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指的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一种介于源语和译语之间独特的翻译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再拘泥于规范化的语言来重新表达原作的意义和内容,而是通过对译语的革新来尽可能传达原作所体现的语言文化差异性。本文试图通过《围城》英译本的实例,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要求翻译学对许多根本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在翻译功能方面,跨文化交流需要充分发挥翻译的作用,不能一味强调完全掌握对方语言。在译者身份方面,译者应扩大眼界,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在翻译研究方法方面,直接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揭示文化交流中的权力关系,从而促进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3.
衡量译作不能简单地依照所谓"忠实"原则,因为译者与作者、译者与原文本之间横亘着地域和时空的界限,以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翻译绝对不是一种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译者应根据原语的语言、文化功能,在译入语中做到功能上等值。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不平等的。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表现在强弱势文化间翻译的流向、译者对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之一的霍米·巴巴是“杂合”翻译策略的倡导者。他指出,翻译至少要牵涉到两种语言、文化,双方都不可避免地会对译者产生制约,这就决定了双方的成分在译文中都会得到保留,译文因而也必然是杂合的。对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并以其中诗的翻译为例,杂合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可以得到证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杂合翻译策略有其自身的优势,有利于弱势文化抵制强势文化的霸权主义,促进全球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原语与目标语语言上的差异会给译者带来困难,而且原语文化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也会给译者造成障碍。分析了英汉互译过程中英汉文化的差异给译者在词汇、表达、语篇层面上带来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连接两种文化的纽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语言翻译时,译者必须要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才能在翻译时不致错译,而有些语言因其特殊的表达,甚至是无法进行翻译的。  相似文献   

8.
谈到文学翻译,人们会立即想到"翻译者,叛逆也"这一说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体系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势必会发挥主观创造性,甚至是叛逆性,对原著进行变通。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普遍存在,对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红楼梦》库恩德译本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N ida说过:"翻译就是交际",这种交际是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顺应原作者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语境,又要考虑到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语境.事实上,译者很难做到让原文与译文的内容完全对等,当译者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与原文意思完全对等的词语时,创造性叛逆就帮助译者作出了成功的顺应.本文对新近提出的两个翻译理论"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和"语言顺应理论(Theory of L ingu istic Adaptation)"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实例中,通过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两篇中文译本,作者得出翻译是译者创造性地选择与顺应的过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仅仅是单纯地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来表示,还需要译者站在文化视域及美学体系的角度进行全新的诠释。以美国电影为分析对象,从文化翻译观视域重点研究了美国电影的汉译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语言风格的翻译是否成功是决定一部文学译著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对于风格翻译的二元争论有必要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本色"和翻译活动的性质重新从哲学层次上获得新认识。译者只有从哲学思辨充分认识到"自我"风格发挥的有度性,通过风格调整的翻译策略,"动态忠信"于原作语言风格,而不是肆意"对抗"或"反叛"原作的语言风格,才能在两者之间达到语言风格的"和谐翻译"。  相似文献   

12.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词义翻译又是翻译之根本。而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原作的选材、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都体现了主体性能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翻译作为一种交流、传播的文化行为,其社会性和政治性越来越多的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而后殖民主义凭借翻译这种特殊手段,更是对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分析后殖民主义的发展过程,联系本国实际,拟诠释其在明确译者责任及义务,对弱势文化抵制霸权文化、弱小民族丰富本土文化、坚定民族信念,促进和完善多元社会的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本文通过对英译本《聊斋志异选》的分析,从语言文化、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五个角度探讨了书中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方法,指出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应该利用多种策略,以弘扬中华文化,开展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翻译症是英语学习及翻译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痼疾。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译者缺乏对原文文化的了解,受传统的应试教学影响及其对原文理解不透彻。为了克服翻译症,译者必须加强英汉两种语言的修养、拓宽知识面;加强翻译实践、掌握必要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等。  相似文献   

16.
翻译简论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符号系统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符号系统表达出来。对于译者就必须熟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符号系统。由于语言本身的限制以及译者在接受方面的差异,译稿与原作之间并非是全等的关系,这是文化传播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江雪》英译文中不同译者对"孤"和"独"两字的翻译方法不同,有些译文破坏了原诗"意在言外"的意味深长的效果,这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而且要准确运用目的语语言,尽可能在译文中保持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8.
吕银平 《科技信息》2010,(18):I0018-I0018,I0021
本文试图通过对黄源深所译《简爱》的中译本的语言特点,来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作用以及说明小说翻译中译入语文化再现的问题,旨在探索出翻译时译者对原文本语言和文化再现的决定性作用,并得出在小说翻译的过程中,中英思维方式和译者的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制约着原文再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就在于传递跨语言与文化障碍的信息。从目的论的角度,认为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恰当的跨文化翻译方法,使译文产生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起到传播中国旅游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