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阳泉固庄煤矿选煤厂为实现洗水闭路循环而做的一系列工作,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指出技改与管理并重是实现洗水闭路循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对水泥厂两种粉磨生产工艺的优劣进行了对比,提出对闭路系统磨内筛分改造,并对水泥厂球磨机闭路系统筛分改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应用情况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该技术改造对实际生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对水泥厂两种粉磨生产工艺的优劣进行了对比,提出对闭路系统磨内筛分改造,并对水泥厂球磨机闭路系统筛分改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应用情况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该技术改造对实际生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兰矿选煤厂对粗尾煤环节工艺进行了改造,采用高频筛、旋流器组合替代了沉降过滤离心机,提高了处理能力,降低了洗水浓度,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取得了良好的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5.
马兰矿选煤厂对粗尾煤环节工艺进行了改造,采用高频筛、旋流器组合替代了沉降过滤离心机,提高了处理能力,降低了洗水浓度,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取得了良好的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廷贤  王如竹  王丽伟 《科学通报》2008,52(24):2978-2993
热化学吸附式制冷是一种以低品位热能驱动的节能环保型绿色制冷技术, 利用吸附剂与制冷剂之间可逆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实现制冷效果. 主要介绍了热化学吸附式制冷循环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传统单效热化学吸附制冷循环的基础上, 评述了回质回热型热化学吸附制冷循环、双效热化学吸附制冷循环、多效热化学吸附制冷循环、双重热化学吸附制冷循环及基于内部回热技术的双效双重热化学吸附制冷循环等几种典型的高效吸附制冷循环技术, 并对热化学吸附式制冷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工质作为热力循环实现能量转换不可或缺的载体,其物性直接决定了循环性能的高低.为探究工质物性对热力循环的性能影响,首先采用立方型状态方程计算了实际工质的剩余性质,并根据理想气体的热力性质推导了任意状态下工质的热力学参数,进而得到了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等温过程及绝热过程中能量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针对4个动力正循环,即卡诺循环、朗肯循环、布雷顿循环及斯特林循环,分别推导了循环输出功及效率的表达式,分析了循环性能与温度、工质物性之间的关系.针对工程应用中热力循环完善度偏低的问题,基于状态方程及循环温熵图探索了面向工质特性的热力循环性能极限,为热力循环的实际运行及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太阳能热化学制氢被认为是能源可持续利用最具潜力的途径之一,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缓解能源与环境危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直接热解水虽能实现近零碳排放制氢,然而超高的反应温度以及氢、氧产物分离难等问题,使之难以应用于规模化产氢.太阳能热化学循环间接分解水制氢,通过载氧材料循环来降低直接热解水温度,并实现氢、氧产物分步分离,将间歇、波动、能流密度低的太阳能转化为稳定、高密度的氢气化学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然而,受限于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氢存在的温度高、效率低、经济性差等诸多瓶颈问题,当前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阶段,阻碍着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围绕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氢,综述了不同循环体系的发展历程及重要进展,并对热化学循环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讨论与建议,以期为太阳能热化学循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见解与新思路,为太阳能燃料的高效、稳定、安全以及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科学通报》2021,66(14):1746-1757
合成兼具高机械力学性能和多重循环利用性能的弹性体材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诸多研究中提到的可行方法均存在操作繁琐、难以控制的特点,因而难以实现高强度和工业化生产.本研究报道了一种经由官能化聚硅氧烷和稀土盐之间的配位交联反应制备高强度含硅弹性体的方法.其中的配位交联反应是在模压成型阶段发生;制备过程简便,易于实现工业化.这些弹性体具有高拉伸强度(2.58 MPa)和高断裂伸长率(500%).弹性体在被粉碎后,其粉末可以被重新加工成新的弹性体材料.经过3次重复循环利用后,弹性体仍能达到1.48 MPa的拉伸强度.经测试分析发现,在弹性体结构中同时存在有大量未参与配位的腈基和稀土离子.在弹性体被粉碎和循环利用时,这些未参与配位的腈基和稀土离子能够重新参与配位过程,从而实现新的交联,进而实现了高机械力学性能和多重循环利用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航天员进入太空执行航天任务必须有一个能够使他生存并有效地进行工作的环境和物质条件。也即必须人工创造一个载人航天器舱内大气环境和居住条件。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航天员人数和空间飞行时间等因素。短期飞行一般使用开放式生命保障系统,而长期飞行需要采用半闭式系统(见图1)。对于大规模的空间基地,人类将有限地自给自足而实现空间闭路生态系统,完全闭合氧、水和碳三个回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