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曾说:"缺乏热忱,势必成不了大事。"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爱德华·阿皮顿也说:"我认为热忱绝对高于专业技术之上,那是科学研究得以成功的最佳方  相似文献   

2.
因在端粒和端粒酶研究中作出的重要贡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卡萝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下图)等3人被授予了2009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纵观诺贝尔奖历史,只有8位女性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此前没有3位女性一齐被授予同一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纪录.为此,<纽约时报>记者克劳迪娅·德莱弗斯(Claudia Dreifus)专程采访了格雷德,就其从事的端粒酶研究以及未来女性在科学界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3.
《世界科学》2007,(11):43-44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8日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奇(Mario R.Capecchi)、奥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和英国人马丁·埃文斯(MartinJ.Evans)。他们将赢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获奖原因是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项技术利用胚胎干细胞,改造老鼠体内的特定基因。  相似文献   

4.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6,(11):10-11
2006年度的诺贝尔科学奖各奖项获奖人名单已全部揭晓,5位获奖人均为美国科学家。这也是自1983年以来第二次由美国人包揽当年度的全部诺贝尔科学奖。探讨美国人缘何总能在代表科技实力的诺贝尔科学奖上有出色表现,进而对照、反思自己,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  相似文献   

5.
在孩童时期,魔法师和魔术总是令人着迷.除了给人惊讶外,它还能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当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弗兰克·维尔泽克(Frank Wilczek)得知伴随他童年成长的魔法师唐·赫伯特去世后(去年6月),怀着崇敬和感恩的心情专门撰文怀念他.  相似文献   

6.
在前几年里,诺贝尔医学奖的颁发曾引起过争议.例如,作为1997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奖成果的"关于‘普利昂’(prion)这种蛋白质能充当传染因子的理论",至今仍受到怀疑.但是,1999年度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颁发却似乎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7.
傅杰青  禹宽平 《科学》2004,56(1):45-48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位物理学家--美国的劳特布(P.C.Lauterbur)和英国的曼斯菲尔德(P.Mansfield),以表彰他们"在磁共振成像(MRI)方面的发现"."磁共振"是"核磁共振"(NMR)的简称,MRI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诊断手段,在医院里已经相当普及.  相似文献   

8.
刘学礼 《自然杂志》2005,27(4):222-226
20世纪初,X射线的发现在医学领域引起了诊断技术的革命,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CT、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使现代临床医学面目一新,这两项成果分别获得了1979年、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相似文献   

9.
安瑞 《科学通报》2015,(7):613-615
<正>从2012年起,《科学通报》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对当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下简称"诺奖"),从专业研究和科学传播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并编辑出版了"解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系列专题,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2014年末,本刊编委、西藏大学校长助理、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钟扬教授,带着对我国科学家早日获奖的期盼,围绕诺奖这一话题,与本刊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表达了他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0.
正在遭遇癌细胞侵袭时,我们身体内免疫系统会出现"束手束脚"的情况。科学家发现了阻挠免疫系统抗敌步伐的"坏家伙"。这一发现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包括人体在内的各种生命体内都有一套完备的免疫系统,它是生命体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防线。如果免疫系统不给力或被攻破,那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美国科学家詹姆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马氏文通>中对"或"字的解释开始谈起,将<助字辨略>、<古汉语虚词字典>、<古汉语虚词通释>等书中对"或"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或"字意义和词性的研究和探讨,这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此字,对我们阅读有关书籍也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吴家睿 《科学》2004,56(2):21-23
生命是什么?这也许是一个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问的问题。在历史上,人们曾经给出过许多不同的回答。但是,不论这些回答的具体内容如何。大都可以被划归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即“还原论”(reductionism)和“活力论”(vitalism)派别。还原论认为。生命的构成与非生命没有本质区别,而且生命的活动同样遵循着基本的物理和化学规律。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太原市园林绿化工程中出现的千篇一律的“扫帚型”和“瓶刷型”树形的现状.针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提出了避免这些树形出现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象思维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永炎  张启明 《自然杂志》2011,33(3):133-136
在西方文化中,现象是由物质实体或空间结构决定的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表现,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或观察的可重复性。中国文化中的“象”具有物我合一、现象与本质相融、自然、整体、动态时序的特点。直觉体悟和比类取象分别是中国人认识和表达“象”的常用方法。象思维过程可分为物象、具象、意象3个不同阶段。中医辨证乃至中医理论的形成集中体现了象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诺亚方舟"     
世界末日似乎只是好莱坞灾难大片描述的场景,但是严谨的科学家宁肯未雨绸缪,寻求应对末日来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焚风“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赞的是庐山秀峰瀑布。可是你知道吗,当气流越过山脊,在背风坡飞泻而下,亦如瀑布一般,我们称之为“大气瀑布”,只是人们看不见它的雄姿罢了。  相似文献   

17.
"吃醋"     
关于吃醋,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种“醋”的产生据说源于唐朝。唐太宗要为一位名叫房玄龄的大臣纳妾,大臣之妻横加干涉。太宗无奈,只得令房玄龄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妾中选择其一。房玄龄之妻也确有几分刚烈,拿起毒鸩之酒一饮而尽。当她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是醋,从此便留下了这段“吃醋”的佳话。又经过多少年的延用直到约定俗成,“吃醋”一词便成了男人女人之间妒嫉之心的表达词语。“吃醋”@先河  相似文献   

18.
多媒体教学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却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有的是大加赞扬,有的却是嗤之以鼻,本人对于多媒体进入教学主流的前景满怀乐观;另一方面,我又对目前我所看到的多媒体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持深深的怀疑态度,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下面本人将自己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积极探索"绿色理念"的渗透,营造优美、和谐、向上的"绿色"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促使孩子们健糜、快乐、积极向上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卫东 《科学之友》2007,(7):101-102
本文就目前“合作学习”异化为“课堂点缀”的现象,浅析其教学方式的弊端以及提出了更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