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响 《科技信息》2011,(25):105-106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两国间的交流已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在这期间唐代迎来了中日友好往来与交流的空前繁荣时期。从630年开始,日本先后派遣了19回遣唐使,这些遣唐使成为维持中日交流的主要力量。在这段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同日本展开了频繁的交流,特别是在文化方面,进行了高层次的交流,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描写当时日本的文学作品。通过这些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
日本于公元894年废止遣唐使制度。引发此举的一般原因,即前人所归纳的唐朝国势之衰微、日本政府财力之不足以及渡海入唐之困难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遣唐使的直接使命已经完成,而为了消化已经引入的先进中华文化因素并建成一种更适合国情的国风文化,日本需要集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遣唐使制度的废止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3.
日本西本愿寺派遣的赴藏留学生--多田等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13年,多田等观受日本西本愿寺派遣,赴西藏留学,在色拉寺度过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活,成为历史上在拉萨居留时间最长的日本人。由于这段留学经历,多田等观不仅与十三世达赖喇嘛建立了密切的友谊,同时为其以后的藏学研究及成为日本名藏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自古交往十分密切与频繁,有文字记载的已达二三千年之久。日本遣唐使的频繁入唐与名僧入宋取经,大大促进了文化交流;他们不仅带去了许多中国食品与烹饪技术,而且还传播了中国的饮食习俗与礼仪。日本桓武朝,为了鼓励遣唐使入唐学...  相似文献   

5.
2005年11月1-3日,在韩国海上王张保皋纪念事业会资助下,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举办了“中韩古代海上交流学术研讨会”,中韩日3国2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韩国学者6名,日本学者2名,中国学者大多来自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古代航海方面的专家学者。会议以一度称雄东亚地中海的新罗商人张保皋为中心议题,对公元8、9世纪唐、新罗和日本的海上贸易往来,日本遣唐使与新罗的关系等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会的三国学者共提交了13篇学术论文,与同行充分交流了学术观点和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在伴随鉴真法师东渡的艰苦岁月中,有位意志坚强,历尽艰辛,最后被病魔夺去生命,葬身在中国的日本和尚荣睿。他也是一位修筑中日友好大厦的先驱者。鉴真化为日本的泥土,荣睿化为中国的泥土,永远为我们所敬仰。荣睿是被派遣到唐朝来的日本留学僧之一。他是日本美浓人(现岐阜县),出生年月不详,小时候在家种田,其后去奈良兴福寺出家为僧。公元七三三年(唐开元二十一年、日天平五年)四月,他与普照等僧人随同日本第九次遣唐大使丹墀真人广治来中国留学,八月到达苏州,后去洛阳,在大福先寺受戒。  相似文献   

7.
鉴真大师像定于四月十三日,在奈良唐招提寺长老森本孝顺等日本朋友的护送下,乘坐专机,穿云破雾,回国巡展。这是鉴真东渡日本一千二百二十多年以来,第一次返回祖国。鉴真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位可敬可佩的友好使者,是永远值得纪念的人物。他在公元八世纪中叶的盛唐时期,应日本留学僧之请,发愿东渡,不惜生命,百折不回,历尽风涛艰险和社会阻力,六次启行,五次失败,最后以双目俱盲、  相似文献   

8.
日本"遣隋使"来华目的及年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日历史文献分析,输入佛教和学习隋文化是遣隋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日本遣隋使先后于600、607、608、610、614年分5次来华.遣隋使在中日关系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不仅是日本直接向中国全面汲取优秀文化的嚆矢,更是以后规模巨大的遣唐使的前奏.  相似文献   

9.
《世界知识》2008,(8):71-71
3月27日,由日本梁祝文化研究所所长渡边明次译著的首部日文版《孟姜女口承传说集》在日本出版发行。据悉,身为高中教师的渡边明次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2002年退休以后,他白费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并利用在中国的四年时间,走访了分布在中国十余个省市的梁祝故事遗存地,并拍摄了大量数码照片。如今,他已完成浩瀚的“梁祝三部曲”,将这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传播到日本,他也因此被称誉为“海外梁祝研究第一人”。  相似文献   

