找到法理基础的,或者说法家的哲学来源于道家。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哲学思想成就,特别是对于管理国家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许多主张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巨大的影响.本文围绕老子的"无为"、"德治"、"人本"思想等几个方面,时老子管理哲学对于市场经济管理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同时也指出了老子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5.
老子哲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的一个总结.近年来随着道家研究的不断升温,有关老子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胡孚琛先生就曾撰文指出;“老子道家之学渊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酋长的政治经验和社会习俗,他认为以女性崇拜为特色的母系氏族巫教也就是道家和道教的文化渊源.①胡先生的论断不失为卓然之说,这对正确认识和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也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但笔者认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不仅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宗教文化传统的思想基础,而且还源于楚文化圈内的巫术,仪式,以及这种巫术仪式活动所转化出来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特有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缘于此论,笔者斗胆试从文化人类学、神话学和训诂学的角度论证中国远古时的宗教习俗——祭社和老子思想的渊源关系.不妥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斧正.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社会批判思想是老子著名的无为主义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而老子作为一个自然主义者,他所反复阐述的"自然之道"无疑是其犀利的社会批判思想的内在灵魂和价值悬设.老子以"自然之道"深刻地批判和否定了社会现实及其政治的合法性基础,消解了全能主义的政治权威,创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独立的社会批判系统,为构建现代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社会提供了可供启迪利用的丰富思想资源和固有的民族性基础.同时,对包括道家、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未能导出真正的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原因、"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在缺陷等都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哲学的创始人,反映其哲学思想的著作<老子>凝结着道家哲学的精髓,包含了完整的哲学体系,是研究道家哲学的重要典籍.<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自然、无为、贵柔,主要涉及"道"的本质,为政之道,为人之道以及辩证法与认识论思想.<老子>哲学对于指导当代政治和现代人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老子》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其哲学基础是“道”。“道”可以作为企业管理领导者的指导原则。挖掘老子管理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有利于提高和增强现代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助于加强和深化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使用“道”的范畴,通过抽象思辩的方法来形成其一元论哲学体系的哲学家。这使他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特殊的地位。但是,老子《道德经》一书对“道”的范畴论述得比较隐晦和深奥,使得其哲学体系的理论性质并不那么显而易见,需要我们作一番剥茧抽丝的分析功夫。在这里,想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一、从“道”的规定性看老子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根据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判别一个哲学体系的理论性质,应看其如何回答  相似文献   

10.
作为道家思想核心范畴的"道",具有三重意义:一是作为宇宙万物本体的"道";二是表征世界万物生成规律的"道";三是审美意义上的"道".老子的"大象无形"体现了道的这三种精神,并从哲学、美学的层面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境界应是一种与道相通的虚实相成、超越形迹之美的大美境界.老子的这些文学批评理念对后世文学批评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老子哲学智慧的核心是治国之道,在其哲学体系中,老子不但提出治国的最高境界在于无为,而且还对治国方略进行了具体规划。对于道的解读、老子哲学的来源及其归隐之路,也应从老子的本意进行研究,力求以老子之道治老子之学,回归老子哲学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老子》以"道"为其主题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形上学的创始者,《老子》形上学思想关注的问题是世界的第一原理,即世界的原初原因是什么,以及作为世界原初原因的"道"。本文对比了中西形上学思想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老子形上学思想的路向,着重论述了其形上学本体论的思想,最后总结了其形上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多年来很多公务人员不熟悉马克思主义,不重视理论学习,提出公务人员应传承和恪守老子“以道蒞天下”的管理哲学思想.老子的“道”是指客观规律,就是指理论包括管理哲学.老子的“以道蒞天下”,就是认为要用“道”(客观规律)来指导国家社会的管理,并普及之.重新阐述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经》关于“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以道蒞天下”与学理论用理论的价值,特别是学习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管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的柏拉图与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子关于世界本原问题分别提出了"理念"与"道"两个哲学命题。"理念"与"道"其内涵及实现方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领导哲学是"反向"哲学,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种哲学体现在领导目标上,一般人求大国众民,他求小国寡民;在途径上,一般人都主张有为、进取,以动取胜,他却主张无为、退守,以静制动;在谋略上,一般人都力促事物向积极的、强的方向转化,他却力促事物向消极、弱柔的方面发展,等等.老子认为,"柔弱"是"道"的根本属性、突出特征和使事物符合"道"的最佳手段,这体现了老子对"柔弱"的价值作用的非凡认识和高度重视,从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领导谋略.  相似文献   

16.
纵观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唐甄集三十年的心血写成《潜书》中的本体论哲学思想,他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从王充到张载的气本体论的思想,并对老子的“道生万物”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改造。但可惜的是,他在改造老子的道本体论思想的时候所应用的思想武器,却是王阳明的“心学”,因此,这就不得不最后走向主观唯心主义。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哲学界的同行和对唐甄思想有专门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唐甄的本体论宇宙观,主要是通过王个基本的哲学命题表现出来的。第一个命题是:“百物皆有精,无精不生”。在《潜书·博现》…  相似文献   

17.
老子云:"上善若水".寥寥几字,却真实的反映了水的自然属性和化学性质,"性柔"、"不与争",更深层次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和倡导自然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中学化学教学中渗入德育观念、国学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哲学思想成就,特别是对于管理国家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许多主张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巨大的影响。本文围绕老子的"无为"、"德治"、"人本"思想等几个方面,对老子管理哲学对于市场经济管理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同时也指出了老子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认为可以"肯定性的方式"或"否定性的方式"去表现崇高的对象。文章试图运用黑格尔的这种崇高表现理论来探讨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言说方式,以及王弼对老子的"道"的言说方式的发展变化。王弼对老子的言说方式的发展是:通过他的"言义之辨",去"说"老子认为"不可说"之物。而这种说是一种"肯定性的方式"的说,也是一种诗意的说。从老子到王弼对"道"的言说方式的发展变化,从某个角度上,也说明了魏晋玄学为何没有走向宗教和哲学形而上学,而是走向"诗"和"诗化哲学"。  相似文献   

2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国道家始祖老子用这句话开启的<道德经>,全面树立了中国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朴素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