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张连义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3):29-31,37
路遥笔下的爱情悲剧体现出作家传统的婚爱观念:对传统爱情的留恋与理性告别,对现代爱情的本能排斥与痛苦接受。其实,作家是想以传统爱情的人情、人性弥补现代爱情的理性、工具性,同时,其悲剧婚爱观念也与作家的个人经历和民间"难婚原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生活的艺术史,承载着陕北人民的苦难与欢乐、沉痛与幸福.作为对贫瘠生活的补偿,陕北百姓以最嘹亮的歌喉去唱响他们大胆无畏、热烈深沉、出尘脱俗、凄凉无奈的绝美爱情.生长于斯的现实主义作家路遥,深受陕北民歌的熏染,亦将讴歌爱情沉潜为艺术创作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宝黛爱情的描写是贯穿《红搂梦》全书的中心故事,它在突破旧有的郎才女貌、一见钟情、才子佳人、怜才爱色的爱情模式的同时,向我们展现了全新的闪烁看朴素民主思想的爱情观。而这两位叛逆者的爱情由于为统治阶级所不容和家族势力的迫害,以及主人公自身所带有的人文知识分子的特性,导致了他们爱情的悲剧结局。这个爱情悲剧突破了以往夫贵妻荣的大团圆模式,它的悲剧力量将永远震撼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路遥笔下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路遥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中,为数最多的是处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批女性形象,这类人物既保持着传统道德观念,又带有鲜明的现代思想意识。分析了她们在爱情追求中的表现,并探讨了路遥之所以频频塑造这一类人物形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霍乱时期的爱情》写尽了人生,爱情,死亡和回忆。马尔克斯在这条漫长永恒的爱情通道上,道出了生命的尊严与哀伤,描绘了爱情中的执着,命运与坚守,展现了生与死,爱情与死亡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6.
爱情与道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文章从爱情的本质,爱情的内在品格和恋爱的道德要求三个方面论述了爱情与道德的关系,旨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7.
爱情观是路遥人生理念和创作思想的重要内容,其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扭结的悲剧爱情世界。究其根源,其外因是社会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影响,而内因则是作家独特的情感经历。  相似文献   

8.
恋爱结婚是青年的重要人生课题,当前,大学生的爱情折射出许多伦理问题,必须及时纠正、正确引导和加强管理。爱情伦理教育是化解大学生爱情中的危机和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管理者应通过爱情伦理教育,树立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和培养大学生的爱情责任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美满的爱情支撑,同时健全高校教育体系和完善高校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周玉冰  李明  刘辉 《科技资讯》2010,(30):221-221
爱情在大学里已经变得随处可见,它有着与生俱来的魔力,它让每个男孩都变成诗人,让每个女孩都像个公主。对于很多大学生,爱情已经成了必需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失去爱情时,有人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有人却一反常态,沉静顿悟。爱情让人迷惘,于是有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让人欲罢不能,于是有了"只教人生死相许"。关于大学生的爱情现状,人们见仁见智。有人说,大学里的爱情是廉价的,只是摆脱孤独和寂寞的工具;也有人说,爱情是神圣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亵渎,作为在校大学生暂时还没有能力谈论爱情。当代大学生真的应该认真地思考,究竟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又能从爱情身上收获些什么。  相似文献   

10.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女性诗歌吟咏的主题。进入新时期,几代诗人开启了不同的书写之路。20世纪80年代初期,舒婷、林子在找寻“人”的爱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伊蕾等女诗人的爱情里,通过身体的描写来表现感情与欲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路也等开始将日常生活融入爱情中,并形成了个人化表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因犯了杀父娶母大罪而被迫弄瞎双眼流放而死以解除百姓于灾难之中的俄狄浦斯王,一直作为一个罪人而承受了因果报应式惩罚。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理论在文学批评理论领域的应用,人们才有可能从他受挫的心理出发去研究这一情节的必然性,并因此而对他的人品重新作出评价。在他的三次冒险中,始终贯穿着他强烈追求母爱的潜意识渴望,贯穿着他对人民的兴旺与幸福的无私奉献。因此,他暂时脱离母爱而流放致死只不过是一个楔子——把剧情推向高潮以更加充分地歌颂他的光辉和伟大。  相似文献   

12.
童年,海明威心头永远的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扮女装的童年经历导致了海明威终身的痛苦.它对他人格的形成至少具有精神分析学方面的三种意义:第一,导致他对女性既依赖又忽略的双向情感以及对名誉地位的终身焦虑;第二,导致了他强迫性的竞争意识及较强的攻击性;第三,导致了他的自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憎恨.  相似文献   

13.
余光中的散文是作者学识、智慧、才情、文采的自然流露。余光中把汉语中相对稳固的词语大胆地加以剖析、重组,用他那非同一般的妙言趣语,描绘出一种美轮美奂的景致,以其超拔的才情和独特的幽默显示了自身卓越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4.
预言的深刻--兼论鲁迅的怀疑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比较,鲁迅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性,显现出预言般的深邃。他对民主与科学的质疑,对革命及革命者的怀疑,对革命胜利后的预测,对自己死后被利用的猜测,都已经程度不同地被史实所印证。这得力于鲁迅彻底的怀疑精神,使他能够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的独特视角,去审视人类自身及其社会环境,对过去、现在、未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以前只看到社会关系对人的决定性,片面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忽视人的主体创造性.事实上,人与社会关系具有互动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制约着人的活动及其才能的发挥;人的实践活动又在不断改变着社会关系的状况.社会关系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诗人李贺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病痛和政途失意造成心理的阴霾在其诗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诗风的急剧转变也是畏惧死亡的某种心理折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构建,在美好的仙境中寄托超脱凡世的追求,体现了李贺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儒家中庸生死观在唐人思想中有表现,唐朝诗人追求精神超越,说明李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品读李贺的诗歌,既能深刻地体悟到李贺本人的生死观,又能进而理解唐人对生死的各种诠释。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其诗作中,他常常感时叹逝并且对自身的变化及生命流程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佛学的接触使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深化的同时也确立了其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渐入佛教的过程中,前期白居易诗中所表现出的易感的生命意识最终被佛教的看空物我所取代。其生命意识的变化与主体性的自觉反映出他与佛教尤其是禅宗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居平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7):125-128,136
博尔赫斯一生与书籍和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主要源于小时候父母亲和家庭藏书的影响,以及他对书籍的钟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对图书馆职业的选择和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通天塔图书馆》梦幻般的描述,集中体现了他的图书馆情结。  相似文献   

19.
阎连科的乡村小说是他内心紧张的产物,是心灵世界自我搏丰与自我平衡的产物.前期,阎连科在启蒙与自我发现之间不断寻找平衡;后期,阎连科在艺术与现实之间寻找着自我的合理位置,这些内心世界丰富的活动内容都参与了他作品美学形态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盛霞 《皖西学院学报》2005,21(4):154-156
本文主要从音乐风格、歌曲构建特点和情感表现等方面分析了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色。指出其艺术歌曲的主要音乐特色表现为:借助于诗歌的明确语义,充满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歌曲旋律与钢琴伴奏结合完美,音乐形象鲜明;情感丰富,重视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并通过其作品,透视出舒曼热情真挚的性格思想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音乐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