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草青 《科学之友》2000,(2):29-30
三、科幻文艺与科普创作的分野人们常把科幻作品刊载在科普报刊上,久而久之,便有人把科幻文艺当作科普创作的组成部分;或认为二者是同胞兄弟,相应且类同;或更甚者把科幻作品当成与科普中的"普及"相应的"提高"部分了。这些看法都不对。  相似文献   

2.
正"元科普"这个新名词,人们还不太熟悉。元科普作品,是指工作在某个科研领域第一线的领军人物(或团队)生产的科普作品,这类作品是对本领域科学前沿的清晰阐释、对知识由来的系统梳理、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理性展望,以及科学家亲身沉浸其中的独特感悟。  相似文献   

3.
艾萨克·阿西莫夫 郁达夫曾盛赞房龙的笔"有这样一种魔力","干燥无味的科学知识,经他那么的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风格与房龙殊异,但它们却同样令人娓娓忘倦.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西方国家中对"人体冷冻学"的兴趣日见其增.阿西莫夫在其《科学指南》中对此作了言简意赅的介绍,然后坦陈了他本人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引言:在一本本科普书籍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人们只是利用了自己脑神经的十分之一,如果人们把整个大脑都利用上的话,那么他们就都成了天才.但是,现在心理学家们认为,事情恰恰相反:要想成为天才,就要把大脑部分区域"独立"起来.  相似文献   

5.
由墨西哥转基因玉米的基冈扩散、基因污染而引伸出"基因流"的概念,从一开始就因定义不明确而受到科学界的质疑,随后虽经有关人员进一步研究而被否定,但基因流的概念却还是在一些科普文章中流行.  相似文献   

6.
对青少年来说,找到一本有意思又能增长知识的好书并不容易,大量的打着"科普"名义的图书或者内容陈旧,或者少色少图、面目可憎,更有甚者将一些道听途说、没有科学根据的"神秘现象"、"未解之谜"收入书中,实际上成了宣传"伪科学"的图书.在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书海中,科学普及出版社的"走近科学"系列图书成为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青少年可幸福啦!今年年底,我国科学家将利用"一箭双星"技术把两颗专门用于科普的小卫星送上太空,到时他们就可以"玩"上地地道道的真卫星啦.这就是被青少年朋友亲切地称做"奥运小卫星"的两颗卫星.  相似文献   

8.
科普基地标准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落实"十一五"国家中长期规划中的科普工作任务,亟待发展建设一批适应时代需求,在传播效果、创新能力、资源建设等方面均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科普基地,以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35周年,很高兴和我国几代科普创作工作者一起交流,共同研究怎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科学梦创作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批示:"召开这样的会议很有必要。"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领导对科普创作的重视。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核心思想是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  相似文献   

10.
科普的魅力     
孙章 《科学》2009,61(1)
据一项调查显示,阅读科普作品的读者中有较大一部分人群是科技工作者.咋一听颇感意外,但仔细一想,也确实在情理之中,他们应该离科普最近. 笔者在读大学时听过许多报告,50年过去了,大多已记不起来.唯有茅以异、余光生两位先生的演讲,至今记忆犹新.为什么?科普的魅力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