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估计进导带的具体结构,计算了碰撞激发截面,从其六个主要特征中看出过热电子能量的重要性,提出了分层优化方案,对预热,加速、发光层分别优化以提高过热电子能量,并以谱线丰富的Er3+离子作为发光材料的激活剂,利用其发光强度的蓝或绿红比定性地表示电子的能量,从发光的亮度、效率、蓝红或绿红比都显示了这一方案的优越性.进一步分析了过热电子的能量分布、倍增发生的区域及其系数、场致发光强度与能级寿命的关系、发光的二次陡升、激发态的离化、能量弛豫及传递、界面上的能带断错及弯曲、深陷阱的空间分布等.它们的数据都支持分层优化方案的正确性、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发光亮度,本文详细分析了场致发光中的瓶颈过程。发现碰撞激发截面的五个特征:依赖入射电子方向,依赖入射电子能量,依赖发光中心寿命,依赖末态密度,存在不同阈值对不同激发态。并以ZnS:ErF_3的绿、红发光强度比为内标,在有源区外,设置预热层及加速层,选取合适材料,获得及证实了所得过热电子具有较一般结构中更高的平均能量,并对激发截面的某些特征作了实验论证。从实验上直接证明了离化倍增,并计算了它的系数,比文献中报导的都高。它同时显示了采用阴极射线发光材料,以获得彩色发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为解析放电等离子体现象,以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作为优化研究对象,用数码相机对输入不同电能形式的放电管分别进行摄影,记录空气电离时的可见光发光状态。通过计算机处理,从发光强度空间分布及发光主截面积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输入纳秒级脉冲高压电时能量效率较优,输入50Hz单相交流高压电时较低,而采用主从放电输入电能形式的能量效率,则介于两者之间,同时也对放电管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声喷雾热解工艺,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ZnO薄膜,研究了衬底温度、喷雾速率、银掺杂对ZnO薄膜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沉积温度和喷雾速率能制备出具有良好结晶质量、强紫外发射、高紫外/可见发光强度比的ZnO薄膜.未掺杂样品中,在沉积温度为500 ℃、喷雾速率为0 15 mL/min条件制备的ZnO薄膜的近带边紫外发光性能最好,其紫外/可见发光强度比能够达到470.低浓度的银掺杂可以进一步提高ZnO的紫外发光性能,掺杂3%浓度的Ag可以使ZnO的紫外/可见发光强度比达到700.但过高浓度的掺杂反而会降低紫外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5.
使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种新的Bi3+,Yb3+共掺杂GdVO4量子裁剪近红外发光材料,该材料在波长为250~400nm的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出很强的近红外光(900~1100nm).由于体系中Bi3+离子的引入,相对于Gd0.9Yb0.1VO4,Gd0.87Yb0.1Bi0.03VO4在989nm处的近红外发光强度提高近120%,且其激发峰也从323nm红移至341nm,整个激发谱带更宽,更有利于实际应用.由于Yb3+离子既可以利用基质中的VO3-4电荷迁移态跃迁的能量,也可以同时利用Bi3+的1S0-3P1能级跃迁传递能量,相对于目前报道的理论量子裁剪效率最高的YVO4:Bi3+,Yb3+,GdVO4:Bi3+,Yb3+无论其近红外发光强度还是可见光发光强度强度皆有提升,是一种很有希望的紫外宽带激发近红外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驱动频率和谐振器本征频率不匹配对单泡声致发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一定的频率失谐范围内都可以实现单泡声致发光,但在不同的频率驱动下,有着不同的发光强度,并存在一个最佳频率,在该频率驱动下的发光强度达到最强.还对这种频率相关性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上升,可发光的上限、下限和最佳频率升高,可发光频率宽度变宽.这些频率的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理论上可以从声速与温度的关系上进行解释.同时,也测定了可发光的频率-声压参数域,以及它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非单晶硅氢基薄膜材料,经高温退火及高温氧化可制备纳米尺寸的晶粒,室温下发出可见光。发光强度强烈依赖于晶粒大小和结晶体在网络中的体积比。发光来源于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发光中心。  相似文献   

8.
以磷酸和丙二醇两种黏滞系数不同的液体为实验对象,利用磁力加热搅拌器,观测到比较集中和稳定的多泡声致发光现象.通过测量三维和二维结构谐振腔中磷酸和丙二醇液体的声致发光强度,验证了多泡声致发光的周期性.实验结果表明,液体的声致发光强度对谐振腔电压、驱动信号频率、电感等可控参数非常敏感,并且与液体黏滞性和谐振腔结构有关.黏滞性大的液体不利于气泡脉动,发光强度较弱;三维结构的谐振腔比二维结构更容易实现声致发光,并且发光强度较强;在二维结构谐振腔中,磷酸的发光强度与液体厚度有关,而丙二醇的声致发光现象不容易观测到.  相似文献   

