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在试验室条件下观察了中华革蜱、长角血蜱在不同光周期及温度下各虫态发育历期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光周期对这2种硬蜱卵孵化期、幼虫和若虫吸血期、蜕化期无显著影响.2种硬蜱的卵、幼虫及若虫期均无滞育现象.摄食前长日照处理,可诱导中华革蜱雌虫发生饱食过程延迟的滞育.其光周期反应属短日照反应型.长角血蜱在不同处理下均无滞育发生.温度对这2种硬蜱雌虫的发育有一定影响.在非滞育状态下,恒温处理的雌虫吸血期、产卵前期及产卵期一般较变温处理的雌虫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用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别对长角血蜱雌蜱盾窝腺中性信息素2,6-二氯酚含量和整体蜕皮激素20-羟基蜕皮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雌蜱2,6-DCP生物合成开始于由若早蜕出后5d,之后其含量增加并在盾窝腺中沉积,吸血前后达到高峰,吸血后3d开始下降,但吸血后3-5d内保持在一恒定水平,此期内2,6-DCP释放以吸引雄蜱,吸血后7d即交配后含量急剧下降,饱血后下降为零。  相似文献   

3.
长角血蜱作为河北省优势蜱,掌握其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可为京津冀地区控制蜱种群数量和预防蜱传疾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实验采集地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云枫岭风景区,采用人工布旗法采集蜱,温湿度记录仪记录采集地点温湿度数据.结果显示:长角血蜱成蜱每年3月开始活动,成蜱数量最高峰出现在6月,8月从植被上消失;若蜱每年3月开始活动,若蜱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5月,随后数量逐渐减少,9月从植被上消失;幼蜱每年最早开始活动时间为5月,8月末9月初达到高峰,11月从植被上消失.  相似文献   

4.
分别应用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技术对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雌蜱吸引性信息素成分进行分析.通过生物测定,确定长角血蜱雌蜱分泌的2,6-二氯酚(2,6-DCP)和2,4-二氯酚(2,4-DCP)具有性信息素的生物学作用,虫体表面点滴这2种物质,均能使交配成功率显著提高.利用气相色谱外标法确定了这2种成分在长角血蜱雌蜱不同发育期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雌蜱饥饿时就已经开始分泌2,4-DCP和2,6-DCP,随着吸血过程的延续,2种物质的分泌量持续增加,交配期达到峰值,交配后含量下降;不同发育期,雌蜱分泌2,4-DCP和2,6-DCP量的比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利用生存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在未吸血的雌蚤和雄蚤,吸一次血的雌蚤和雄蚤,喂血雄蚤和喂血雌蚤4种水平下的加速失效时间模型(Accelerated failuretime models),并给出了相应模型的危险率函数表达式,得到了如下结论(1)危险率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湿度的增大而减小,且温度比湿度对蚤的生存影响大.(2)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生存到某天的危险率随着吸血条件的改善而降低.(3)高温低湿尤其不利于吸一次血的雌蚤和雄蚤,低温高湿不利于喂血雄蚤.(4)一般有,未吸血蚤的生存期限是1~16天.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小鼠腹腔接种感染P.b的剂量对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的影响,将小鼠腹腔接种感染P.b的剂量分为1×104个/只组、1×105个/只组、1×106个/只组3组,每组腹腔注射前经过血涂片计数发病鼠血虫率、计算各组既定剂量对应红细胞数、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接种血液红细胞数、接种感染、记录各小鼠的存活时间及血虫率.结果表明:1×104个/只组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b感染小鼠存活期间,随感染剂量增多,P.b感染发展速度越快.在P.b动物实验中,尽管剂量的控制存在人为影响较大因素,但不同数量级剂量接种后仍能对实验进展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 DSA 联合 CT 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兔 VX2 肝癌模型制作的可行性。方法 40 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 成 A、B 两组,每组 20 只,A 组在 DSA 联合 CT 引导下将兔 VX2 肿瘤组织块经皮肝穿刺接种于兔左肝内,B 组通过 开腹法种植 VX2 肿瘤组织块,于接种后第 2 周、4 周行全身 MR 检查,后处死实验兔行原位、异位肿瘤肉眼观察。结 果 A 组建模成功率 90% ,有 1 只出现异位种植,未发现腹水及死亡,平均手术时间( 17. 3 ± 5. 2) min; B 组建模成 功率 85% ,有 3 只出现腹水,2 只死亡,无异位种植发生,平均手术时间( 50. 7 ± 11. 3) min,,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DSA 联合 CT 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制作兔 VX2 肝癌模型方法简单、建模成功率高、 手术操作时间短。  相似文献   

8.
用气相色谱、X-射线微区分析、生物测定及电生理等方法,研究了硬蜱性信息素的成分、含量与吸血和交配的关系以及雄虫对性信息素的反应.硬蜱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为2,6-二氯酚.雌虫吸血后性信息素量明显增加,第3~5天达到高峰,交配后下降.雄虫哈氏器是感受性信息素的器官,其前窝感毛对2,6-二氯酚反应最灵敏,吸血7d时反应最强.  相似文献   

