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艾兹拉·庞德是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旗手与领袖,他对美国以至世界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处于建构时期的中国现代都市诗当然不可避免地有着庞德影响的痕迹.庞德所重视的现代都市一瞬间的"震惊"体验,在中国现代都市诗中体现为不同的表现形态:这既有面对都市的雄奇与伟力的毫不掩饰的惊奇与赞美,也有初到都市产生的不适与迷惘,还有长处于都市的落寞与漂泊.庞德对20世纪中国现代都市诗创作主体"现代"诗派与左翼诗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庞德对"现代"诗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的复杂多义与表现情感多义的手法上.中国左翼诗人则主要在对劳动者的歌颂与礼赞和对都市罪恶的批判等主题表现上接受了庞德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间叙事诗产生于下层民众情感发抒、审美体现的需要,表现下层民众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彰显着他们对美、对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西北回族民间叙事诗是他们追求美、表现美、揭示美的外在形式,在审美形态上主要体现为反映爱情婚姻悲剧的"凄美"、寄托爱情胜利的"完美"、再现英雄史诗的"壮美"。这三种美学精神集中地表现在《马五哥与尕豆妹》《紫花儿》《歌唱英雄白彦虎》等作品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了华兹华斯诗歌中,诗人以自我情感为主线的创作风格。诗人通过"自我"的表现方式,使读者产生共鸣,最终达到自我情感与普遍情感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诗人群体的现代新诗创作能够把西方的诗学理论参照和对传统中国诗学的关照融合起来,推陈出新,既具有一种新诗的现代派意识,又有来自于现实主义的审美体验和个人体验,从而创作出一种新颖而亮丽的抒情传统。这群诗人提倡新诗的戏剧化,认定诗歌的意义与作用全在于它对人生经验的推广与加深,以及最大可能的意识活动的收获,写诗最为重要的是把情感或意志转化为诗歌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作为“九叶”诗人之一的唐先生一生的创作深具“边缘”性质。“边缘”性质既表现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也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其诗歌的“幻美”主题和“日夜边际”的印迹都非常明显。而作为一个现代派气息浓重的“九叶诗派”的诗人,其诗歌的创作也深具个性特征,在九叶之中也是非常边缘化的。  相似文献   

6.
对于一些新诗人古板地追求格律化而导致的弊端,戴望舒在他的诗论与创作中表现出了一位真正诗人的探索与思考.他去掉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形式的束缚,以及新格律派诗歌过分注重的外在音乐美,提出了中国新诗的第三种节奏.这是新诗创作中音乐性不同方面的转变,是新诗音乐性的"内化".  相似文献   

7.
哲理诗新探     
(一)哲理诗,是诗的园圃中一朵光华夺目的鲜花。优秀的哲理诗精粹凝炼,内涵丰富,诗味隽永,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启迪人心,引人遐想,激发人探求真理的热情。中外古今有许多诗人写了不少哲理诗,其中优秀的篇章,如同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一样,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泛流传。哲理诗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从艺术分类的角度看,它独具一格,应当与抒情诗、叙事诗等诗歌样式一样,单独划为一个类别。哲理诗,包括哲理散文诗,具有不同于抒情诗和叙事诗的艺术特点。抒情诗偏于表现,感情的因素较显著,从创作倾向看,“一切景语皆情语”,它以抒发内心、改造对象、表现  相似文献   

8.
现代抒情诗创作的三个阶段:灵感、寻象、寻言.灵感阶段,发现美.诗歌作者情感的具象化、文字化的突然顿悟,虽带有偶然性,但其获得却离不开作者学养和生活的积累,以及全身心工作的心理状态,例如<春咏桥上所见夜景>、(<中国--生命的战歌--写在四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迅速准确地将灵感体验到的内容及时地意象化,即寻象阶段,体验美,例如(<雨中巧遇>、((洛城春行>;灵感体验意象化后,应及时准确地将意象化为诗句,即寻言阶段,表观美,例如<隋唐植物园情思>等.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中为数不多的长篇叙事诗,在叙事诗的创作艺术上;表现了作者白居易卓绝的艺术才华,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中国古代,由于受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思想的影响,诗歌门类中的叙事诗并不发达.唐代以前,比较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只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寥若晨星的几首.到了唐代,才相对集中地出现一些叙事诗,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元缜的《连昌宫词》,刘禹锡的《秦娘歌》,李绅的《悲善才》,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在这些叙事诗中,《琵琶行》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代表着唐代叙事诗艺术乃至整个古代叙事诗艺术的最高成就.下面,我们试从叙事诗创作艺术的角度,对《琵琶行》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藏汉语诗歌的代表性诗集《前定的念珠》在写作上极具现代性特质,诗人们对雪域空间的自然感受与逃避文明的忧思,结合色彩斑斓的死亡主题、浸润着宗教特征的藏区情感体验,以及借鉴现代性美学的创作观念,表达出特定地域中的空间生存体验和贯彻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现代知识分子与中国隐逸诗人双重视角的纠结,使得废名看似圆融的叙事有着内在的抵牾。《竹林的故事》中,记忆的断片犹如碎镜,拼贴的图像布满裂痕,最终显露出作家的心痕。"哀"与"惘"是废名小说的底色,不仅仅是废名偶尔流露的一种心态与情绪,它潜伏在文本的深层,终使悠然的牧歌有了"霜随柳白,月逐坟圆"式的苍凉。  相似文献   

