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明代后期竟陵派领袖和代表人物谭元春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和文学活动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对他的文学主张、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对其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散文理论与散文创作,分别提出了一些与前贤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对明代后期竟陵派领袖和代表人物谭元春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和文学活动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对他的文学主张、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对其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散文理论与散文创作,分别提出了一些与前贤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俄苏文艺学派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就其思想内涵而言,可追溯到18世纪乃至更早的古罗斯时期。文艺学派翻译理论完全是在俄苏文艺学框架内对翻译的文学研究。俄国文艺学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原则广泛应用于文学研究,从而使俄国文学研究具有社会科学的视野和方法。在研究深度上,俄国文论深入挖掘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提出一系列有俄国特色的文学观念——如"真实性"、"人民性"、"民族性"等,它们也成为文学翻译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4.
"七月派"笔下的抗日叙事与其他抗战文学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战争的真实描写、对人在战争中的处境和心理的刻画、对战争荒谬性的揭示,从而使"七月派"的抗日叙事呈现出特有的悲壮、苍凉、沉郁的艺术风格.而这种叙事态度与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七月派"的核心人物胡风的文学观点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青年作家穆时英深刻地领悟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个体生命的精神困境,并以其娴熟的新感觉化技巧,对上海这一"建在地狱上的天堂"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和揭露,创造了迥异于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都市文学,体现了现代派文学关注个体生命精神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讲话派"批评强调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胡风则有三方面的标准:启蒙的标准;救亡的标准,胡风把它统一到启蒙要求中;美学的标准,相当于艺术标准,但他视其为文学必不可少的基点而非第二位的.救亡压倒启蒙,政治压倒文学是胡风和"讲话派"冲突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这是两种合理性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张从文化间交际的角度研究翻译。认为译作要与原作实现功能对等。将功能派翻译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鉴赏,谈如何使用功能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和鉴赏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8.
方华 《海峡科学》2007,(9):66-67
台湾现代派文学是台湾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进程对台湾现代派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断的诠释、论争,因此了解台湾现代派文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进程对进行台湾文学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南社小说家为主流的鸳鸯蝴蝶派在民初上海都市文学商业化影响下一度兴盛与繁荣,它坚持以"民间立场"书写为导向,为其赢得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和读者群体;创作中,鸳鸯蝴蝶派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表现方式,为文学多极化发展架起了一座传统与现代之间非对抗性转换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张惠言与常州经学徐枫常州词派的理论,实质上是汲取了清代的经学、文学、哲学等各家各派的理论或方法来构建其自身的理论框架的,故而不致于在学术大潮中成为瞬即烟灭的泡沫。悬揣常州词派产生的文化动因,当从此入手。本文着重探讨常州词派与常州经学的一些关系,以求正...  相似文献   

11.
李邺嗣作为浙东学派中的文学主将,以其深厚的故国之情和丰富的文学创作,将浙东地区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世态人情化为诗文,成为那个悲惨时代一曲深沉的挽歌,是研究浙东明清之际文学创作个案一个不可多得的标本。  相似文献   

12.
李贽和卢梭关于自然人性的文艺思想观点,都对后世文艺思想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开展李贽与卢梭文艺思想比较研究非常必要。目前关于李贽与卢梭文艺思想的研究现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李贽文艺思想研究概况,二是卢梭文艺思想研究概况,三是李贽与卢梭文艺思想比较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3.
文学哲学思潮是人类心灵发展的一面镜子,代表不同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如椽之笔书写的人类生活画卷和心路历程,挣扎、痛苦、美梦、错误和幻灭。我们的文学评论书籍对一些“巨人”、“名作”交口称赞。对其进行的重新审视和定性,对其巨大的负面影响的分析证明英语文学教改的一项内容就是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地给作品定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文学人类学教程》的意义大大地超出了教材的范畴,是一部奠定文学人类学学科基础的著作;《文学人类学教程》最突出的创新和主要建树,就是文学人类学新研究范式的建构。百年来,虽然有不少近现代学者探索文化人类学方法的文学研究,但是明确作为一种整体新研究范式的提出,确实是由叶舒宪完成并由《文学人类学教程》集中体现出来的。对什么是"文学"本体论的反思和建构,是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后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从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继承到"四重证据法"的提出,叶舒宪以他倡导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完成了一种对国学传统方法的现代衔接与更新。从这些角度看,《文学人类学教程》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史写作从借鉴模仿到学科自觉用了近半个世纪,期间,有西学东渐的移植,有从课堂讲义到学术专著的提升,亦有文学史观从多元到一元的整合。20世纪30年代,文学史书写迎来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期,文学史家辈出,文学史著述大量出版,朱自清、周作人、赵家璧、李何林、周扬等人的写作实践在为新文学史确立体例范型和时空架构的同时,也在进化论、阶级论、革命论的映照下,彰显出不同的成色。  相似文献   

16.
V.S.奈保尔自1950年离开西印度群岛,始终将英国当成自己的家园。在受到西方批评界追捧的同时,奈保尔遭遇第三世界学者的抨击:认为作家竭力试图离开殖民地,到达宗主国。笔者通过梳理奈保尔的作品,发现作家移居海外之后,却在文学上“到达”了西印度群岛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7.
从王蒙的红学研究、李商隐研究以及王蒙对古代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等方面探讨王蒙古代文学研究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意义。王蒙对《红楼梦》的研究强调了《红楼梦》作品的原生性,以及由原生性引发出的无限的"话题价值",而内容的博大精深又决定了对它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王蒙对李商隐诗歌的研究则主要表现在对《锦瑟》等无题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让人耳目一新,王蒙还阐述了李商隐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衍柱先生的新著《路与灯——文艺学建设问题研究》,对中国文艺学发展的基本态势、中西思维方季竺异同、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等焦点问题进行了悉心探讨,提出了许多新意迭出的观点,对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汉魏六朝动荡的社会背景和崇悲的文艺风尚构成了萧统崇悲意识生长的文化土壤,而自身际遇、儒释玄间杂的深层思想矛盾则铸就了其崇悲意识的精神内核。萧统编撰《文选》实为其崇悲情绪的一个寄托和载体,于是《文选》中的崇悲成分难免要超出文学创作本来的实际。《文选》的流传,使经过萧统突出、强化的崇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倾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文艺心理学”角度探讨李贺矛盾、凄冷的一生,以及由此而生的超常的心理反差和强烈的 心理失衡,“心既有障,物遂失真”,也就如此,使李贺写就了从古至今“无能效者”的“奇”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