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研究了以墙体开洞面积和建筑距离为变量对两栋串列双坡低矮建筑屋面风压及屋面易损部位风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施扰建筑屋面内风压受迎背风墙面开洞面积和两栋建筑间距离影响明显,在12 m建筑间距迎风墙面洞口面积为背风墙面的两倍时屋面平均内风压系数达1.41;开洞后内外风压共同作用使施扰建筑屋面净风压比封闭建筑外风压明显增大,各区域中背风屋脊区负风压最大,最大风压系数可达-2.34,平均负风压系数约-1.9,比封闭工况时增大了约90%.墙面开洞对受扰建筑屋面风压影响也较为明显.对群体开洞建筑风压的研究有利于了解群体建筑损毁机理,对沿海地区低矮建筑抗风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两并列方形高层建筑局部风压干扰特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2个并列方形高层建筑模型进行了受扰建筑风压测量的风洞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施扰模型高度变化以及相对位置变化对受扰方形高层建筑表面局部风压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度比固定、间距比变化时,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干扰因子最大值在狭缝面和外侧面均随间距比的增大而减小,间距比等于2时,狭缝面的脉动风压放大较为显著,在前缘棱边的上端角部处为2.2,在迎风面和背风面则随间距比的增大而略有增大.间距比固定、高度比变化时,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干扰因子最大值在狭缝面、外侧面和背风面均随高度比的增大而增大,狭缝面脉动风压增大最为显著,局部达2.7,在迎风面则受高度比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频测力天平风洞试验,分析了实际工程中矩形高层建筑风致干扰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两矩形高层建筑不同空间位置下的气动干扰效应.结果显示:矩形高层建筑风荷载的干扰放大效应主要是其侧后方正交布置的另一矩形高层建筑导致,且这一矩形建筑处于受扰建筑下游时产生的干扰效应明显高于处于上游的情形.沿受扰建筑的侧方和后方增大两矩形高层的间距比,风荷载干扰效应整体呈递减的趋势,加速度干扰效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施扰建筑在受扰建筑侧方移动时的干扰范围和强度均要高于在受扰建筑后方移动时的情形.受扰建筑顺风向体型系数的最大干扰因子可达1.41.干扰效应也会显著增大受扰建筑横风向的体型系数,以单体状态顺风向体型系数归一化的干扰因子为1.08.进一步考虑动力放大作用后,受扰建筑顺风向和横风向基底弯矩的干扰因子可分别达到1.49和2.28,加速度的干扰因子最大可达1.23.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交错布局轻型四坡房屋群风致干扰效应,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结合TTU低矮建筑实测结果,分析与探讨网格数量、湍流模型、离散格式等技术参数。根据轻型四坡房屋使用情况,设计8个四坡房屋交错布局的布置方式,以反映群体布置疏密程度的房屋间距与房屋平面对应尺寸之比的5种纵、横向疏密系数,3种风向角为参数,进行共75种工况的目标房屋表面风压分布规律数值模拟计算。在此基础上,引入干扰因子量化交错布局目标房屋相对于单体房屋的受扰程度,得到适用于交错布局轻型四坡房屋群抗风设计的风荷载体型系数,为轻型四坡房屋群规划布局和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分析表明交错布局轻型四坡房屋群间距小于临界间距时,群体风致干扰效应不可忽略,实际设计布局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群体高层建筑的平均风压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风洞中采用同步测压技术研究了超高层建筑在受到周边建筑干扰后的风压变化,分析了不同宽度比Br和高度比Hr的两个高层建筑在不同相对布置下的相互干扰对风压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施扰建筑位于横风向间距为2倍的受扰建筑迎风宽度的迎风区域内时,其对结构立面平均风压基本呈现遮挡效应,且一般情况下,Br和Hr越大,遮挡效应越明显;但当...  相似文献   

6.
研究品字形建筑群静力干扰效应,以及受扰建筑表面风压系数干扰因子的空间分布,分析建筑相对位置变化对静力干扰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筑物串联布置且间距较小时,遮挡效应明显;建筑间斜列布置时,静力干扰效应减弱;建筑间并列布置时,容易发生狭缝效应.对于成品字形建筑群,下两建筑对上一建筑的干扰效应具有遮挡效应又有狭缝效应.受扰建...  相似文献   

