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星体是天体物理重大疑谜之一,质量是其重要的物理参量。本文试从“爱因斯坦天文台”发射后第一批X射线类星体资料提出对类星体质量的一种估计。首批资料共42个,其中6个给出上限X光度。分析X射线与光学波段能谱指数α_(ox)与红  相似文献   

2.
程富华 《科学通报》1988,33(2):111-111
研究类星体连续谱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类星体的内部物理机制、建立模型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研究低红移类星体的紫外光谱时曾指出:类星体中可能存在着谱的演化,即从统计平均来看,类星体早期的谱要比晚期的平坦,这说明类星体演化的早期比晚期有较多的紫外辐射。本文将对这种可能的谱的演化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卞毓麟 《科学通报》1980,25(8):358-358
一、概述Setti和Woltjer曾按射电谱型寻求类星体的“标准烛光”,Baldwin探讨了L_α和CⅣλ1549发射线强度与绝对星等的关系。我们则发现类星体发射线CⅢλ1909与MgⅡλ2798、以及OⅢλ5007与OⅢλ4959的发射峰值相对强度之比与绝对星等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可将通常求恒星分光视差的方法移植来推求类星体的光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无缝光谱去发现类星体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利用类星体中最常出现的一些发射线去证认类星体。我们的资料是安装在澳大利亚的一架1.2  相似文献   

5.
Sargent等对5个高红移类星体光谱资料的系统研究表明,这些吸收线是散布在宇宙空间的原始氢云产生的,他们由此获得了这些云和周围介质的物理特征。本文除Sargent的5个类星体外,又增加了4个新的类星体:  相似文献   

6.
崔振兴 《科学通报》1982,27(24):1504-1504
对高红移类星体光谱中的吸收线所作的研究业已表明,在L_α发射线短波一侧的吸收线绝大部分都无法用现行的计算机搜索方法予以证认,而且,这些光谱中的L_α—L_β线的强相关导致了以下结论:这些未证认的吸收线中的大部或全部都是由不同红移的氢云产生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所有这些吸收线的波长是均匀分布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高红移类星体光  相似文献   

7.
杨治虎 《科学通报》1994,39(20):1851-1851
在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中,对边界元素以及靶丸原子的参数、聚变等离子体过程的研究,振子强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因为从理论上解释等离子体的光谱特性、设计等离子体模型、预言等离子体行为、诊断等离子体的成分与性质都是必不可少的参量.此外,利用这个参量还可以为判断其它物理参数(如波函数等)的合理性提供判据.人们从实验上测定跃迁振子强度的方法主要有稳定弧(Stalilized arcs)发射测量和冲击管(shock tubes)吸收  相似文献   

8.
莱曼α森林     
在天体物理研究史上,每次谱线证认的困难及随后的成功都曾推动天体物理的发展。在类星体研究的二十年里,就有过四次谱线证认的困难。“莱曼α森林”是在研究高红移类星体吸收光谱中所发现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类星体光谱研究中遇到的第四次困难。《莱曼α森林》一文全面介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尤俊汉 《科学通报》1979,24(7):300-300
许多具有致密结构的高能天体,例如类星体、塞佛特星系等,常具有宽的、轮廓显著不对称的发射谱线,其短波边陡直;长波方向平坦下降(图1)。目前普遍的观点是认为这种发射谱线产生于炽热气云的热激发,谱线展宽起源于气云的高速湍动,而谱线的不对称性则用吸收效应  相似文献   

10.
去年D.Walsh和G.C.Pooley等人发现,双类星体QSO 0957 561 A、B相距很近,光学间距为5″.7,发射线红移都是Z=1.4,光学星等m_B(A)=16.7,m_B(B)=17.0,其他一系列性质也很类似.他们猜想这可能是同一类星体由引力透镜所形成的两个像,并认  相似文献   

11.
尤峻汉 《科学通报》1988,33(24):1880-1880
对类星体等活动星系核的宽发射线区的大小和结构的了解至今还很不清楚。近年来,人们开始利用发射线光强随紫外连续谱光强短时增强的响应特性来定量估计宽线区的大小和结构。Gaskell和Sparke用“交叉相关分析”处理了三个Seyfert星系NGC 4151,AKn120,MrK509的光学和紫外观测资料,得出一些有兴趣的新结果。其中最明确又最重要的结论是:(1)宽线区尺度大大小于过去人们的估计,例如对NGC 4151,宽线区大小仅约5光  相似文献   

