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管理研究》2016,(6):17-20
以中关村、张江为例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模式比较与示范效应进行研究,发现中关村发展模式为核心区产学研合作模式,而张江的发展模式为政府权力下放模式,通过对两者的发展模式、示范效应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并定量分析中关村示范区的示范效应与张江示范区之间的关系,对全国自主创新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图片新闻     
《华东科技》2012,(4):14-15
①4月6日,上海张江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第二次会议在上海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主持会议并讲话,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汇报了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以及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编制情况。  相似文献   

3.
隽鸿 《华东科技》2011,(5):16-17
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务院的批复中指出,"同意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参照执行《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09】28号)中确定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政策措施。"本文将依据国务院批复精神,对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出台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财企【2010】8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进行解读,希望能对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4.
隽鸿 《华东科技》2011,(4):44-45
上海高新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2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目前"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2011年1月,国务院做出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把张江高新区建设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和实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示范城区。至此,张江高新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新的任务面前,上海将举全市之力、聚各路英才、集科技资源,  相似文献   

5.
自去年国务院批复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张江示范区)以来,市委、市政府聚焦股权激励、科技金融试点、人才建设、地方财税和管理体制等5个方面重点内容,加快推进张江示范区建设进程。2011年6月22日由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联合制定的(沪府发[2011]36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正式由市政府颁发,  相似文献   

6.
图片新闻     
《华东科技》2011,(4):13-15
①建设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29日下午在上海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宣读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相似文献   

7.
正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张江高新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湖北东湖示范区之后第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示范区将会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和实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示范区,科技创新的先行先试区,促进张江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的各类资源密集区。然而张江园区如何用足、用好创新示范区的相关政策,积极营造新的制度比较优势,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科技新城,将是张江乃至上海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将从合作创新角度出发,讨论张江建立  相似文献   

8.
正张江,一个打造了十年的科创品牌,起步于上海浦东,却未曾止步于此。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张江"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张江示范区建设与发展从此拉开序幕。经历2011、2012、2014、2020年四次空间调整,张江示范区已经形成"二十二园"的发展格局,覆盖全市16个行政区,总面积约531平方公里,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核心承载区。  相似文献   

9.
于珈 《科技咨询导报》2014,(15):212-212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培养和造就更多的科技人才,这需要着力建设好国家级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该文以中关村"人才特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人才特区"为例,分析了其主要的建设举措,认为坚持和推进改革创新是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的根本动力,促进人才、科技以及产业三方面的协同发展则是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河南省蓄势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的决定性阶段,深入研究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放合作路径与综合施策方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和苏南等4个国家自创区作为典型案例,系统研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放合作实践创新和政策经验,结合河南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与发展实际,从开放创新理念引导、双自联动机制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府际合作关系建立、市场化导向改革等5个方面提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放合作综合施策方略.  相似文献   

11.
陈沛 《华东科技》2012,(2):52-53
张江高新区经过20年来发展建设,经历了"起步、聚焦、发展和改革"几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大张江",成为全国6个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和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张江高新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聚集创新资源,形成若干个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基地,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发动机,张江国  相似文献   

12.
刘小青  蔡晟 《广东科技》2016,(13):35-37
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面积涵盖了全市10个行政区和新区的产业用地,超过了原特区面积,因此与此前获批的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自主创新"的整体氛围在深圳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于区域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分析其他省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内容、先行先试政策与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东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创新激发转型动力,已成上海各界的共识。上海张江高新区,从最初的一个园区,到一区多园,再到国家创新示范区,每一步都在不断地冲破各种桎梏和种种困扰。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有一些“先天不足”需要克服。  相似文献   

15.
隽宏 《华东科技》2012,(2):14-15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已于2011年12月30日正式启动。上海上创超导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广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被列为首批股权激励试点单位。这意味着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试点从准备阶段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股权激励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般而言,股权激励的效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相似文献   

16.
正从"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到"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眼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对外多多少少折射出了当今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动态,以及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于上海在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中心建设上的排兵布阵。近日,发改委和科技部关于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消息被证实后,作为张江核心  相似文献   

17.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取决于管理体制的创新性设计。通过实地考察和比较中关村、东湖、张江、苏南、天津等5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管理机构设置特色及管理体制运行特色,揭示出国家级创新示范区管理体制设置应该集协调、决策和执行3种不可或缺的功能于一体,并就如何与自创区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如何考虑原有功能区管理体制演变现状、如何理顺自创区与行政区之间的权力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经验借鉴和建议,以便为政府决策、后续设立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理体制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示范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2009年至今,国务院已确立了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是第10个。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需要将国家战略需求与杭州的区域特色、高新区的发展状况结合起来进行统筹思考。本文从杭州现状出发,分析优劣势,拟定总体思路和战略定位,探索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2009年3月及12月、2011年1月,国务院相继批复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和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有关示范区和试验区的试点科技创新政策共出台93项,包括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14项、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政策2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6项、科研  相似文献   

20.
吴凡 《华东科技》2011,(7):44-45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周中,一场"政策盛宴"面向上海市科技企业徐徐展开。6月21日和24日由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闵行区科委、紫竹科学园承办的"高转项目及财税优惠政策宣传活动"、嘉定区科委、嘉定区人社局联合主办的"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政策及嘉定区人才科技政策介绍会”分别在闵行和嘉定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