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定量添加不同化学形态的标准镉进行回收检验和对比两种程序逐级提取八个土样之结果的方法进一步探索了 A.Tessier 程序用于土壤化学级分研究的可靠性和进行某些改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煤中汞的赋存形态,基于两种典型的煤中汞的化学逐级提取方法,提出了一种改良的化学逐级提取方法.采用多种动力煤和焦煤对此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种典型的化学逐级提取方法对煤中汞的回收率偏低,大部分煤中汞回收率都低于90%;改良后的化学逐级提取方法能明显提高煤中汞的回收率,煤中汞的回收率高于90%,逐级提取到的各种形态的汞含量累加与样品中汞总量基本一致.化学逐级提取结果还表明:汞在煤中的赋存形态主要以硅铝酸盐结合态和硫化物结合态为主,有机质结合态次之,仅有少量以离子结合态存在.  相似文献   

3.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桦褐孔菌中的Mn,Ca,Zn,Fe元素,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桦褐孔菌中的Pb,Cu,Cr元素. 用微波消解法获得桦褐孔菌的金属元素总质量比, 超声水提取法获得水溶态金属元素的初级形态, 最后用Tessier逐级提取法对获取的5种形态金属元素进行次级形态分析. 结果表明: 7种金属元素回归方程的线性良好, 相关系数大于0.99, 检出限为0.007~2.989 ng/mL; 桦褐孔菌中Cu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形式存在, Ca,Mn,Zn,Fe主要以离子交换态和残渣态的形式存在, Cr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 Pb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4.
土壤中重金属化学形态与植物吸收的关系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采用Tessier A连续提取法,测定了辽宁双台子河口土壤中重金属(Cd、Zn、Pb、Cu)的质量分数和5种形态,研究了在当地pH=5.33土质条件下自然生长的潮滩植物芦苇对重金属可利用性,实验发现,芦苇对重金属的吸收与金属的形态密切相关,芦苇中各部位金属的质量分数WPhyto的变化与土壤中金属的质量分数的可交换态WExch与碳酸盐结合态WCarb之和相一致,而与余下的其他3种形态没有明确关联,对没有新污染源的情况下,植物能在多少年内清除掉土壤中污染重金属,使土壤达到安全值以下进行了预测,得到Cd需要12.8年,Zn需要1.1年,Pb需要74.8年,Cu需要9.4年,这说明芦苇对该地区土壤中的Pb吸收作用非常小。  相似文献   

5.
以开封市西区(A)、东区(B)污水处理厂脱水机出泥口污泥为实验材料,用H2O2-王水体系进行微波全量消解,采用化学试剂分布提取法(Tessier法)来研究两类污泥中6种重金属的水溶态、酸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5种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检测其中的Cu、Pb、Cr、Ni、Zn、Mn的含量和形态分布,并利用地累积指数、单因子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两种污泥中重金属农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进行了综合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A污泥中Zn含量超过了(GB 18918-2002)农用土壤使用限值,其他重金属Cu、Pb、Cr、Ni、Mn含量均符合国家农用控制标准,B污泥中6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农用标准,但两座污水处理厂污泥中6种重金属含量远远高于开封市潮土背景值.Tessier法提取实验结果表明,A、B两厂的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相似,Cu、Pb和Cr主要以有机物结合态形式存在,对环境的风险是累积性的,Zn和Mn主要以还原态的形式存在,生物潜在危害性较大,Ni在5种形态的分布差异不大,Cr的残渣态在5种形态中所占比例最高,酸溶态含量均低于20%,6种金属的迁移性顺序:Zn>Mn>Cu>Pb>Ni>Cr.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A、B两厂污泥中,Zn潜在环境风险较高,Cu危害程度均为中等风险,Pb为偏中度污染,而Cr、Ni、Mn基本不产生环境风险.单一金属风险Eir评价法表明,Cu为中等风险,其他金属属于低风险.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法表明,A、B两种污泥的RI值均小于120,属于低风险.因此,A、B两厂的污泥在农用前必须对重金属进行无害化和稳定化处理.  相似文献   