12.
江涛 《科学通报》1985,30(20):1561-1561
对于低红移类星体,已测到很陡的巴尔末减缩,这是多年来关于类星体的重要疑难之一。类星体各条巴尔末观测线的强度比与通常星云值严重不符,一般说,I(H_α)/I(H_β)常远远大于星云的观测比,而I(H_β)/I(H_γ)亦同样偏大,从而很难用经典辐射复合理论解释。表  相似文献   

13.
标记为IRAS 13348+2438的星体,是被红外天文人造卫星发现的红外线源之一.它被加州理工学院、国家光学天文观测台和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些天文学家确认为红外线类星体.这颗类星体发射的能量,90%以上是红外线.而原来发现的大约3,500颗类星体,发射的大部分能量处于紫外线、可见光或无线电波段.对这个类星体的形成提出的解释是,由于两个星系碰撞的结果,将大量的质量提供给了一个黑洞.这个黑洞位于这两个星系之一的中心.当物质汇入黑洞而释放出巨大的辐射能时,它并不容易成为可见的,因为它会被碰撞中释放出的星际尘埃所遮蔽.在另一方面,这些尘埃又  相似文献   

14.
陆埮 《科学通报》1977,22(12):525-525
星系核和类星体具有许多特殊性质,是目前天体物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活动星系核和类星体的辐射功率很大,其光辐射可达10~(46)—10~(47)尔格/秒.这种天体的射电和光学的辐射大多有不规则的变光现象,有一年量级的长期变化,还往往含有时标很短的成分,比如一星期或一天量级,甚至还有短到小时量级的.这种变光现象表明星系核和类星体的核心是空间线度很小的天体.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5.
来自于遥远类星体的光线正在威胁着变革中的物理学.一个国际性的科学家小组说,从这些久远的信号中他们已经找到了证据,表明由电磁力强度所确定的一个物理常数在早期宇宙中与今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自然信息     
紫外望远镜一组美国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新的望远镜,它将用来研究类星体,这就是紫外望远镜。类星体在宇宙中也许是活动能力最强、最神秘的天体,它所辐射的紫外能量要比一般星系多得多。这台望远镜将通过研究类星体辐射的紫外光来收集有关类星体的详情。由于科学家对有关类星体的详  相似文献   

17.
魏春艳 《科学通报》1993,38(24):2258-2258
自从1967年Wampler等人首次认定3C 273发射谱的一些未确定特征峰为光学的FeⅡ发射线丛之后,许多人在认定其类似的特征峰为Fell发射线丛的基础上,对大量的Seyfert星系和类星体进行了深入的观测和理论研究。通常认为,光学FeⅡ发射线产生于从能级3(以字母“z”为标志的能级,大约为5.5eV左右)到亚稳能级2(以字母“a”,“b”为标志的能  相似文献   

18.
程富华 《科学通报》1988,33(20):1565-1565
Malkan和Sargent曾对赛Seyfert Ⅰ型星系和类星体的连续谱用三个谱的合成来拟合。这三个谱是:(1)斜率α为1.1左右的幂律(f_vαv~(-a));(2)温度在23000—30000K之间的黑体;(3)Balmer连续。因此,若类星体中黑体成份温度改变,其峰值必定会移动,这就改变了合成谱的斜率。从文献[1]的图5,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紫外波段,Balmer连续对合成谱的贡献已相当小,可以忽略。此时,黑体温度的改变对于紫外波段连续谱斜率便有相当敏感的影响。因此我们自然想到紫外波段的谱指数可能是类星体黑体温度的指示参量。本文将以类星体3C273为例作讨论。  相似文献   

19.
陈建生 《科学通报》1982,27(17):1057-1057
一、引言 在系统地进行南天射电源的光学证认工作中,Savage,Bolton和Wright于1977年发现了射电源PKS1448—232和—个具有紫外色超的16(?)4恒星状的天体的位置相符合,并给出它的光学证认图。他们利用英-澳3(?)9反光望远镜对这个天体进行了低色散光谱的观测,证实了它是一个发射线红移为Z_(cm)=2.22的类星体,并发现这个类星体的光谱存在有丰富的吸收线,其中大部分的吸收线分布在波长小于L_α的区域。因此,PKS1448-232被列入英-澳望远镜的《类星体吸收线光谱研究》的观测对象之一。该类星体的精确坐标是:  相似文献   

20.
六十年代以来,许多高能天体物理现象的发现,向天体物理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在探索中人们遇到不少困难.如类星体,其线度一般并不大,但发出的射电功率是一般星系的一百万倍,光学功率也比一般星系大数百倍.显然,这要求它具有比热核反应效率还要高得多的产能机制才行.为了说明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中发生的高能现象,有人就想起了广义相对论的推论白洞,提出了白洞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