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从隐喻的概念来看,隐喻研究史上存在着传统的"比较论"、"失协论"和今天的"交互论",由此来探讨隐喻的基础、认知功能及认知本质,并得出了:隐喻是语言现象,在日常语言中居于中心地位;也是思维现象,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还是文化现象,体现了世界的文化模式,是人类交流思想、认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是"五四"时代的文化英雄,是审美启蒙思潮的旗帜人物,而"徐志摩现象"是一个典型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徐志摩热与冷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而当前影视界、文化界存在的"徐志摩热"是对徐志摩的严重误读,对徐志摩严肃的阅读,发掘徐志摩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文化价值有待真正深入.  相似文献   

3.
笔者试图从跨文化领域来对中西方文化中有关"水"的隐喻做对比研究,以期发现他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着重研究中西文化中相似的"水"的隐喻,之所以两种文化中存在大量的相似的隐喻,是由于人类认知普遍性造成的。同时,笔者也从触及了两文化中不同的"水"隐喻,并从生活环境和认知角度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苏新华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9):63-64,84
通过对英汉"愤怒"、"快乐"情感隐喻的对比分析研究,探讨这两组英汉跨文化隐喻的异同点及其隐含的模式,并试图阐释"愤怒"、"快乐"隐喻的英汉思维碰撞背后的认知、文化因素。隐喻的普遍性同样存在于情感隐喻里,而英汉特定的文化、民族认知心理等因素则导致了差异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遴选出英、法、汉方位隐喻词"BELOW"、"DESSOUS"和"下面"作为跨语个例进行对比研究,从中发现英、法、汉中表示同一意象图式概念的"BELOW"、"DESSOUS"和"下面"在隐喻拓展方面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这个研究结果不仅再次佐证了"许多抽象概念结构部分源起于意象图式结构,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隐喻思维"这一语言认知观,而且揭示了方位概念隐喻在上述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普遍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英汉颜色词"yellow"和"黄色"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构成文化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颜色词不可避免地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障碍.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对比英汉语中具有相同物理属性和不同文化内涵的"yellow"和"黄色"以体现两种语言文化背景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的异同.由于受到民族的语言习惯,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传统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yellow"和"黄色"都反映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特点.外语学习者应该深刻领会语言,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以及两个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25-29届奥运会进入前八强的国家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中国男女运动员在近五届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竞技体育大国中,只有中国出现"阴盛阳衰",而且这种现象还在持续.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我国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体育内部因素的影响上等.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名转形现象,而特定的结构模更为名词向形容词的转变提供了一定的句法基础,使名转形的发生具有固定性和典型性。名转形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在心理机制和认知机制上。理性与感性的纠葛、联想机制是名转形发生的心理基础,而"转喻"、"隐喻"是名转形现象得以实现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化角度下的中英隐喻互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和认知方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中英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就使得中英隐喻在共性基础上又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而英汉互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涉及英汉两种语言,同时也涉及两种文化.正是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隐喻的翻译就成为翻译中最为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中,隐喻(metaphor)是进行隐藏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段,又称暗喻。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在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既是语言现象,也是认知现象,还是文化现象。隐喻对人类发展知识、进行思维和理解事物至关重要。本文就隐喻的认知功能及中西文化的隐喻比较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从隐喻的概念来看,隐喻研究史上存在着传统的“比较论”、“失协论”和今天的“交互论”,由此来探讨隐喻的基础、认知功能及认知本质,并得出了:隐喻是语言现象,在日常语言中居于中心地位;也是思维现象,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还是文化现象,体现了世界的文化模式,是人类交流思想、认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隐喻摆脱了单纯修辞格的含义,是人类认知的方法。而认知的过程是思维,结果是文化。所以隐喻在人类大脑机能、思维认识客体的客观性以及社会交流中存在文化共核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由于地域、生产、哲学、宗教、审美、习俗、典故和时代等因素而造成的文化差异。正确理解这些差异,是理解隐喻和使用隐喻的前提,对人类认知的扩展和交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英、法、汉语中的"UNDER/SOUS/下面"方位隐喻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息息相关,而且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紧密相连。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法、汉语语料,对基本隐喻概念衍导出有关空间走向的方住隐喻词语“UNDER/SOUS/下面”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中、西不同文化对该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隐喻以及隐喻生成机制的理解,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本质特征和主要认知理论的讨论作一分析,旨在进一步阐明隐喻现象是人类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某一领域的经验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现象的认知及其意义的理解依赖于语言使用者双方所处的语境和具有的认知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它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文化、思维、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同时作为文化现象它又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和认知系统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里隐喻的用法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隐喻又是与民族文化密切相连的,每一种语言的隐喻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都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英美人与中国人对于时间的空间隐喻认知存在着差异,故英语与汉语的时间的隐喻化表达上存在着异同.两种语言在时间的隐喻化表达上的共性来自于人类相似的认知能力并共享一个"时间作为空间"的隐喻,而差异则是源于不同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现代隐喻认知观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的角度综述了隐喻理解的制约因素,其中探讨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对应性制约,认知主体的认知力(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的制约,及语境的制约,从而使人们有效利用各因素准确、透彻地理解隐喻.  相似文献   

19.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英、汉语中都存在着大量与食物有关的隐喻性语言。以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实例对比分析英汉食物隐喻异同,有助于深化对隐喻的认识、了解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内涵以及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原于生活并无处不在的一种认知方式,它受制于环境和文化,相应地,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生活。隐喻并非是想当然间产生的,而是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文化中的,正如Lakoff(1987),Turner(1991)等语言学界的先锋们曾经指出:隐喻是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存在于中西方文化中的有关"花"的隐喻在构成和理解上存在的异同作初浅的分析,目的在于了解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从而增强文化底蕴,提高理解隐喻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