9.
长角血蜱产卵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自山羊体上的吸血长角血蜱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其产卵情况,在9种不同湿度处理下,长角血蜱的产卵前期(从采集至开始产卵)差异不明显, 时间最短的是在室内自然环境下,仅4.4d,最长的是在90%这一处理中,达5.4d。产卵期(开始产卵至产卵结束)表现为在低湿下,产卵期短,而在高湿下,产卵期长,产卵量表现为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平均每毫克体重的产卵量呈上升趋势,日产卵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一般在开始产卵后第  相似文献   

10.
海南山蛭Haemadipsa hainana Song.et al的生长摄食和生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让海南山蛭在活兔身上吸血,幼体平均吸血量为0.7449g/10条,亚成体平均为7.6307g/10条,成体平均为20.4524g/10条。吸血过程通过肾孔排液量幼体平均为0.4007g/10条,亚成体平均为3.7568g/10条,成体平均为6.4512g/10条。宿主伤口流血量幼体平均为0.8404g/10条,亚成体平均为1.0725g/10条,成体平均为4.6486g/10条。在室内从幼蛭开始饲养,在活兔身上吸血四次,第一、二次为幼体阶段,第三次后为亚成体阶段,第四次后为成体,历期一年完成一生命周期。每次吸血量引起体重明显增加,使生长动态曲线上升相当距离,成为跳跃式生长曲线,每次吸血后几天内曲线明显下降,每次吸血后至下次吸血前这段曲线呈下降趋势。文章记述了交配产卵过程,在室内4~11月份为产卵季节,每次产卵历期平均47.5天,每条山蛭平均产下卵袋数6.7个,平均经20.4天孵化,每个卵袋平均孵化幼蛭9.3条,卵袋孵化率为77.4%。  相似文献   

11.
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用长角血蜱三个龄期的虫体蛋白检测其幼虫、若虫和成虫多次叮咬后的兔血清效价.结果表明不同生活阶段的虫体之间存在免疫交叉反应.用SDS-PAGE方法分析了几种蜱类的蛋白质,结果表明长角血蜱不同发育期虫体共有的主要蛋白质有5种,分子量分别为97.4、94、63、37和32kDa;越南血蜱幼虫和微小牛蜱幼虫与长角血蜱不同发育期虫体共有的蛋白质有2种,分子量为97.4、94kDa.用酶联免疫印渍技术研究发现:长角血蜱三个龄期虫体分别叮咬兔产生的抗血清与长角血蜱不同发育期虫体蛋白质印渍,显示出共同蛋白质带,分子量为94kDa.三种抗血清与越南血蜱幼虫印渍显示出的蛋白质,其分子量为97.4、94kDa;与微小牛蜱幼虫蛋白反应显示的蛋白质带,分子量为83、63kDa.实验结果表明不仅长角血蜱三个龄期虫体之间存在免疫交叉反应,而且与微小牛蜱幼虫和越南血蜱幼虫之间也存在免疫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2.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黄鮟鱇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鮟鱇雌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293 mm,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5龄。繁殖季节为2-5月,以4-5月为盛产期。雌鱼成熟系数在4月达到最大,5月次之,雄鱼成熟系数在5月最大。其绝对繁殖力介于(3.11~14.1)×105粒之间,平均为(6.74±2.87)×105粒,相对繁殖力(F/L)为883~2 153粒/mm,平均为(1 521±581)粒/mm,相对繁殖力(F/W)为181~426粒/g,平均为(264±76)粒/g。对Ⅳ期卵巢132颗卵细胞的直径测定结果显示,卵径范围为1.30~1.76 mm,平均为(1.59±0.19)mm,明显的1个峰值出现在1.575~1.625 mm,占总卵粒数的33.3%,其卵径分布不均匀,应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3.
利用激素注射和人工繁殖技术获得的鲻鱼受精卵,对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和水层垂直分布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23℃水温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65±0.18 mm,卵黄球长径0.96±0.24 mm,油球直径0.38±0.12 mm,卵黄球在孵化后第5天消失,油球为第10天完全吸收;(2)不同水深(20、40、60 cm)对鲻鱼的孵化率影响显著(P0.05),但对卵黄囊期仔鱼的死亡率影不显著(P0.05);(3)孵化后的第3天和第8天,仔鱼在水层中发生向下迁移变化,并伴随2个死亡高峰。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蜕皮激素在长角血蜱生殖中的作用机制,测定了雌蜱不同生殖时期体内(卵巢和血淋巴)蜕皮激素含量和卵巢微粒体Na+-K+-ATP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产卵前,蜕皮甾类含量和酶活力变化不明显;产卵时,则达到最高;产卵后,蜕皮甾类含量和酶活力又下降.外源燃皮激素(20-羟基蜕皮酮)处理饱血3d雌蜱有激活酶活力作用,但不表现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5.
1979-1984年对非洲蝼蛄进行了生物学习性研究.在河南每年发生面积1500-2000万亩.危害作物与杂草9科30种,其中对小麦的苗期危害率平均达4.1%,最高达46.1%.以成、若虫在20-82厘米深的地下穴洞内越冬;春、秋活动深度为20及22.2厘米;夏季最浅为15.2厘米.雌虫4-10月间产卵,产卵前期61-235天.单雌可产卵1-6次,8-182粒,平均2.2次63粒.卵期12-59天平均22.4天.若虫分7-8龄,少数6或9龄个别10龄,历期130-335天.完成一个世代需经历387-418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已有研究表明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NJSZ-13菌株对于马尾松具有促生作用,且菌悬液的促生效果最佳。为了进一步解析和评价该菌对松材线虫的生防机理,在虫液和卵液中加入NJSZ-13菌株,研究该菌株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效果以及对其产卵、卵孵化和繁殖量的影响。【方法】 首先通过离心将蜡样芽孢杆菌NJSZ-13菌株分成菌悬液、发酵液和发酵滤液,并调配成原液、5、10、100和1 000倍的稀释液,其中菌悬液和发酵液的原液浓度为3×108 cfu/mL,以无菌水和NB培养基为对照。①用浸渍法测定NJSZ-13菌株在24 h和48 h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效果。②挑取10对生长良好的雌雄4龄幼虫于1.5 mL离心管,用NJSZ-13菌株处理24 h后将虫卵从离心管冲洗到35 mm培养皿中,统计各处理的产卵量。③在35 mm小皿中加入1 mL无菌卵液(约含400个卵)和NJSZ-13菌株,统计12、24和36 h的孵化虫数。④将100 μL线虫液(含500条松材线虫)与100 μL NJSZ-13菌株混合接入60 mm培养皿的灰葡萄孢中,在25 ℃培养箱培养5 d,用贝尔曼法分离线虫并计数。【结果】 ①NJSZ-13菌株的发酵液和发酵滤液原液处理24 h后的杀线率即高达100%,而其菌悬液原液处理48 h后的杀线率仅为81.47%。②NJSZ-13菌株原液能极显著地抑制松材线虫产卵,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大,这种抑制作用逐渐减小。③NJSZ-13菌株的10倍稀释液处理松材线虫卵,在12 h时极显著地抑制卵的孵化,在24 h时仍达到显著水平,在36 h时仅发酵液和发酵滤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00倍稀释液处理12 h时,发酵液和发酵滤液相对于对照有显著差异,其他处理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④NJSZ-13菌株原液和5倍稀释液处理松材线虫,其繁殖力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10倍稀释液处理松材线虫时,菌悬液对线虫繁殖力无明显的影响,而发酵液和发酵滤液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结论】 蜡样芽孢杆菌NJSZ-13菌株的菌悬液、发酵液、发酵滤液均对松材线虫有杀线作用。其中,发酵液和发酵滤液的杀线效果更显著;NJSZ-13菌株能抑制松材线虫的产卵、卵孵化和繁殖,同样发酵液和发酵滤液的抑制效果较菌悬液明显。  相似文献   

