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对琳达·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的主要特征和理论缘由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具有蒙太奇式拼贴的典型性特征。她认为拼贴和戏仿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化的主要特点。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建构已经形成一种循环生产模式,且这种理论生产似乎还有无限进行下去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本土以后,在具体的运用和操作当中,由于文化语境的差异而显示出不同于西方理论本源的异质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女性主义批评的横向比较,分析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缺乏政治意味热衷学术讨论、缺乏理论建构热衷具体文本操作、放弃攻击男性而致力于创建“双性和谐”女性诗学三个方面的本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罗玉屏 《科技信息》2009,(12):89-89
本文以教学篇章语言学的理论为框架,讨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通过构建语境知识训练学生的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建构语境知识,主要包括熟悉语言语境、建构情景语境和学习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4.
荀子所处的文化历史语境与子思、孟子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导致了荀学在价值取向与言说策略上与思孟之学的重要差异。而荀子诗学与孔子和孟子诗学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也是这种差异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是以狂欢节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为核心内容的,蕴涵着对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以及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最高目标的理想建构。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及其人本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代后七子是明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其诗学理论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向诗歌本体的复归,研究他们的诗歌理论,对于当代学理论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在吴思敬那里一方面表现为一种诗学人格精神,另一方面也作为观念原则和逻辑原则贯穿在其全方位的诗学探索中,并由此构成其诗学基本理论的建构和诗歌批评的中心观念、逻辑脉络和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8.
在比较诗学的理论视野内,探讨了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文章认为,中国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是西方文艺思潮、现代中国历史语境和古典诗学传统诸因素互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它才获得了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古典诗学中同类观念的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西方诗歌文化与中国诗歌文化交错运动的视野 ,分析文化全球化语境的建构对中国诗学文化的影响与现代诗创作的转型。作为中国诗歌文化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全球化语境把中国现代诗学及其写作带入了一个新的时空维度 ;这个新的维度对于诗歌文化比较研究的根本意义是承受反抗一种“在世界中存在”的虚无 ;并成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个体自我认同和诗歌文化比较研究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10.
维·马·日尔蒙斯基在诗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诗学的任务》一文堪称其诗学理论的总纲, 他提出风格是手法的统一;在对文学作品的形式进行研究时,他倾向于将其与艺术家的构思、世界观联系在一起并将其置之于文学进程与历史语境,也正是这种辩证观点使他完成了从局部到普遍、从分析到综合的跨越。  相似文献   

11.
在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诗学体系与文学创作中,视觉元素居于重要的位置。其表现形式除引用具体的画家、画作之外,还包括:基于日常细致入微的观察,在小说文本中表现精妙而丰富的色彩;依托色彩创造具有视觉可信度的画面意象,扩充读者的视觉想象,并赋予画面一定的叙事功能。无论是色彩性还是画面性,其根源都在于视觉感官。纳博科夫不仅在文学批评中呼吁将经典文学作品视觉化加以把握,更将视知觉摆到自己笔下人物生命进程的头等位置,甚至赋予它超验的意味,沟通人物的此在与"彼岸世界"。藉此,他在小说叙事中构建起一个视觉王国。  相似文献   

12.
钱文彬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3):16-19,23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潮流,在文学美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味”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美学范畴,经过众多文论家的阐发,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诗味论。诗味论与接受美学在关注读者与文本上存在着相通或相似之处,将两者放在一起考察有助于在对我国优秀的古典美学资料进行开发整理的同时,加强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当代文学批评范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在经过了早期的作者中心批评与近代作品/文本批评的此起彼伏后,当代文论又经历了接受/反应批评的崛起与衰落,从而使文学批评思想完成了一个大轮回。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简单的历史循环,而表明了文学作品的意义的超越性,也对作为一种实践诗学的文学批评提出了"综合"要求。因而对作为一种现代批评学说的阅读理论进行认真总结,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当代批评实践,进一步完善批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化时代借用新叙事学“视窗”概念,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开启文学研究及其意义阐发的多元之窗。借助叙事学、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解构论等理论方法,可以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莎士比亚《暴风雨》等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当代西方文论丰富多彩的理论话语烛照,能够矫正当前文化研究转向后忽视文学本体的理论偏颇,践行文化语境与文学文本研究辩证互动的文化诗学,提升我们对人类精神结晶——文化与文学的价值判断与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15.
刘恪的《现代小说语言美学》开启了从语言角度研究文学的新视角、新路径,从而使中国的文学理论切近到当下文学实践的内部,对中国文学理论摆脱当前困境给出了可行的出路:可以解决文学理论与当下文学现象脱节的问题;“语言诗学”为承认文学的独特性、探索文学奥秘提供了可能性;“语言诗学”是沟通“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性别与写作的关系也随之受到关注.从这一关系入手,梳理诸如"边缘叙事"、"身体写作"、"女性小说"等概念,可以为边缘诗学的建构提供一个视点.  相似文献   

17.
“灵韵”是德国文学批评家本雅明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具有“独一无二性”、“距离”感、经验的“真确性”、对象的“权威性”,以及神秘的“永久性”等特性。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阐释这一概念,它具有神话信仰渊源与文学的仪式功能、自然人化的审美经验与生态审美的文学体验、讲故事的口传文学传统与对话性叙事等人类学维度。本雅明灵韵理论凸显了文艺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关联性,能为传统文艺作品的“祛魅”走向数码时代文艺作品的“复魅”提供新的解释,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论之“文”与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是两个异质的谱系,前者一直都是在杂文学观念的视域中,而后者则有鲜明的学科分类意识,基本上属于纯文学观念的视域。然而,从晚清至“五四”,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超功利审美型文学观的建立,促成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向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谱系转型。  相似文献   

19.
船山诗学,与中国古典文论一同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即语义的含糊性。通过辨析《姜斋诗话》中船山先生正横渠之学、斥佛老申韩的具体情况,得出对船山诗学的定义,即纯正的正统思想,而又直面现实正析善恶的伦理诗学。由船山的诗学观得出一些启示,即中国传统思想突破之难和中国诗学的实践理性之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