6.
用Tessier的分组原则和连续提取方法,对重庆市几个渣场的生活垃圾中Cu、Zn、Pb、Cd、Fe、Mn、Ni七种重金属的存在形态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各元素的形态分布规律和迁移特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改进BCR方法提取国家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BW07401,GBW07402)和水系沉积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BW07307,GBW07309)中的锑元素化学形态,用ICP-MS进行测定.各个形态含量之和与样品中元素总量测定值基本相符,回收率在108%~125%.同时以湖底沉积物顺序提取微量元素标准物质(GBW07436)作为质控样品验证方法的准确度,检测结果与标准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以江西省大余县西华山钨矿污灌区江乡竹木村的矿毒田为样本,研究南方酸性镉士镉的形态分布特征,探讨改良的途径。设计了施黄泥客土、增施石灰等四种田间小区定位改良试验。考察了早、晚稻的植株高,有效穗、千粒重及折合亩产等性状及经济指标;对土壤按 A·Tessier 的分级进行了镉的逐级提取,并经巯基棉富集后以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对水稻按国家环境监测统一方法测定稻米中镉的含量。研究表明,大余矿毒田的可代换性镉比例很高(66.3%),含镉2ppm 左右的土壤即可能产生镉米(含镉>1ppm),危害比北方严重。采用客土置换法、增施石灰法等对控制米镉含量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卧龙湖煤矿岩浆侵入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北卧龙湖煤矿包含岩浆岩、煤层的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浆岩、煤岩混合带、高变质煤样品采集,结合逐级化学提取实验,采用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原煤样、岩浆岩样、煤灰分以 及煤和岩浆岩逐级提取实验中各种提取物的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分布模式以及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岩浆岩在侵入过程中与煤层间发生一定的物质交换作用,岩样与煤样中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差较大,逐级化学提取实验结果表明煤和岩浆岩中稀土元素都是以硅酸盐结合态占主导,但煤中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的供给.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淮南采煤沉陷区土壤中镉的赋存特征和潜在危害,以淮南顾桥采煤沉陷区为例,采用DTPA提取法和Tessier逐级连续提取法,对其土壤中Cd的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总Cd和有效态Cd均在表层农田土壤0~20 cm富集,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总Cd是淮南土壤背景值的3.67倍,且Cd的平均活化率为37.86%,有较强活性.土壤中Cd的不同形态含量关系为残渣态(50.59%)可交换态(23.24%)铁锰氧化物结合态(15.77%)碳酸盐结合态(6.18%)有机物结合态(4.22%).土壤中Cd的生物可利用态(可交换态)和生物潜在可利用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比例分别为23.24%和26.17%,其在矿区土壤环境影响下易于转化为有效态.土壤中有机质、总氮、总磷是影响Cd各形态分布的重要因素,同时p H的改变也是其他形态转化为有效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把产品质量特性分为产品策划级(VOC级)QCs(Quality Characteristics)、概念设计级(产品级)QCs、详细设计级(零部件级)QCs、产品制造级QCs4个阶段,以用户需求(VOC)技术指标为输入,构成四阶段逐级映射关系,进而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s)技术求出VOC技术指标相对重要度和各级映射权重,然后提出基于ANNs技术的复杂机电产品关键质量特性提取模型。避免产品生产各个阶段不该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QCs)以关键控制现象出现,应该重点控制的QCs以非关键控制现象出现。最后,应用实例验证了所提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不同剪跨比下配箍率对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简支梁受剪性能的影响,对两组剪跨比(2.25,3.0)共6根不同配箍率的HRB500级钢筋RPC梁进行受剪性能试验.验证试验梁截面应变平截面假定,分析斜裂缝形态、开裂荷载与配箍率及剪跨比的关系,并提出基于修正压力场理论的HRB500级钢纤维RPC梁抗剪承载力的计算程序.研究表明:两组不同剪跨比下的试验梁在加载初始阶段均符合平截面假定,但达到40.4%极限荷载后,这种假定将不再满足;高强钢筋RPC梁的斜裂缝形态主要以腹剪型斜裂缝为主,其产生与配箍率及剪跨比相关,配箍率和剪跨比越大越不易产生主斜裂缝,但剪跨比的影响明显大于配箍率;基于修正压力场理论的计算程序比较适用于钢纤维高强钢筋RPC梁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其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3.
湖泊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湖泊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中国典型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赋存特征,各湖泊可提取形态所占比例各异,除Pb、Cd(Pb可提取态占50%以上,Cd可提取态占70%以上)外其他元素所占比重较小,绝大部分以残渣态存在;比较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不同连续提取方法(Tessier、原始BCR、改进的BCR)之间的差异以及存在的缺陷,改进的BCR具有更好的提取效果、利用更广,但也存在提取时间较长的缺陷,利用超声波、微波辅助可加速提取、缩短提取时间;阐述了影响重金属在沉积物中赋存形态的因素(pH值、氧化还原电位、粒度、有机质含量等);归纳了基于赋存形态及生物毒性的各种评价方法之间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展望了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的分析提取技术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拉脊山土壤重金属铜和锌含量及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拉脊山土壤重金属Cu和Zn的含量及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u和Zn的含量分别是全国土壤几何平均值的2.0和2.3倍。Cu主要以有机结合态的形式存在,Zn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形式存在,Cu的有效态含量低,生物可利用性小,Zn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占总量的13%,具有一定的生物有效性和潜在生态危害性。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IC芯片设计中双极型器件直流模型参数的提取方法。采取GP模型建立双向目标函数进行全局优化提取,分1级和2级参数两层处理.1级参数系提取IC设计中各管的共同参数,2级参烽则为提取与各个管的结构和尺寸相关的特定参数,尽管提取对象只是样管,但可以由模型内在关系通过程序计算出各管的特定参数,从而保证了电路模拟所需输入参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6.
李俊英 《科技信息》2007,(4):121-122
为了探讨大学生体育分项教学改革的成效,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我院2002级入学的本科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多项指标进行分项教学前后分析比较,经过分析得出体育分项教学改革实施以来较合理的结论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BCR三步逐级提取法、TCLP程序和DTPA及EDTA生物可利用性提取法,对废弃等离子显示屏玻璃中金属锌的环境溶出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废弃PDP玻璃前、后板中Zn的化学形态均以可交换与弱酸溶解态和可还原态为主,前板中可氧化态Zn含量高于残渣态,后板中则残渣态Zn含量高于可氧化态Zn含量。废弃PDP玻璃具有较高的环境浸出毒性,其中,Zn的高浸出毒性主要是由可交换与弱酸溶解态和可还原态决定的,前、后板中这2种形态Zn的浸出量分别占其浸出总量的91.06%和96.79%,而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对其TCLP浸出毒性贡献不大。废弃PDP玻璃中Zn的生物有效提取绝对量较高,其中,后板中Zn的EDTA提取量高达812.17mg/kg,废弃PDP玻璃潜在的生物可利用性非常高。  相似文献   

