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袁世凯属于洋务派,毓贤属于清流派。袁世凯等不赞成毓贤等反洋教,杀洋人,攻使馆,对外宣战,与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与毓贤、董福祥、李秉衡等多次争论。  相似文献   

2.
奕劻在义和团时期,与荣禄、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互相呼应,不赞成杀教民、杀洋人、拆电线、毁铁路、攻使馆,与列强开战,史实证明,奕劻等人比毓贤、李秉衡等清流派高明。  相似文献   

3.
奕劻在义和团时期,与荣禄、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互相呼应,不赞成杀教民、杀洋人、拆电线、毁铁路、攻使馆,与列强开战,史实证明,奕劻等人比毓贤、李秉衡等清流派高明.  相似文献   

4.
贾熟村 《菏泽学院学报》2011,33(6):77-81,128
宋庆耐苦善战,年近八十,仍短衣帕首,奔走冰雪中,与士卒同甘苦,深受清廷敬重。他知彼知己,本不赞成与列强开战,慈禧意气用事,仍然开战,开战之后,宋庆以大局为重,仍然组织兵力,修筑工事,层层抵御,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死后,清廷给他以异乎寻常的优恤,也是理之当然。  相似文献   

5.
1900年对中国各阶层,无论是当权者,还是普通民众,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当再次回到那段屈辱岁月,我们却发现一个令人不解的事情——义和团与清军几万人围攻西什库教堂两个月有余,却最终没有攻下。义和团与清军,无论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着很大优势,却为什么没有迟迟攻下西什库教堂?  相似文献   

6.
在清政府官员中,反侵略、反洋教者人数众多.反侵略本来是正义的、正确的,但真理再跨前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反侵略进而变成反洋教、打教民、杀洋人、攻使馆,就成了盲目排外.刘坤一以天下为己任,冒着逆旨杀头的危险,不赞成杀教民、攻使馆、与列强开战,与外国实行"东南互保".结果,不但得到了清廷的认可,而且受到了嘉奖.史实证明,他比毓贤、李秉衡等高明得多.  相似文献   

7.
于荫霖与徐桐、李秉衡、毓贤等同样,深受儒家经典薰陶,忧国忧民,廉洁奉公,堪称良吏.但也同徐桐、李秉衡、毓贤同样,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长处,就是离经叛道,将亡国灭种.洋人侵略中国,洋人都该杀,将爱国主义变成盲目排外,这种思想将被时代所淘汰.  相似文献   

8.
袁克定、杨度等认为民主制总统五年一改选即发生动乱,国家难以承受,主张君主立宪,一劳永逸,属于激进派。袁克文等认为袁克定等急燥冒进,对袁世凯不利,属于缓进派。袁世凯在激进缓进之间摇摆,及日本表示支持,始决定激进,日本等国又表示反对,洪宪帝制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9.
义和团身体表演的仿生对象是以巫武为基础的。其中,巫术冠以其神秘色彩预设了神人互通的本能具象,武术的戏剧操练朦胧了神人隐匿的身体潜能。神巫因素与武术因素共生于义和团的身体思维中,两者的"合谋"促生了团民身体意念的自我救赎并创设出多数人共有的乌托邦秩序,进而为"神人合一"的过渡提供了前提性可能。不论辩解的是,身体在神人之间的转换也为义和团的杀戮行为完成了自我救赎的道德教化,即将罪恶行为斥诸于世俗身体中并在神灵身体中得以解脱。  相似文献   

10.
贾熟村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4):45-49,81
山东巡抚李秉衡,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忧国忧民,堪称良吏,但对已经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处理中外关系,不懂得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仍然坚持尊王攘夷,同意杀洋人,杀教民,拆铁路。思想落后于时代,终为时代淘汰。  相似文献   

11.
宋教仁遇刺,其元凶究系何人,实际上从当时时局进行分析,可以显而易见地排除袁世凯。宋教仁是南北矛盾的协调者与牺牲者。他积极推动的政党内阁政治,其实使国民党与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相妥协,从而阻碍了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12.
宋末元初文学家俞德邻之籍贯自清乾隆时始有永嘉(今浙江温州)与丹徒(今江苏镇江)之争。二说均未能以确凿之据来佐证自己观点无误,故双方所言不足以服人。钧稽史料可知:俞氏之子曾称其父为永嘉平阳人;与俞氏同时代的友人曾称俞氏为永嘉人;俞氏自己的诗文曾言己非吴郡人。由此可证明俞德邻之籍贯为今温州无疑。  相似文献   

13.
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三藩之乱时有过一次短暂的从军,时间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据考证廖燕那次从军参加的是反清的军队,从军的目的是为了希望能驱逐异族的统治。过去一直认为廖燕从军参加的是清军。其从军所寓的横浦宝界寺,位于今江西省大余县城內,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位于广东省境内。横浦是对江西大余等县一带的称呼。  相似文献   

14.
庚款留美发端考--梁诚首倡庚款留美计划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美国退还部分庚款用于培养赴美中国留学生的起因,一直众说纷纭,而庚款退还及庚款留美的真正倡议人梁诚及其重要作用,却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推动庚款留学计划成为现实的最初努力,正是来自这位晚清的留美幼童.通过考证,明确了梁诚首倡以庚款兴学方式实现美国退还多余部分庚款的历史事实,阐释了梁诚在这一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诗人中 ,存在着一个相当深挚的屈子情结 :李、杜、白、韩、柳等一批诗人 ,尽管对屈原的看法和评价不尽相同 ,却都在精神境界及文学素养等方面受其沾溉。有些文人对屈子的责骂之声虽时有所闻 ,但屈子永远是诗人们心目中一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6.
朝鲜为袁世凯提供了早期政治活动的舞台。他在朝鲜的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尤其是他在出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时,这些活动得到突显。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清政府通过袁世凯对朝鲜的经济实行干涉之策,袁也在朝忠实地履行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意愿。  相似文献   

17.
宋教仁案报道中的“媒体审判”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教仁案发生后,袁世凯、黎元洪、被告律师、新闻记者等各方对新闻媒体在报道该案过程中所出现的"媒体审判"现象持有的不同的态度及观点。袁派反对媒体审判是基于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不可完全否定;新闻媒体主张"媒体审判"是基于舆论监督、发挥社会公器作用的需要;"宋案"报道中所出现的"媒体审判"现象是民初特殊环境下司法不独立所致。  相似文献   

18.
公元8世纪末,藏传佛教已在藏彝走廊北部地区开始弘传,全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兴建与佛法的弘传是同步进行的。各教派寺院的相继建立也成为该派在这一地区传播的标志。宋代及以前是藏彝走廊北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发展的初始阶段,元明时期是寺院的发展阶段,清代及民国时期是寺院发展的兴盛阶段。  相似文献   

19.
浅析李渔《风筝误》中“风筝”的叙事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筝误》是明末清初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李渔的代表作品,此剧以"风筝"命名,"风筝"意象贯串全剧始终,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明确提出了"立主脑"的观点。他强调"弃旧图新",借用"风筝"为引子,给"借诗传情"这一陈旧的情节模式注入新意。在戏曲创作具体结构上,李渔对前代文学中"风筝",尤其是元曲中的"风筝"总结的基础之上进行巧妙创新。从总体原则和具体结构两个角度出发,"风筝"在李渔的戏剧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