7.
利用刚性模型测压试验,研究了施扰建筑相对高度变化对主建筑层升力系数和层脉动升力功率谱的影响规律.试验包含了3个并列位置、5个串列位置和3个斜列位置.结果表明:建筑物并列时,高度比越大则层平均升力系数大,层脉动升力功率谱受影响的范围大;建筑物串列时,高度比对层平均升力系数的影响很小,对层脉动升力系数的大小及沿高分布形式有显著影响,施扰建筑高度超过受扰建筑时层脉动升力功率谱受到的影响很大,尤其是顶部区域;斜列工况时,并列间距比对影响规律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方形高层建筑顺风向层风力干扰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刚性模型测压试验,研究了受扰建筑层风力的干扰特性(所给出的是顺风向层风力干扰特性).研究了施扰建筑在不同位置时,受扰建筑的顺风向层风力沿高度分布情况,以及层风力干扰因子沿高度分布情况,得到了并列和串列工况的平均层风力干扰因子沿高度分布拟合公式.结果表明,随着施扰建筑位置变化,层风力沿高度分布规律会发生变化,干扰因子沿高度分布规律也会发生变化.顺风向平均层风力干扰因子在某些位置达到1.08左右,顺风向脉动层风力干扰因子在某些位置高达1.5以上.  相似文献   

9.
方形高层建筑横风向层风力干扰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刚性模型测压试验研究受扰建筑层风力的干扰特性,研究了施扰建筑在不同位置时受扰建筑的横风向层风力沿高分布情况以及其干扰因子沿高分布情况,给出了并列和串列时的脉动层风力系数沿高分布拟合公式.结果显示,施扰建筑可能会使受扰建筑横风向平均层风力不再为零,横风向脉动层风力沿高分布情况及其干扰因子沿高分布情况与施扰建筑位置关系密切,脉动层风力干扰因子最大可达2.26.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围护结构出现洞口后风致内压与外压联合作用这一造成建筑物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ANSYS Fluent 12.0,选用基于Reynolds时均的标准k-ε湍流模型,对低矮房屋单一主洞口及多洞口模型进行不同工况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单一洞口工况下开孔率对风致内压影响很小,而开洞位置对各表面风致内压分布的影响显著;多洞口工况0°风向角时,平均内风压系数随着洞口面积比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大趋势逐渐变缓;纵墙和屋面同时开洞且开洞面积比一定时,结构平均内风压系数随风向角变化显著,且内压分布的不均匀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1.
摘要: 基于雷诺时均N S方程和Spalart Allmaras湍流模型,运用稳定化流体有限元法数值模拟含檐口双坡低矮屋面的风压分布和风载体型系数,分析了檐口的竖向高度和外伸长度及屋面坡度等关键参数对屋面风载体型系数和周围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檐口竖向高度对屋面风压分布和风载体型系数的影响较大;水平外伸檐口自身承受的吸力较大,而其长度对屋面风载体型系数影响较小;同时设置竖向和水平檐口时,对屋面风载体型系数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典型双坡屋面风压分布特性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表面压力测量风洞试验对低矮建筑的4种典型双坡屋面上的风压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屋面和挑檐部分的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在不同风向角下的分布特性,风场湍流强度对屋面脉动风压分布的影响,以及不同挑檐类型对双坡屋面风压空间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屋脊及屋面边缘附近的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要比屋面内部区域大;脉动风压系数随湍流度增大而增大,一般在迎风屋檐附近比较大;挑檐形式的改变仅对局部风压系数的影响较大,对整体风压系数的影响较小.这些结论为低矮建筑风荷载规范条文的修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当来流风速为7 m/s、湍流度小于10%时,在4种不同方向的等离子体射流激励下,低矮房屋平屋面上流动分离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加顺风向等离子体激励,能减小屋面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施加逆风向等离子体激励,能增大屋面前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同时减小屋面中部及后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施加引起由中间射向两边的等离子体激励,能增大屋面前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能减小屋面后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施加引起由两边射向中间的等离子体激励,能减小屋面前檐以及屋面后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同时能增大屋面中间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  相似文献   

