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孟波 《科技信息》2009,(12):352-353
本文以女权主义批评方法分析夏洛特·勃朗特的名著《简·爱》,以新的视角重新解读,揭示作者的创作理念,解决部分学术焦点问题,分析作品的现实主义性质,从而更好的揭示出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  相似文献   

2.
《简·爱》的几个汉译本的序言运用现实主义的批评方法,对作品的人格力量、社会意义及宗教进行了评价,而且70余年来观点具有内在的连贯性。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对《简·爱》的接受,其接受是一个文化过滤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序对《简·爱》的接受起着相当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靳慧敏 《科技信息》2009,(27):154-155
《简·爱》是一部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的世界经典名著,祝庆英译的《简·爱》和黄源深译的《简·爱》,两个中译本在语义和文体上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4.
针对很多学者提出的《蝴蝶梦》和《简·爱》相似的理论,对《蝴蝶梦》和《简·爱》运用的"哥特式"写作手法作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气候环境、故事内容、作者经历的比较,指出它们的异同点,并阐明其相似的原因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简·爱》和《呼啸山庄》是勃朗特姐妹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精品。这两部作品都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抗争,而且在《呼啸山庄》中,反抗精神和批判力度显得更加强烈。但是两部作品的结局,都是与现实世界的和解,我们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这两部作品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首先简·爱和希斯克里夫都是来自社会低层孤儿,在寄人篱下的日子受尽歧视和虐待。其次他们的爱情都受到重大挫折,罗切斯特故意隐瞒自己已有妻子的事实,而凯瑟琳最后还是离开了希斯克里夫,嫁给了门当户对的林顿。最后,简·爱和希斯克里夫的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前者成为了一大笔遗产的继承人,而后者在失踪三年后变成了一位有钱的绅士。这一切都说明阶级差别是两位主人公不幸遭遇的根源,自然而然,抗争成为他们生活的主题。当然,这两部作品也有明显的差别,那就是简·爱和希斯克里夫对待仇人的不同态度,但无论是简·爱与罗切斯特在一系列人为设置的巧合下的结合还是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灵魂的重逢都表现出作者的无奈与妥协,都表明了共同的主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差别和社会偏见是不可能消除的,人性的完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人们的美好愿望也只能寄托在巧合或虚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6.
甘小群 《科技资讯》2013,(31):229-229
1847年10月,英国出版了一本署名为柯勒·贝尔写的长篇小说——《简·爱》,作品一出现就引起了轰动。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褒贬并存,《简·爱》也不例外。本文要讨论的是女性独立意识在强大的社会价值观念作用下的无助和在这种女性意识里的爱情。  相似文献   

7.
孙素莲 《科技信息》2011,(18):171-171,173
英国20世纪著名的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之作《简·爱》从女性的视角审视女性和人的命运,勘称一部女权主义宣言,创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和创作实践对艺术创作中女性内心世界进行揭示和对后现代文论发展进行预设。此篇文章试从《简·爱》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自身经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以及追求平等的爱情来分析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宗教角度解读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蒂的代表作、自传体小说《简·爱》,尤其从作家的家庭背景和小说结构讨论该小说与圣经之间的契合,指出《简·爱》是夏洛特重述的圣经,讲述的是一个朝圣者的天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学评论界对《简·爱》的阐释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时期为新文化运动到四十年代末;第二个时期为建国后至"文革"结束.两个阶段的阐释均随中国历史的变化而急剧变化.可以说,对这一作品的文学批评深受时局和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要人们注意《简·爱》中不被重视的人物──疯女人伯莎,并为其鸣不平。伯莎是作者的渲怨和报复,她是一个受迫害的形象,她贯穿作品始终,绝非可有可无的道具。为伯莎鸣不平绝无为作者和简·爱抹黑之幸,只是要人们共同解开疯女人之迷。  相似文献   

11.
《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虽出身悲惨却能够自强自立、积极进取、自尊自爱、追求平等的女性形象。它所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及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不仅在当时的影响不同凡响,就是在当今,尤其对在校贫困生的心理塑造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房明远 《科技信息》2008,(8):190-190
在女权主义运动和批评的推动下,《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小说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精神分析的痕迹,而正是疯女人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作者精心结构的和谐气氛中,她不断推动小说显现出内在的不平衡。并且我们从人物传记上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看到了疯女人出现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自19世纪发表以来,在中外文学史上一直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中伊甸园场景的再现、丰富的圣经典故和引喻、意象手法的运用以及独特的情节设计等,均体现了浓郁而复杂的圣经情结。  相似文献   

14.
名著《简·爱》一书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具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特别是她思想中的平等与自由观念更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本文着重分析了简·爱的平等与自由思想的形成过程,向读者展示了简·爱的魅力根源。  相似文献   

15.
《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从小说的情节、对话和角色形象中,可以发现女主人公简爱对于男权统治和父权社会的默许。我们不仅应该揭示这部小说的女权主义意蕴,而且应该将其放入本文所揭示的种种矛盾和悖论之中进行省思:它依然接受了维多利亚价值观对女性的定义,即女性存在的意义依靠其丈夫而得以体现,女性生命的意义在于其对家庭事务的投入和对其丈夫的利益的关注。对《简·爱》中女权主义的局限性进行省思,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来了解英国早期女权主义思想,而且对我们观照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历史流变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张凤丽 《科技信息》2012,(19):176+171-176,171
简·爱,夏洛特·勃朗特《简·爱》里的女主人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着独立和平等两大原则,她的这种爱情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她早期的童年生活。本文将着重从简·爱童年时期的遭遇分析简·爱对爱、独立和平等的渴求。  相似文献   

17.
以西方女权主义新视角解读《简·爱》的爱情婚姻主题,揭示女性在婚恋中自我迷失的情状以及在菲勒斯文化歪曲的世界里,女性被禁锢在男权社会为其规定的性别角色中深受压迫的生存境况,揭露男性中心主义的婚恋模式性别压迫的本质,对传统的婚恋价值观提出质疑,提高妇女对自我的认识和觉悟。  相似文献   

18.
《简·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其中展现了大量的哥特色彩。作家夏洛蒂在人物形象和意象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并有所突破;她凭借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象征、恐怖、神秘等哥特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和活力,达到哥特形式与激情的完美统一。本文试图从夏洛蒂的写作手法方面浅析女性哥特元素在《简·爱》中的体现。同时也希望通过笔者的解析,让越来越多的读者能够从女性哥特的角度解读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9.
深受宗教影响的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塑造了一个迷失的夏娃简·爱,她在经历了盖茨黑德、罗沃德学校、桑菲尔德之后,对宗教的信仰终于带领她回到了她和亚当的乐园芬丁庄园,完成了她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淳朴坚毅,身处困境却坚忍不拔,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克服困难去提升自己的素养,并在爱情上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成为新时代女性的杰出代表;里德太太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为人善良真实,不怕苦、不怕累,展现出女强人的独特本色。两个女性形象都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