10.
唐天宝十二年,日本天平胜宝二年(753年)十月,以藤原清河为正使,以大伴古麻吕、吉备真备为付使的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团,从扬州分三批出发,准备先到黄泗浦集中,然后分乘四条大船,回到日本。十月十九日的月黑之夜,在第三批离开扬州,经过古运河进入长江的门户瓜州,再沿长江东下的船上,日本留学僧普照坐在已经六十六岁高龄、双目失明的唐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面前,感慨万千,激动不己。自从天宝二年(743年)鉴真和尚发愿东渡日本以来,经过五次渡海的失败,至今已整整十年了!小说这样写道: “破晓时,普照醒来了,才看到鉴真的脸。……五年以来,他认为和尚一定老了许多,现在看来却反而年轻了,两眼虽然失明,却没有一点阴沉的感觉,一向那种英武的古武士风采,已经变得更为沉静……”。  相似文献   

11.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1):2+157-F0002,F0003
2010年,玉林师范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新突破,打开了新局面。两次组团到泰国、越南10所大学开展办学交流活动,先后派出22名老师到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留学、做访问学者,学习招生考试和教师培训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先进理念,融入全球化的教育学术新潮流。  相似文献   

12.
留学,一般指去国外读书学习。云南历史上称“留学”,却包括“国外留学”和“国内留学”,因为在清朝末年至民国早期,云南没有大学,云南青年要接受高等教育,只有出国或出省去报考有关大学。我国最早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是公元1872年  相似文献   

13.
"羁縻府州"是唐代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学界对唐朝羁縻府州初始时间的考订,还存在歧见。本文认为,唐朝羁縻府州并非初始于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而应是初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  相似文献   

14.
邵丹博士     
<正>邵丹,男,1971年出生于武汉,吉林省吉林市人。江汉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1998年9月赴日本留学,2001年3月获日本国立茨城大学数理科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3月获茨城大学宇宙地球系统科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赴日本留学期间,其研究工作受到了有关学术界、当地政府的关注、肯定和支持,先后获得了日本  相似文献   

15.
面试的时候,仅仅回答因为名气大就选择报考东京大学是不够的。笔者在中国的大学教书时,有学生希望毕业后去日本留学读研究生,他们对我说这样毕业后回中国国内找工作更有利。中国人口多,人才也多,理所当然地竞争很激烈。据统计,2011年在日本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一共有138075人,其中87533人来自中国。他们留学的方式各种各样,日语水平较低的学生,首先在日语学校学习,  相似文献   

16.
《河南》杂志是晚清时期留学于日本的河南籍学生创办的一种综合性期刊,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其上相继发表了六篇作品。鲁迅当时发表文章为何选择了《河南》杂志,鲁迅与《河南》杂志有何渊源,已成为研究者所期待廓清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与泰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本文对日本遣唐使在泰山的活动、泰山神与石敢当信仰东传日本、灵岩寺日僧邵元碑记,以及泰山文献在日本的传播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历史上泰山文化曾对东瀛之国产生过深远影响,泰岳一山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实具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1月20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三家机构借达沃斯论坛发布了一份以60个国家为分析对象的"2016最佳国家"排行榜,日本是前十名中唯一的亚洲国家。日本统计数理研究所自1953年以来,每隔五年便做一次关于日本人国民性的调查。调查问卷第九项是对日本人性格优点的自我评价。自开展此项调查60多年来,选答"彬彬有礼"者一直在五成左右,2013年最新调查结果中这一比  相似文献   

19.
基于科技的发展依赖于个体及由他们组成的群体具体实施,对西北农学教师群体的留学背景做了历史考察与分析。文献调研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留学教师群体,主要任职于西北联大的后继院校国立西北农学院,1937年—1949年间共聘请教授162名,其中93人具有赴欧、美、日等国的留学背景,占总数的52%。结论认为,留学要素对学科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多数学科受欧美尤其美国影响,但园艺学受日本影响;攻读专业与农业化学、农艺学有高关联度。留学教师群体围绕"科教推"模式展开工作,构建西北农学教育体系,改良西北农业,并形成了融汇世界,植根本土的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收集了国内1985年至2007年的有关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趋势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留学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具体表现为往年留学人数、留学服务以及家庭经济实力是中国学生选择留学的几个主要考虑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