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刘半农在《新青年》创作前期的文学活动和《新青年》阶段其大量诗歌翻译和理论总结,分析其译诗活动对于新诗发展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作用。新诗的发展与形式、格律、内容之间的变革的双重关系,以及五四时期新诗代表刘半农译者和诗人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2.
在长夜漫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许多先进分子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屡遭失败的黑暗中,一杆火炬在闪闪发光,在唤起人们的觉醒和斗争。它就是五四时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闻名于世的《新青年》杂志。 一、《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新青年》创刊于一九一五年九月,当时正值辛亥革命的一线希望在人们的心里昙花一现地消失,袁世凯极力巩固其封建卖国统治,中国的民族危机极为严重。在现实生活中,进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呐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意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九种形态和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现代都市文学,在“五四”时期就出现了。郭沫若早年写的一些对都市、机器的歌吟诗,象《笔立山头的展望》、《日出》、《上海印象》等表现了较为鲜明的都市色彩,赞颂了现代的都市文明。而鲁迅的小说《幸福的家庭》、《伤逝》,在茅盾看来就是一种“弹奏着‘五四’的基调的都市的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当伟大的文学革命先行者鲁迅在《新青年》上以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真正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之时,同时,也就开始了他的杂文创作。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之后至三十年代,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空前尖锐,为了适应激烈的革命战斗的需要,鲁迅更集中主要精力从事杂文创作,他将杂文称作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创作数量也比前期猛增数倍。一九三五年底,他在《且介亭杂文集·后记》中,对自己的杂文创作做自我小结时说:“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方字。后九年中的所写,比前九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进化与轮回,有限与无限......这一组组对立矛盾的范畴,便构成了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鲁迅这种矛盾抗争的心灵结构也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创作中的显结构和潜结构。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在他的小说中已有所表现,而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呈现。深刻的绝望与对这种绝望的悲壮反抗,便构成了鲁迅精神追求的矛盾运动的两极,贯穿在他心灵的诗篇《野草》中。  相似文献   

7.
1918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夜,鲁迅在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是站在时代前列,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步伐一致的彻底反封建的战斗檄文,是揭开“五四”新文学运动序幕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是激励人们向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展开全面进攻的嘹亮号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阐释郭沫若“五四”时期文化、文学观念、文化思想史研究、文学创作实践的一些特点,说明他在当时对于融化传统文化、文学有价值成份问题已有自觉的理性思考。这种思考与复古派、东方文化派固守传统文化封建主义旧质的保守主义态度绝然不同,而对早期《新青年》派不无偏激的建设新文化观则是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9.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文试图结合惊心动魄的气氛渲染和性格各异的人物塑造两大方面,再次感受一下《史记》中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鸿门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正确评价他在这个时期的历史作用,对于研究当时革命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四人邦”横行时期,这个问题被弄碍十分混乱,成了理论上和史学研究中一个禁区。“四人邦”被粉碎后,这种影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清除。因此,深入分析五四时期革命运动的特点,认真考察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活动,正确评价他的历史作用,仍然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一) 以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而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1911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它是在民族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日益严重的基础上,在新的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的条件下爆发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五四前期,《新青年》与《东方杂志》之问展开了一场中西文化论战。陈独秀和杜亚泉二人在东西文化调和论、传统文化“统整说”和普及教育等方面展开了辩论。这场文化争辩实质是双方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思考和忧虑而得出的两种不同文化取向。在急骤变动的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情境之下,《东方杂志》平静的学术立场终究无法摆脱无奈的命运,《新青年》顺应历史潮流,因而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对人生意义的探寻远远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这种探寻透过现实层面达到了哲学高度。本文仅就其散文诗集《野草》的现代性思考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社戏》在中学课本的编排和教授为例,来讨论老师们如何深入鲁迅的博大精深,而又能深入浅出与学生,同时找到鲁迅作品与孩子们的契合点。中学老师们最困惑的是如何完成课程单元要求的艺术熏陶之责,而在鲁迅的《社戏》中又缺乏对京剧艺术的正面倡导性文字,甚至有人会认为鲁迅在讽刺中国传统艺术。真是如此吗?深入鲁迅复杂的思想内涵,并且要清楚中国现代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语言环境,是老师备课之必需。只有在清楚了鲁迅大"我"的精神批判之后,才能"大悟"鲁迅在颂扬小"我"听戏经历的美好之本。以对大"我"小"我","看"与"听"的二重叙事手法的把握,来引导学生掌握鲁迅的为文技巧,贴近鲁迅的思想,走进中国现代思想、民族精神的追求中,是为本文之旨。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思想家、学家鲁迅对人生意义的探寻远远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这种探寻透过现实层面达到了哲学高度。本仅就其散诗集《野草》的现代性思考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
陈智慧 《科技信息》2010,(17):113-113,380
新时期初小说以人道主义话语对极左政治和极左伦理的批判,使其获得了不同于"五四"时期人道主义话语的独特意义与内涵。但"人道主义"的再次高扬,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新时期文学的人性复苏。本文通过文本的细致阅读,选取众多作家作品进行解构分析,试图研究新时期初小说"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16.
透过鲁迅经典意义的嬗变,可以探讨它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互文关系。在1920年代前期,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在反封建。"左联"时期,一些左翼理论家强调鲁迅思想转变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这为双方的争论埋下了伏笔。毛泽东则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使鲁迅与左翼文学获得了同一性,同时也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到19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呐喊》与《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19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趋于多元化,鲁迅研究影响力下降,但鲁迅的意义是不会消散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写于1925年的《伤逝》向人们指出了“五四”时期个人解放的困境,也未免是他对个人生活的一种拟想。厦门时期,鲁迅对新生爱情的疑虑仍然存在,然而,如果说《伤逝》揭示了当时险恶的外在环境对个人生存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那么,此时他所关注的是现代爱情更为内部的问题。经由一系列关于“牺牲”的讨论后,鲁迅和许广平终于走到一起。之后,许广平一直陪伴在鲁迅身边,除了现实的需要外,也未尝不是一种觋代人酌白矗承担.  相似文献   

18.
当五四文学革命的洪涛在中国汹涌澎湃之际,“诗体大解放”的壮潮,神速、迅猛地冲坍文言旧诗的堤坝,以鲜活灵动的现代白话诗使诗坛色彩为之一新。在这新诗创作、讨论的热潮中,被胡适称为“新诗人”的鲁迅,不仅连续在《新青年》上发表《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人与时》、《他》等六首被人赞为“全然摆脱了旧镣铐”的新诗,而且还有精辟的诗论。鲁迅早在1907年,就已写成了长篇诗论《摩罗诗力说》,该文近二万字,纵论西方“摩罗”(即“浪漫”)派诗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伤逝》中 ,启蒙身份的丢失是根源于面对家庭的困惑。用什么来维系家庭成员 ,这是整个五四时期启蒙者的困境。小说采用叙述与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建构文本 ,透露出人生的悲剧 ,更重要的是凸现出鲁迅独特的时间观。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平衡中 ,鲁迅与现实之间难以分割的关系促使他形成了“死后之生”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知名战将,是文学革命的一个无畏先锋。他由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发展成为早期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李大钊等同志一起,领导了伟大的五四运动。陈独秀和李大钊同志主办的《新青年》杂志,教育和影响了一代青年,积极投入五四运动,坚决反帝反封建,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