9.
利用表面效应增强纳米材料的发光性能。通过扫描电镜、光致发光等方法深入研究了表面修饰对ZnO纳米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在ZnO纳米带上溅射Au纳米颗粒,可有效增强其近带边发光,并使可见发光强度发生淬灭,从而增强ZnO纳米带的发光性能,紫外发光与深能级发光的强度比增加到111.0。利用退火处理改变了界面处Au纳米颗粒的分布,详细地探讨了Au-ZnO复合材料的发光机制。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掺Tb3+硅酸盐闪烁玻璃,并加入多种具有敏化功能的稀土离子(Ce3+/Ce4+,Dy3+),通过测量样品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研究各种稀土离子对Tb3+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b3+掺杂浓度过高时会出现浓度淬灭现象,Tb3+质量分数为10%的样品发光强度最大.空气气氛下熔制的玻璃中同时含有Ce3+和Ce4+,由于Ce4+离子与Tb3+离子存在对能量的竞争吸收,使Tb3+的发光强度减弱.加入适量的Dy3+离子可以敏化Tb3+离子的发光.  相似文献   

11.
针对LED商用荧光粉在配粉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选择450nm的蓝光作为激发波长,以市场上5家企业生产的多款LED商用荧光粉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进行深入的发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企业不同种类(或颜色)的荧光粉发光强度相差很大;同一种颜色不同峰值波长的荧光粉发光强度相差很大;不同企业同一种颜色的荧光粉发光强度相差也比较大。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光谱设计原理、实际发光光谱结构以及整体光电色性能的需要,提出了LED荧光粉在高性能LED光源配粉应用中的技术设计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12.
测量了GaP:N绿色发光二极管老化前后的可见和近红外发光光谱.从谱中可见,老化后的590um和1260um发光带的发光强度较老化前明显增强,650um有新的发光带.研究了老化产生的深能级的来源及对LED发光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He-Ne激光照射罗氏沼虾不同发育时期胚胎对其超弱发光的影响。实验表明激光照射对胚胎超弱发光强度的影响与胚胎所处的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其中,激光照射使早期胚胎超弱发光强度增大,而使中期、后期胚胎发光强度降低。作者认为,这种现象是由罗氏沼虾胚胎发育的特点所造成的,测定胚胎的超弱发光强度可以作为检测激光照射效应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4.
在室温高压下测量了掺杂Eu~(2 )的ZnS的发光,测量压力达156kbar,随着压力增加,(?)=18300cm~(-1)发射峰迅速红移,半宽度变窄,发光强度急剧增加,78kbar时,发光强度约为10kbar的5倍,86kbar压力下出现了(?)~(*)=16000cm~(-1)的新发射峰,其半宽度约2450cm~(-1)。随压力增加,新峰以(-137 0.93P)cm(-1)/kbar速率红移,强度降低,在156kbar压力下猝灭。本文用晶体场理论定性解释了发射峰压力下的迅速红移现象。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钙黄绿素-S2O82-体系的电化学发光性能,考察了pH、K2S2O8浓度及钙黄绿素浓度对其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推测了其电化学发光机理,并基于对乙酰氨基苯酚对该体系电化学发光强度的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电化学发光测定对乙酰氨基苯酚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为1.0×10-6-1.0×10-4 mol/L,检出限为3.3×10-7 mol/L.  相似文献   

16.
以水杨酸(Hsal)和邻菲啰啉(phen)为协同配体,铕钇离子为中心体,合成不同Eu/Y摩尔比的系列三元双核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和红外光谱确定配合物的组成.研究配合物的发光性能以及Eu/Y摩尔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组成为EuxY1-x(sal)3(phen)(x=0.1~1.0).在Eu/Y摩尔比为0.6:0.4时,配合物Eu0.6Y0.4(sal)3(phen)的发光强度最强.在该系列配合物中,不仅配体可以将吸收的能量传递给发光的铕离子,使其发光,而且不发光的钇配合物也可将其吸收的能量通过分子内能量传递给铕离子,增强铕的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由绿粉制作的3种型号(20-0704N、25-1217FN(B)和40-1004NA)VFD作为实验样品,按照产品检验规范条件,实测每个样品的阳极电流和亮度,应用威布尔分布函数描述其发光效率分布,利用右逼近法定量研究了阳极电压对VFD发光效率的影响,最终得到了绿粉VFD发光效率统一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设计方案切实可行,VFD的发光效率随阳极电压变化服从三参数威布尔分布并呈非线性递减关系,发光效率的威布尔拟合公式很精确,在VFD设计之初只需根据阳极电压设计值就可确定VFD的发光效率。  相似文献   

18.
用PM3系列方法研究了两个1,5-环辛二烯-3,7-二炔取代方酸内鎓盐分子.对它们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并在优化构型的基础上,计算了上述两个分子的电荷密度、红外光谱、电子光谱.预测了这两个分子的发光性质.以其中一个分子为骨架设计并计算了一系列方酸内鎓盐衍生物分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光谱,讨论了取代基团对方酸内鎓盐分子发光强度和发光波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多层自组织生长InAs/GaAs量子点的PL谱的发光强度、发光寿命及峰值能量的温度特性,发现同一层不同尺寸量子点之间、不同量子点层之间存在着强烈耦合,对两种耦合机制的温度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0月8日,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三人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的贡献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其中钱永健在对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中,改进了其发光强度、发光颜色,阐明了发光原理,并发明出更多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