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著名长篇小说,小说中能够找到多处《圣经》的影子及相应的原型。本文从主题、情节模式和意象三个方面探讨这部作品中的《圣经》原型,揭示《圣经》对哈代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孔镭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3):106-108
《鲁滨孙飘流记》的中文译本有30种之多,由此带来的误译与误读的现象就比较普遍。本文运用译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鲁滨孙飘流记》三个代表中文译本的比较分析,梳理出中文译本中存在的误译与误读,提出笔者对鲁滨孙这一经典形象的新的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部传世经典。  相似文献   

3.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歌德的《浮士德》中潜藏了许多《圣经》原型,在主题意向、情节结构、人物类型等方面均有所表现,既继承了《圣经》中的原型,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刘瑾 《科技信息》2008,(5):146-146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1962)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他以荒诞的戏谑和圣经原型的移位演绎了一部现代启示录,表现出现代人企图依赖自欺的幻想来获得救赎的心理状态。本文借助原型批评理论,着重分析此剧中这些圣经原型意象和情节的重构,以期挖掘隐喻背后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5.
从三个方面来探究《鲁滨孙飘流记》这部作品永久性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即新主题:资产阶级领导人类和利用自然的伟大斗争的能力;新人物:“鲁滨孙”是一个个人奋斗者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产生的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的特点;新手法:《鲁滨孙飘流记》的创作反映出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奠定了英国写实手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唐鹏 《科技信息》2013,(20):152-152
原型理论奠基者之一的荣格提出了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他认为心理学要求人们在超越个人的集体心理中去探讨艺术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根源,发掘它的魅力所在。一旦"谁讲到了原始意象即原型,谁就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因此,《圣经》作为一部体现了古代先民普遍性心理长期积淀的典籍,具有丰富的原型内容。《远离尘嚣》是哈代的第一部较为成功的小说之一,其人物、情节、意象、语言等都与《圣经》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小说中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伽百列"(Gabriel)和"芭思希芭"(Bathsheba),更是直接借用了《圣经》神话里的人物名字,让人浮想联翩,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之一。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更使他获得了英国小说开山鼻祖的美誉。本文试从《鲁滨孙漂流记》的叙事手法,诸如小说的人物塑造、叙述视角的视角、小说的时间和空间感的构建等方面来探讨这部小说的艺术性,及在深化主题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在世界经典文学作品中,有一本震撼人心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它让我深受启发。一开始看到书名时,我以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人到世界各国游览的故事。看完整本书,我感慨万千,书中主人公在荒岛上顽强求生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航海失事后在一个荒岛上顽强生活28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着英雄本色的人物形象。这本书不仅让我跟着鲁滨孙一起开心、一起难过,而且让我受到许多优秀品质的感染。鲁滨孙勇于追求,坚持自己的梦  相似文献   

9.
陆龟是《愤怒的葡萄》中最突出的动物意象,承载着丰富的象征内涵。它代表以约德一家为首的千千万万破产逃荒的农民,预示着他们一路将要经历艰难曲折,同时体现着他们面临苦难时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此外,"陆龟"意象来源于《圣经》。借用原型意象,斯坦贝克深化了陆龟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他对广大移民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从分析《圣经》人物原型在哈代代表作《无名的裘德》中的  运用入手 ,来解析哈代的教育观、婚姻观和宗教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