18.
自然水体生物膜中铁、锰氧化物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逐级提取法分析了向海湿地水环境培养的生物膜上铁、 锰氧化物的形态, 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水环境培养的生物膜上铁氧化物的存在形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 , 而锰氧化物的存在形态以有机质结合态为主, 生物膜上铁、 锰氧化物的存在形态是膜上铁氧化物吸附镉、 锰氧化物吸附铅相对吸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绿洲土壤中Cd,Pb,Zn形态分布与芹菜有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干旱区绿洲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原状土以及外源可溶性重金属Cd,Pb,Zn加入土壤后重金属形态分布,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不同化学形态与芹菜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原状土壤中Cd主要以铁锰氧化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形式存在,Pb和Zn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随着重金属负荷的增大,三种重金属各形态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Cd以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为主要赋存形态,Pb和Zn均以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为主要赋存形态。实验土壤中,对芹菜Cd吸收量贡献最大的分别为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对Pb吸收量贡献最大的分别是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对Zn吸收量贡献最大的分别是碳酸盐结合态和可交换态。  相似文献   

20.
曝气对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和Cd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模拟实验研究了长春市伊通河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和Cd在曝气条件下的释放规律, 利用Tessier连续萃取法分析曝气前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变化. 结果表明, 4种重金属的释放速率和过程各不相同, Zn的释放速率远远小于Pb和Cd, Cu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浓度变化缓慢. Pb和Zn在曝气一段时间后均出现再吸附或共沉降现象. 所研究样品的金属释放出现峰值时间较快, 存在着较大的生态风险性. 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经过曝气后也由原来相对稳定的存在形态逐渐向生物易于吸收的结合态转化, 增加了重金属的生物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