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水生生物受喹诺酮类抗生素影响的作用机制,选取2种典型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将斜生栅藻和斑马鱼分别置于其溶液中暴露,在第5,10,15 d,检测并比较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质量浓度为0,30,60,120,360 mg/L时对斑马鱼和斜生栅藻体内SOD和CAT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斑马鱼和斜生栅藻SOD活性的影响趋势相似,说明斑马鱼和斜生栅藻SOD活性受影响的程度基本相同;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斑马鱼和斜生栅藻CAT活性的影响呈现不同趋势,说明不同水生生物维持体内细胞抗氧化环境平衡的能力不同;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斑马鱼试验组SOD活性、CAT活性影响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均高于斜生栅藻试验组,说明2种喹诺酮抗生素对斑马鱼和斜生栅藻SOD活性和CAT抗氧化应激反应强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提供了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2.
穗花狐尾藻对淡水水华藻类的化感效应(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找到一条有效治理淡水水华的途径,研究了大型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的培养液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的化感抑制效应,同时研究了穗花狐尾藻培养液对池塘混合藻类的化感抑制效应.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培养液可抑制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应尤为明显;穗花狐尾藻培养液还可导致池塘混合藻叶绿素a含量下降,藻细胞还原能力降低.总之,该研究提示利用穗花狐尾藻的化感作用可能是一种控制水华藻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混合化合物联合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合物在实际环境中往往以混合物的形式联合存在。本文以混合物联合毒性的研究进展为主线,简要介绍了污染物联合毒性的定性研究,重点概述了混合物联合毒性的定量研究,并总结了各定性定量方法的优缺点。发现对于反应机制不同、可能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的反应型混合体系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的研究并不多见,指出需要加强混合物联合作用的定量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反应型混合体系的QSAR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4.
烷基酚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及构效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斜生栅藻细胞的生长状况为指标,研究8种烷基酚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急性毒性效应,采用Mopac软件PM3法计算化合物的多种理化参数,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对烷基酚类化合物的96h EC50进行构效相关研究(QSAR),并探讨了化合物的生物蓄积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毒性随着烷基碳数的增多而加强,对于同分异构体,一般间位取代基的毒性大于邻位取代基的毒性.化合物的毒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化合物的立体效应、电性效应的影响,但与亲脂性参数Kow呈显著抛物线相关(r=0.938,n=8),对叔丁基酚、4-辛基酚、4-壬基酚能在人类重要的食物链中发生生物蓄积,对人类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混合关系下甲酚异构体对斑马鱼的联合毒性效应。方法采用等毒性单位比的方法进行了对甲酚、间甲酚和邻甲酚二元、三元混合物的斑马鱼联合毒性试验并应用毒性单位分析法和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毒性效应进行评价。结果对甲酚与间甲酚的联合毒性24h内为协同作用,48h为相加作用,72h和96h又表现为协同作用;对甲酚+间甲酚+邻甲酚组的联合毒性在24h内为拮抗作用,24h之后联合毒性作用类型由拮抗作用转变为协同作用。结论甲基酚类化合物随着混合物中化合物种类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联合毒性作用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6.
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光菌为受试生物,测定苯酚和19种取代酚类化合物在pH=7.0时的单一毒性,以及等毒性单位配比下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毒性单位、相加指数、混合毒性指数和相似性参数4种方法对联合毒性进行评价,并探讨联合毒性效应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苯酚与其他酚类化合物组成的二元混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类型大部分表现为协同作用,小部分表现为拮抗或部分相加作用.对于同一联合作用,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其评价结果会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2,4-二硝基甲苯与硝基苯衍生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2,4-二硝基甲苯(2,4-DNT)与5种硝基苯衍生物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和在等剂量下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毒性单位(TU)、相加指数(AI)、相似性参数(λ)和混合毒性指数(MTI)进行联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5种二元混合物的联合作用均为协同作用;比较了不同对位取代基对混合物协同作用强弱的影响,采用混合毒性指数的评价结果与其它3种方法略有不同,但在以2,4-DNT为底物的二元混合体系中,对硝基氯苯的协同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8.
不同形貌的纳米银(Silver Nano Particles, AgNPs)对初级生产者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毒性是否具有差异,目前还不清楚。为揭示斜生栅藻暴露于不同形貌的纳米银条件下的毒性效应,本研究分别在0、5、10、15、20 mg/L条件下将球形纳米银(Silver Nano Spheres, AgNSs)和立方体纳米银(Silver Nano Cubes, AgNCs)暴露于斜生栅藻,并观测受试生物的生理生化响应。结果表明AgNSs暴露和AgNCs暴露对斜生栅藻均有明显毒性效应,表现为光合系统损伤和酶应激反应:(1)暴露12~48 h条件下,各处理组的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但存在较大差异;当AgNSs的质量浓度达到10 mg/L时,才能对叶绿素a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且当AgNSs的质量浓度大于10 mg/L后,抑制作用保持稳定;而AgNCs的质量浓度仅为5 mg/L时就能显著抑制叶绿素a,当质量浓度为20 mg/L时抑制效应有所缓解。(2)AgNSs、AgNCs暴露下的典型酶应激反应存在差异:AgNSs的活性氧(ROS)含量显著低于AgNCs的;AgNSs和AgNCs的质量浓度 < 15 mg/L时,AgNSs的戊二醛(MDA)含量高于AgNCs的;AgNSs和AgNCs的质量浓度>15 mg/L时,AgNSs的戊二醛(MDA)含量低于AgNCs的;AgNSs和AgNCs的质量浓度>5 mg/L时,AgNSs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保持稳定,AgNCs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下降趋势。(3)AgNSs和AgNCs引起的典型酶应激反应差异与二者粒径、比表面积、几何形状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环境中纳米银排放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大型蚤、斜生栅藻、发光细菌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接触辉光放电等离子体(CGDP)降解1-萘酚过程中的生物毒性变化.结果表明,1-萘酚对大型蚤、斜生栅藻、发光细菌的EC50分别为5.0、33.0、6.1 mg/L;CGDP降解10 mg/L1-萘酚75 min时降解率可达100%,且以Na Cl为电解质时比以Na2SO4为电解质时略快;降解液对3种受试生物的毒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降解120 min后对受试生物不再有明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试验生物,测定了铜、间氯苯酚和间硝基苯酚对大型蚤的单一毒性.有机物的毒性大小为:间氯苯酚(-lgV_(LC50)=4.43)间硝基苯酚(-lgV_(LC50)=3.60).在测定重金属单一毒性(-lgV_(LC50)=5.73)的基础上,分别测定了二元有机-无机复合体系(重金属铜以其单一毒性0.2倍、0.5倍和0.8倍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与间氯苯酚和间硝基苯酚混合)对大型蚤的联合毒性,并采用毒性单位法(TU)和相加指数法(AI)对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两种苯酚类化合物与铜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为相加作用和拮抗作用;当铜浓度一定时,铜-间氯苯酚混合物对大型蚤的拮抗作用强于铜-间硝基苯酚混合物的拮抗作用;当铜与两种苯酚类化合物以1∶1的毒性单位混合时拮抗作用最强(毒性单位法的M值分别为3.01和1.88),原因可能是此种混合体系中有机物和无机物产生了较多的络合物,减毒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