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材料。《西厢记》中自称词的使用情况主要分为非谦称词和谦称词,其中非谦称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自称词和身份自称词,谦称词包括“小”作词头、“贱”作词头及“愚”“贫”等作词头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在动词前面的“所”字,语法界向来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所”字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它的词性看法不一。如马建忠的《文通》定它为“接读代字(代词)”,①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沿用其说,称之为“联接代词”;杨树达先生的《马氏文通刊误》反对把“所”字定为“代词”而称为“表被动的助动词”;②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叫它做“语助词”;③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和吕叔湘、孙德宣两位先生在《助词说略》里,都把“所”字定为“助词”;后来多数《现代汉语》都从助词之说,有的把它列入“结构助词”小类里。少数学者则认为这个“所”字不够“词”的资格,称之为  相似文献   

3.
在日语中的汉语汉字词汇与和语汉字词汇前面加上接头词时,是要区别使用“お”和“ご”.如何正确使用“お”和“ご”,不仅是日语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区分日语词源中汉语汉字词汇还是和语汉字词汇的一个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4.
闫美桃 《科技资讯》2014,12(20):201-201
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表义单位是词,而词的组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它涉及到语法、语义及语言习惯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互为补充,相互影响,作用于词的搭配,使词的组合关系变得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对词汇搭配的研究是研究词的一个基本的重要内容,汉语和俄语两种语言搭配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二者也有共同之处.探讨俄汉语中词汇搭配的异同,有助于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外语.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词的感情色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的褒贬色彩.研究词的感情色彩,对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现代汉语教学更是不可缺少.因此,对区别词的感情色彩的方法作一番总结归纳是有积极意义的.总的说来,区别词的感情色彩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根据词义本身所带的色彩来区别在汉语词汇中,每一个词都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也就是说每一个词都具有自己特定的词义,这些具有特定词义的词,它们本身并不带有一定褒贬色彩的.  相似文献   

6.
各语言单位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普遍、客观的存在,如词与短语之间的“短语词”即是.同样,在语素与词之间也有“语素词”,它在当代汉语某些类型的新词语中普遍存在,主要特征是有词的形式但却不能独立使用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当代汉语语素词的新义有三个来源,即外语中引进、一般性引申和修辞性引申.建立语素词的概念,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当代汉语新词语,加深与拓展对词汇产生和词义发展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纠正已有的一些不正确、不全面认识,以及某些工具书的不当立条与释义等.语素词与词义的增加和新词的产生关系密切,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产生新词新义.  相似文献   

7.
“word”、“词”和“字”是英汉语中的三个基本概念。对比“word”与“词”、“word”与“字”,探讨它们的对应性和非对应性,揭示这些对应性和非对应性存在的原因,对于廓清概念及汉语和汉英对比研究都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雅琴  王玉峰  李娟 《科技信息》2013,(12):159-159
本文综述了国外四大主流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系统功能学派、转换生成学派以及认知语言学派)对名词化现象的研究,以及我国学者对汉语名词化现象的一些争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汉语名词化现象所引发的思考:汉语的名词化现象是由于汉语中存在"兼类词"以及汉语词类界限的模糊性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文法要略》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一书,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成就巨大。本文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概括论述这本书的价值:一、“动词中心论”和动词“向”的概念的提出;二、对传统的转换分析法的发展;三、完整的“表达论”体系的建立;四、对用比较方法研究语法的提倡;五、“补词”理论及其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主谓词组只能“作句子里的一个成份”,“是句子中的建筑构件”①.同时认为,主谓词组加上语调就是句子,主谓词组的主语和谓语就分别成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②.这就自相矛盾了.汉语中究竟有没有“只等于一个单词的用途”③,即加上语调也不能成为句的主谓关系的组合呢?即汉语中客观上存在不存在主谓词组这一层级的语言单位呢?本文全面分析了《左传》的语料,确认先秦汉语中存在有主谓词组这一级材料单位,初步探讨了先秦汉语主谓词组的特点及其在语言类型学上的意义.1 词组是汉语三级语言单位——词、词组、句子的“中间站”①.语法学家对词组和其上一级材料单位——词的区别论述颇丰,但对其与下一级使用单位——句中的区别却注意不多,从而没有认清汉语的词组与句子的特点,造成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汇中,自古以来就有合音词。如古代汉语词汇中的“诸”为“之乎”的合音词,“叵”为“不可”的合音词。现代汉语普通话词汇中也有“您”(你们)、“甭”(不用)等合音词。合音词的特点是,以单音节词的形式,表现双音节词或短语的意义,读音上以原词或短语前一个语素或词音节的声母,跟后一个语素或短语后一个音节的韵母(或某一部分)拼合而成为单音节词,很像传统的“反切”法。因此,合音词语音形式小而词义容量大,是语言交流交际中唯一的一种一个言节两个语素的简练形式,可谓既经济又实用的浓缩语言形式。无疑,合音词是口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约定性的角度论述了汉语词的初步定义的合理性:“表达一个概念、具有一定约定程度的单字和字组合就是汉语词”,分析了这个定义中“约定性”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词根带词尾的“附加式”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常见的词尾有“子”、“儿”、“头”、“者”、“员”、“性”、“化”等。这些词尾总是附着在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后面,同它们组合成有了某种附加意义的新的合成词。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其中在结构形式和表意方式上都比较有特点的一个——“化”一、“化”尾词的构成方式“化”尾词是由词根加“化”构成的。“化”尾词的词根,通常是能够独立运用的实词。  相似文献   

14.
"联绵词"辨     
针对关于现代汉语中是否存在“联绵词”这一问题,本文试图对“联绵词”这一概念的内涵做一个重新界定。并结合联绵词的来源,认为要用发展、辩证的历史观看待“联绵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清其本来的历史面目,使之更好地为现代汉语服务。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语素、词、短语、句子的界定.张斌十分重视语法单位的辨识及其再分类.他从结构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出发并结合汉语实际,对语素、词、短语、句子的辨识和再分类方法以及各层次单位间的相互关系做了细致讨论,并有新贡献.  相似文献   

16.
“得”字在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中,含义和用法上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或语素)。本文通过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相应“得”字的比较,探寻它在二者间的共性和差异,从一个角度比较现代汉语与永新方言的关系。本文比较的范围以永新方言“得”字的含义和用法为准,凡是永新方言中所不具有的含义和用法,只列出,不讨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料大都来自《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17.
“妈妈”一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着广泛的内涵,这是方言称谓词张力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妈”、“妈妈”在汉语 方言和隐语中的应用情况,揭示出它们所折射的汉民族特有的避讳心理、阴阳观念和宗族血缘观念等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的“是”,在汉民族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并演变着。上古时,汉语“是”只作代词,不作判断词:“是”作主语;“是”作宾语;“是”复指前置宾语。先秦时,有些“是”很像判断词,但仍是代词。“是”作判断词,是在东汉时,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成的,且代替了先秦“……者……也”判断句句型。“是”作判断词后,衍生出一系列修辞作用。汉语“是”的代词、判断词、修辞三作用,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微妙联系。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助词体系的形成是近代汉语形成的重要标志,宋代是近代汉语助词体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宋代辛弃疾词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前后历史时期相关语料,可以初步探索助词“了”和“却”产生和使用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表义单位是词,因为词是“语言的最小的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对词汇搭配的研究是研究词的一个基本的重要内容,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搭配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二者也有共同之处。通过研究汉英词汇搭配中的某些现象,比较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旨在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规律以及语义范围等方面的特殊规律,对英语教学和翻译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