14.
某低矮模型房屋实测风场和风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台风"菲特"影响下温州某低矮房屋的环境风场实测数据及该建筑物屋盖上的风压实测数据,对于风场特性和屋盖风压特性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平均时距的减小,平均风速最大值增大;湍流度随着平均风速的增大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建筑物屋面及屋面屋脊边缘处的平均风压均为较大的负压且脉动较大;根据风速和风压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风场风速与建筑物屋盖上风压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进而在不同的时距条件下对风场风速与屋盖风压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取5min为基本时距时风速与风压的相关性系数值较高,说明在确定结构的风荷载时取基本时距为5min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不同风场开敞和封闭的鞍型屋盖平均风压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TJ-2大气边界层风洞中,利用同步测量技术对底部开敞和封闭的鞍型索网屋盖在B类和D类风场条件下进行了刚性模型风洞测压试验.根据风洞试验结果,分析了两类风场条件下这两类鞍型索网屋盖上的体型系数的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并通过对开敞和封闭的鞍型屋盖表面体型系数的对比分析,考察了底部开敞对鞍型屋盖风压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6.
低矮房屋屋面实测峰值风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作者研制的一套可移动实验房及测试系统对近地登陆台风风速和房屋表面风压进行同步观测,研究登陆台风近地边界层风场和低矮房屋风效应.基于0801"浣熊"台风实测数据,分析了实验房屋面角部区域局部峰值负压分布特征和相关性,探讨了角部区域峰值压力时间和空间的平均拆减效应.结果发现,峰值负压系数大于现行规范规定值;并运用广义极值概率模型极值III型对角部测点峰值负压进行极值分析,角部测点峰值负压系数与其实测峰值负压相比要大26.4%.相对良态天气条件,在台风天气作用下低矮房屋屋面角部区域局部易形成较高吸力远大于现行规范推荐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Fluent软件与RNG(Re-normalization group) k-ε湍流模型,数值模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类带檐口低矮曲面四坡屋面的风压.重点分析了屋面坡角、风向角、檐口类型等参数对四坡屋面平均风压及周围风场的影响.研究表明,上述参数与屋面风压都密切相关.随屋面坡角增大,迎风屋檐处峰值风吸力减小,背风面风吸力增大;配置檐口可显著改变屋面子块区域的平均风压系数,从而使屋面抗风性能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实测房屋模型风洞试验,分析了屋盖角部不同开孔大小和开孔形状情况下低矮房屋的风荷载特性.内外压的叠加作用使屋盖上出现了很大的正风压,内压整体分布均匀,开孔面积越小,内压作用越强;内压的概率密度接近于高斯分布,净压的非高斯特性相比于外压有所减弱;内压在频域内也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内压谱在Helmholtz频率和漩涡脱落频率处均出现了谱峰值,净压谱中漩涡脱落作用被抵消;内压的荷载特性间接反映出迎风前缘的长度有利于锥形涡的发展,成对出现的锥形涡并非同时同步达到最强.  相似文献   

19.
大跨度高空弧形连廊模型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杭州市民中心建筑群模型测压的风洞试验,给出了大跨高空弧形连廊表面的平均(静)风压系数、平均风压和平均风荷载体型系数值,详细讨论了风场和风向角对风压系数和体型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廊迎风面处于正压区,而背风面、顶面和底面处于负压区;连廊顶面风载狭缝效应十分明显,而底面不太明显;连廊的整体体型系数大于规范对弧形建筑的规定;按规范(基于平均风压)计算的用于连廊覆面设计的风压结果比应用统计方法(基于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计算的结果偏小.  相似文献   

20.
邹琼  刘毅超  李正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3):10039-10048
通过Ansys Workbench平台,建立了屋顶槽式聚光器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对平屋顶上槽式聚光器的风压分布进行了大涡模拟。并将模拟得到的结果与风洞试验进行对比,验证了大涡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研究了顺风向和斜风向角下槽式聚光器镜面的风压分布规律,以及屋顶槽式聚光器风荷载的形成机理,同时对不同仰角和不同女儿墙高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顺风向工况下聚光器镜面风压主要受屋顶柱状涡所控制,斜风向工况下镜面的风压主要由受聚光器周围的局部旋涡所造成;聚光器镜面的风压系数随仰角的增大而减小;屋顶女儿墙高度的增加会一定程度上减小槽式聚光器镜面的风压系数,顺风向下受女儿墙高度变化比斜风向情况下更明显。所得结论可以为平屋顶槽式聚光器的结构抗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