12.
近代诗人宁调元面对专制统治、列强入侵和狱中险境,写了大量抒悲愤之情、扬雷霆之声的狱中诗。由“死”和“血”组成的“悲愤”之情,以及由“革命”、“民主”、“自由”组成的雷霆之音,成为了他诗歌的情感主旋律。这种源自于自然心声的情感,已经完全冲破了古典诗歌情感模式的束缚,奏响了一曲富有激越音色和生命力度的文学情感的交响乐,它正在召唤着一个中国文学情感模式大转换时代的到来。因而,宁调元的狱中诗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探究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派诗人庞德的<诗章>是一部卷帙浩繁的现代史诗,其不同于传统史诗的拼贴叙述模式使这部作品在形式、内容和艺术上都让读者望而却步.本文作者揭示了<诗章>创作中的拼贴艺术并分析了拼贴画在<诗章>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陈有才是一位“种植在田野”的乡土诗人,在其创作生涯中创作了不少农民喜爱的诗集,《大地支撑》是他近年来的一本新诗集,抒发了作为一个寄居京城的“游子”对乡土、乡风、乡情的思念,回忆或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有深深的乡土情,有浓浓的乡土风,充满了下里巴人的智慧与才气。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周邦彦词中花的外部艺术表现和内部审美意蕴。主要从花之香、花之色、花之韵三个方面对周词中花的外部刻绘进行概括,同时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阐述了词人通过花所表现的的情感意蕴。感物惜时的春愁所展现的是词人对于花这一物象美景成空之后的感伤;相思怀人的哀婉体现了词人物情互关、敏感细腻的心理感受;羁旅行役的意绪表现出低沉寂寞的格调。指出了周邦彦通过花来寄寓人事、抒发情怀的感情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晏几道是北宋著名的小令词人,他的《小山词》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作为一位“古之伤心人”(冯煦语),他的词中有很深的“悲苦”情结。从真情、深情、和长情三个角度来分析,他词的这种悲苦现象不但和他的经历、性格有关,而且更是他自己的选择,他甘愿在情感的痛苦品味中,感受真实的自我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17.
马培松是四川非常出色的青年诗人,作品多次在《诗刊》、《星星》、美国《新大陆》发表并被多家刊物转载。对他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在当代诗歌领域所作的突出成就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并特别指出他在诗歌中对现实人生情怀的真情抒写,具有极其深刻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诗人何逊在诗中大规模地运用“水”的意象来表达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分别后的怀念之情,以及难以释怀的羁旅客愁,抒发了对遥远家乡的思念。利用“水”的意象来寄予这些情感是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方式,而在何逊的诗歌里却更集中,更强烈地突出了“水”在表现平常情感上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写作<菩萨蛮·黄鹤楼>与<水调歌头·游泳>的时间相距29年,因革命形势与作者心境不同而抒发的情感不同,词的气韵也有别,景物所呈现的感情色彩亦各异,景语所言之情语亦不同.两词所共同的,除所睹之物与所视之景相同外,更深层的则是诗人始终同中国革命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的诗魂诗魄,抒发的是心系群众、心系国家、心系天下的大境界、大气魄、大情怀.  相似文献   

20.
悼亡诗是哈代诗歌中最富有独特、真切的生命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哈代诗歌中情感最真挚风格最朴素的部分。无论是对亡故的妻子还是手足情深的妹妹或者友人,诗人都怀有一种深沉而绵长的情感。而尤以悼亡妇诗歌最为感人至深。诗人以冷静与克制的语言来捕捉与叙写细微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与情节,在短暂与永恒中体味情爱的况味与生命的无常。对昔日情爱的追思与生命的不可往复的怅恨的结合,体现诗人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同时也给诗歌蒙上了一层宗教性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