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1 毫秒
1.
海德格尔从寻找物、器具、作品的划分特点开始,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物的概念,转入追求物的真理,揭示出物即存在本身。在海德格尔的追问过程中,其思想重心经历了两次转向:不同于中期基于存在的历史的探讨,其早期立于世界维度,晚期立于语言维度探讨物性。通过对“物”的追问,海德格尔标示了其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在他苦名的思想转向后深入到了艺术哲学的探讨中,其中艺术的真理问题是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艺术的价值就是揭示真理,艺术作品开出世界,揭示了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推出大地,使自然的本懂得以显现.真理便是诞生于世界和大地的争执所产生的裂缝中。海德格尔的真理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真理有着显著的区别,并由此返回到真理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他著名的思想转向后深入到了艺术哲学的探讨中,其中艺术的真理问题是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艺术的价值就是揭示真理,艺术作品开出世界,揭示了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推出大地,使自然的本质得以显现,真理便是诞生于世界和大地的争执所产生的裂缝中。海德格尔的真理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真理有着显著的区别,并由此返回到真理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思想复杂、深邃,作品通过对人们生存困境的艺术描写,将“时空”与“存在”两个哲学命题形泉地表现在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对存在与生命终极价值的哲学追问,提升了作品的认识价值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5.
王晓莉 《科技信息》2011,(17):154-154,121
哲学家们对“哲学的含义”“人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得出多种答案。笔者认为哲学是一种存在方式,对于物,人们侧重追求它存在的真理,对于人,则更注重其价值追求。然而对于事物真理的追求,也是人的行为,是人价值追求的一种情况。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主要蕴含于人自己创造的文化中,因此对人的认识,就是对文化的认识,就是对人的价值变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致力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新体系,它博采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精华,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解释学思想的丰富遗产,予以改造、融合、阐发、创新,由此建构的新的文学解释学理论框架,既承继了传统的精神特质,又显示出解鲜明的当代性,为当代文艺美学建设开辟了新生面。《文学解释学》的显著特点,是对本学科作了多维度的审视和思考。全书共分“方法论——对话论”“过程论——阅读论”“本体论——意义论”“范畴论——空白论”四大部分。它从文学解释学方法论基本准则的宏观考察入手,逐步深入到…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的范畴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创新’理念”,其核心概念“创新”及其辩证逻辑体系理论,填补了现代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创新”概念及其辩证逻辑与本质结构决定了本题研究的性质、特点和逻辑理性,是本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创新”的辩证逻辑体系就是指主体在实现自身价值和利用外在资源的双重过程中(应用)达到更新内在自我和改造外在世界(创新)的思维、行为和能力的总体结构。它是在解释学与辩证法中主客体辩证统一的独立发展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8.
超越“符合真理论”确立“实践真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高岑 《洛阳师专学报》1999,18(1):16-18,22
“符合真理论”否定真理包含人的思维创造和价值追求因素,存在诸多缺陷,阻碍着实践探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真理是基于实践的人的创造力量的理性化,是人对一定客观条件的肯定和超越;真理固然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但它同时也包含着基于实践的思维创造和价值追求。确立“实践真理论”对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通过对《中庸》、《孟子》诚论的解读,以“吾之本心”界定诚,诚与本心直接同一,诚被纳入到心本论的心学体系,赋予诚以道德本体的形上意蕴。本体之诚不仅是一切德性的根基和源泉,而且是德性的心灵之根。诚既有了心作为存在的根基,又使心获得了德性的内在规定性。本体之诚从超越、信仰的层面转化并落实于现实世界面体现诚之用,即是“成己”与“成物”,而“成己、成物一出于诚”,没有体用之分,诚本身就是即体即用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目的是进行诗与思的对话,归根结底还是探讨存在。诗与“在”的关系,是海氏诗学框架的核心内容,诗与“在”的关系又进一步引申为艺术与真理的关系,本从真理如何被遮蔽的问题入手,试图读解海德格尔诗学的内涵。艺术是无蔽的真理显明的一种方式,诗是危机的拯救,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对诗与在的探讨最后又转入了对语言的探讨,无法走出语言的牢笼。只有在实践中,把艺术变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因素,才可以解放被传统理性压迫的力量,显现艺术的真理,确立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感知世界的肉体感官媒介正在被网络媒介所取代,网络对外部世界的中介化程度越来越强;极端情况下客观现实的真假问题,也需要符号来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被悄悄置换为“网络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网络中介压迫之下,身体直接感知世界的方式渐渐弱化,发展到最后,人类甚至可能拒绝接触客观现实,在“宅”中以网络为媒介作用于人的快乐脑区,直接寻找生存的“终极幸福”。  相似文献   

12.
