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学术”国际化的根据、载体及当代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活动是当代社会进步的战略性资源,国际化是当代学术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学术国际化的内涵,指出学术国际化的根据在于知识的可共享性,科学共同体是学术国际化的制度性载体,初步探讨了学术国际化的当代特点,以及经济全球化与学术国际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比较了以人类学和阐释学为主的地方性知识概念与科学实践哲学中的地方性知识概念的不同与联系,指出两者的关系和各自负载的深度,论证了地方性知识概念对于科学实践哲学的作用和意义,指出了科学实践哲学中的“地方性”知识是包括西方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的基本特性。研究了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关系,指出普遍性知识的理想特性。  相似文献   

3.
波兰尼"意会知识"的脑科学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脑科学进展,为波兰尼言传与意会知识的结构提供了坚实的脑科学基础,作者与脑神经医学专家合作,初步分析了言传与意会知识的脑组织定位,评析了大脑左右半球在言传与意会认知中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视野下发达国家科技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是一个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而“全球化”的发展又必然会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益跃进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思想领域并采取了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政策。西方国家在实践科技政策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111-116
绿色革命试图用农业科技解决全球温饱与发展问题。这场革命提高了粮食产量,却受到来自多个学科的批判。从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的角度看,绿色革命的全球化忽略了知识生产的空间性。知识的生产依赖于空间实践,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在空间中并穿越空间流通和相互作用;知识的可信性源于拟态工具的建设,空间的表征赋予建设行为以合理性,建成了的工具又是激发公众对知识可能性想象的表征空间;知识的普遍有效性仅在同质性空间中、并经由同质性空间的建构而成立。绿色革命的困境源于,它的全球化实质上是推广剥除了空间性的知识产品,而不是进行空间性的知识生产。对这一困境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思考"第二次绿色革命"在当下中国的展开。  相似文献   

6.
正是在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公正问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是资本全球化过程的客观反映和必然产物,也是对现代性扩散过程的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是新全球化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7.
知识的自我反思以及与社会系统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现代性成长的动力机制。中国的现代性建构得益于知识的进步,同时也面临知识困境,具体表现为知识反思性受抑、价值观变革遇阻、批判性思维匮乏以及教育创新力不足等。知识困境源于现代性建构中的结构性矛盾,各种制约知识创新的因素相互交织,构筑了阻碍创新的社会系统场。走出困境需要在坚守知识的批判精神中彰显知识的解放性,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系统场。  相似文献   

8.
当今知识生产力时代,区域知识资本优势是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以合肥为中心的安徽省会经济圈,在培育以知识资本优势为主体的区域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应当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战略相结合,构建“五纵一横”的区域知识创新网络,将合肥突出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区域知识资本优势,以知识资本化为主导推进人力资本战略管理。  相似文献   

9.
全球视角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史上最受瞩目的学术趋势,基于此种视角展开论述——“全球视角下的科学”或“全球科学史”,正是方兴未艾。本文首先回顾近三十多年以来科学史领域中的“全球转向”,重温主要的认识框架和观点,其次探讨“多中心”世界这一构想和比较视角对自然知识的全球史所具有的意义,提出运用一种相对的观点,将现代科学视为在世界各地展现和发展的众多知识实践之一,使得科学史转化为一种全球化、去中心化的历史。最后以药材知识的案例设想一种全球知识史的框架——刻画文本和实物跨地理界限的流动以及多种文化在生产知识的实践上所呈现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趋势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突出的特征是:科技融合与超学科知识生产方式的兴起;当代科技革命与以知识为基础的大创新观的形成;科技全球化与国际科技发展新格局的呈现;信息技术发展推动科研方式与创新模式的变革。为适应科技发展与创新竞争的时代趋势,我国应当不失时机地推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并能够为21世纪我国科技创新与综合国力增强提供服务的基础性知识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