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安徽省的科技扶贫工作,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大别山区"十一五"科技扶贫发展规划》及《安徽省大别山区"十一五"科技扶贫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为主线,围绕大别山区主导产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技需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为目标,以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和山区特色产业为重点,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不断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优化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为全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大别山区稳定地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这支约占福州市常住人口10%的庞大队伍.他们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做好农民工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工作,是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促进福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农民工档案的现状分析,阐述农民工档案建立与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构建完整、系统的农民工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许亚 《安徽科技》2006,(5):16-17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十一五"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的要求.山区,属于一种特殊的地理区域,山区经济,系区域经济发展多层次结构中的一环,然而,在新的发展阶段,山区传统的发展模式已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和弊端.创新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安徽大别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优势与特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生态屏障、后勤基地、市场、协调和潜力等功能。但由于交通不便、人均耕地面积的不足等原因,使内外经济交流不畅,山区经济贫困。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大别山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梳理山区经济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徽大别山十县(区)近年来的经济统计数据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大别山区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2/3,并且大部分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山区,山区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存在很多特殊的问题.认识与分析山区农村发展现状特征和建设重点,对指导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临汾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办公室对全市63个山区农村的发展现状调查的原始数据与资料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总结出山区农村发展的现状特征、新农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据此给出一些山区农村发展的建议、发展的建设重点及其思路.主要结论是,当前山区农村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建设方面,不断帮助农民开拓增收渠道,围绕农民增收提供相应的农村公共产品,如搞好公路、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基岩山区找水水文地质调查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当地经济的发展,随着饮水工作的进展,山区构造明显基岩区找水工作基本结束,找水难度增加.本文通过认真总结过去找水工作,分析了隐伏构造区、长城系石英砂岩区以及构造不明显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分析应注意的问题,为我市基岩山区找水定井往,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业领域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对于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具有三大意义:(1)巩固和完善当地生态以维护可持续发展;(2)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获取可观资金和(或)先进环保技术;(3)打造国际公认一流的生态环境标志.本研究以环鄱阳湖区为实例,将当地人口密度、经济结构、能源构成、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等因素与CDM立项要求作关联分析,则见目前最具可行性及规模效应的农业CDM潜力项目乃是农村沼气工程.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的解决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纽带,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充分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关系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也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出发,根据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这三大区域各异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提炼出新农村建设的十大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等功能,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腾飞的关键,对区域经济,特别是对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欠发达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路径选择分析入手,揭示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路径选择的瓶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广阔前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低碳型新农村是低碳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实现形式.建设低碳型新农村为高等教育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低碳型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数量、质量和结构等都不能满足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需求,需要从观念和制度上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适应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宜春市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琏如  周以忠  周蓉 《科技信息》2009,(34):19-19,22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前提,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内涵,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3.
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返乡农民工的作用与激励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我国“十一五”规划列为重中之重,然而“空心村”、“撂荒”问题的日益凸显严重桎梏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因此,激发返乡农民工的“回应性”参与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农民外出打工自身实现了增值,返乡后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极大促进新农村建设。因此,要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好示范、搞好宣传、做好服务和提供制度保障,切实为其参与我国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以大别山区24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2014年、2017年3个年份旅游经济指标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凝聚子群等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运用QAP分析法,探讨旅游经济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发育程度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不紧密,旅游经济网络化发展有待加强;2) 2011—2017年间大别山区核心区数量减少,存在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对边缘区带动作用强;3) 麻城市中心度高,旅游经济发展好,领导控制作用强,但易导致过度依赖,使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呈现脆弱性特征;4) 大别山区凝聚子群划分行政壁垒严重,同一子群联系紧密,不同子群联系薄弱,旅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低;5) 区位交通条件和旅游发展能力对大别山区旅游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区域经济水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山区新农村包括很多领域的工作,农业机械化是山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农业机械化在山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探讨了推进山区农机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对于资源性缺水的山区而言,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措施,切实解决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对保证当地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六枝特区山区的具体实际,大力推行雨水集蓄型水利工程,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对类似地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是形势所需,笔者通过新农村建设实践,新农村建设实例,新农村建设资料,总结出新农村建设不应盲目城市化,而应以产业支撑,多种经营,发展经济,因地制宜,保持生态平衡,保留当地文化传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浙江省泰顺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统筹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为总体目标,加快山区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既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公路建设的各个建设阶段中.公路设计是很关键的一环。因此,如何科学经济、因地制宜地做好公路设计工作对山区农村公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在城市化与农民工素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也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素质,不断增强劳动竞争力,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农民工是当前我国社会中最庞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工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焦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探索长效机制,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浙南畲族山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的协调关系到整个浙南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人口的质量问题以及发展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对山区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制约了当地民族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基础,构筑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继续调整和优化畲族山区经济结构并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是实现浙南畲族山区PRED协调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