按语:30年前,一场有关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序幕,在促使中国重新踏上现代化之路的同时,也使中国走在追求社会发展真理的途中。“走在追求真理的途中”,我们之所以借用海德格尔的这种说法,主要是要表达以下两个方面的想法:第一,“真理标准大讨论”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不仅把真理的话语权交还给了理论本身,而且还延伸并深入到实践之中,改革开放因此就成了真理的自我呈现过程;第二,正是因为真理向社会生活的回归,“真理标准大讨论”就只能是一场没有终局的思想竞技,其象征性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结构性的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追求真理是一种历史责任。我们评价“真理标准大讨论”,一方面要把握实践观念的历史维度与政治向度,另一方面要把握当真理随实践的展开日益向我们的生活世界融入的时候,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所映现出来的历史真理的真相。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的写生是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基本宗旨,是一个以心感物的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结合与统一的过程。国画写生以它特有的观察、选材、构图、笔墨的艺术形式,以心手的完美结合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物”与主观精神的“我”之间的物我合一,从而使绘画作品得到艺术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书法的意象     
李洁 《晋中学院学报》2007,24(4):114-116
艺术的本体是意象,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本体也是意象。首先,意象世界是“人化”的世界,是审关的世界,是主客交融、物我合一的和谐世界。其次,根据格式塔心理同构理论,书法艺术中意象是超于物之上的一种意念形态,当外在力量与内在情感形成最和谐的“契机”时,关也就产生了。第三,书法艺术作品的意象一般表现为三个递进的方面,即:象内之象(笔画线条),象外之象(心物相契),无象之象(道体光辉)。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在早期哲学的整个表达之中,加入了一种“虚幻之物”的成份。这种成份是诱发“言说某物”的因素,它也是贯穿维氏前后期哲学共同的线索,即,肯定与世界的实存不相干的“某物”,成为世界产生的最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6.
笔者借用海德格尔诗学中关于“人与大地”的关系,关注《还乡》作品中人物呈现的美学意义。女主人公尤苔沙无意于聆听大地荒原的神性呼唤,无法栖居于艺术世界中,而一味追求资本主义的技术世界,与神性的冲突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相似文献   

17.
“理解”是解释学的主体概念,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具有效果历史性、视域融合性、自我理解性、无限生成性等特征。从解释学的理解观视角来解释,教育理论是指教育研究者借助于既有的教育观念体系,在理解基础上对教育世界所作的个体化解释。基于理解的教育理论具有情境性、开放性、个体性和思想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物”在里尔克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物”是人的存在之所,是人的生命家园,人和“物”之间有一种原始的本原关系。但随着对象性思维的发展,人与“物”的天然关系被破坏了人和“物”无家可归,因此,他们提出要看护“物”,维护“物”的圆满自足,让“物”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但在世俗的功利活动中,“物”的物性消失不见了,只有艺术作品中,“物”才能得到看护,才能成为“纯粹之物”,秉有它的全部光辉与尊严,拥有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虚构作为文学创作的手段,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构成方式,同时也规定了文学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文学作品是非认知的;文学的真实是主观愿望的真实,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真理;文学的世界不仅是一个虚构和想象的世界,也是一个价值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学与宗教面对同一世界之谜、人生之谜。所以文学并不向人们提供科学真理,文学只是人类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20.
借助于扫描电镜从细观和材料角度,研究了具有环状“V“型切口的冷拨圆棒料在超低周恒挠度下的断裂机理。同时指出,冷拨钢原材中存在轴向缺陷使得主裂纹在沿径向扩展的同时要发生轴向窜动,它是造成疲劳裂纹扩展区呈“馒头状”的原因之一,而冷拨钢特殊的组织形态决定了它的空洞形核必然受控于剪应力,这是造成疲劳裂纹扩展区呈“馒头状”的根本原因,另外,还发现冷拔铜在超低周疲劳条件下空洞形核主要有珠光体优先断裂形核、晶界形核、脆性颗粒断裂形核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