17.
报道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幼虫取食经历对其成虫寄主产卵选择性的影响。用香蕉分别饲养1代和20代的幼虫,羽化后的成虫对6种水果有不同的产卵选择性,饲养20代的成虫在罩有香蕉的产卵杯上卵粒数最多,次之是芒果,差异显著。饲养1代的成虫在罩有芒果的产卵杯上卵粒数最多,其次是香蕉,差异不显著。从野外莲雾和黄皮落果中羽化出的成虫对水果种类的嗜好程度也有所不同,产于芒果的卵粒数多于产在香蕉的卵粒数且差异显著,产在莲雾的卵粒数最少,产于黄皮的卵粒数居第四位。幼虫的取食经历对成虫产卵时选择水果的部位和颜色也有影响,但其影响要小于对水果种类的选择。不同部位的选择结果显示香蕉肉的卵粒数多于香蕉皮,而芒果肉的卵粒数少于芒果皮。颜色选择试验结果显示,黄色杯上的卵粒数比绿色、红色、黑色杯的卵粒数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红耳龟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促进红耳龟人工养殖的开展。方法:在本校爬行动物养殖场对红耳龟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红耳龟的产卵高峰期为6月下旬和7月上旬,每只雌龟每年产1-2窝卵,窝卵量平均为12枚,卵的受精率为91.67%,卵化率为86.71%,常见的疾病有背腹甲畸形、腐皮病、疖疮病和水霉病。结论:红耳龟是适合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9.
长角血蜱蜕皮激素分泌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饱血后第1,3,5天的长角血蜱,其卵巢和合神经节的蜕皮激素含量在组织培养前后均没有明显变化;体壁在组织培养后,蜕皮酮(E)含量比组织培养前分别增加了1.4,3和5.2倍;脂肪体单独进行组织培养时,E含量均略有下降,20-羟基蜕皮酮(20-E)均略有上升;脂肪体连同体壁一起培养时,20-E比组织培养前分别增加了1.7,2.3和4.7倍.显示了体壁是E的合成分泌部位,脂肪体是E转化为20-E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