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发展休闲渔业的几点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目前全区调整农业结构的一篇先声,为黑河市的观光休闲农业构思方案,提供了可仿效、评价的的标本。并对休闲渔业的定义、意义和类型给予了引导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三农"视角,运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目标法,在明确休闲农业综合效益作用机理的前提下,构建了以休闲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层,以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为准则层,由18个评价指标组成的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曾云钦 《中国西部科技》2007,(8):105-106,109
休闲农业是一种农业和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台湾地区休闲农业迅猛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经济。本文从分析闽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入手,分析闽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结合台湾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提出发展闽北地区休闲农业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休闲农业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区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与制约因素各异.在构建具有普适性的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东、中、西及东北部地区具有代表性城市的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和分析,分析得出各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不均衡,东部、东北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较高,休闲农业发展能力较强,而中、西部地区资源调动能力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最后,对区域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休闲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论文以武汉市城郊368个休闲农业点作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句法方法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空间句法模型和空间关联性网络模型,从全局通达性、局部关联性两个方面对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的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以揭示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的布局特征与空间关联性.结果发现: 1) 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整体密度核心分布较为分散,空间呈现群聚式非均匀分布在武汉市绕城高速周边,形成了绕城高速休闲农业点分布带; 2) 从路网全局通达性来看,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多分布在2级可达性道路300 m缓冲区范围内,且此道路等级缓冲区范围内的农庄经济型休闲农业点可进入性较好,对外通达性一般; 3) 从路网局部关联性来看,区域间休闲农业点内部联系“西密东疏”,东西湖区与黄陂区、蔡甸区休闲农业点联系较为密切;区域内休闲农业点内部关联性差异明显,高速公路、国道沿线区域的休闲农业点关联性普遍较强.  相似文献   

6.
秦竟 《海峡科学》2009,(10):58-59
该文简介台湾休闲农业的基本类型、发展模式和特点,分析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闽台之间的合作,总结了发展休闲农业对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纪谷芳 《科技促进发展》2010,(4):176-176,174
台湾发展休闲农业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1970年前后,当时在台湾乡间已经陆续出现了观光果园。1986年开始出现了所谓“休闲农场”、“森林农场”、“自耕农农园”等。2000年,台当局明确“休闲农业”为法定名词,同年公布“休闲农业设置管理办法”。从此,台湾的休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经验有“立法规范”、“注重规划”、“辅导有力”、“部门扶持”等。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发展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选择;立法是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规划、指导、扶持不可少。  相似文献   

8.
考察台湾休闲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与台北东洋集团的景观工程公会、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场的座淡,拜访台湾大学、屏东科技大学农业相关院系专家,对台湾农业,特别是最具代表性的休闲农业有了一定认识。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或许能为广东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体闲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休闲农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消费市场的需要而发展的.它为人们观光旅游、休闭健身、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趣等提供了新的空间场所。近年来,许多学者关于休闲农业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经过总结归纳,主要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属性特征、发展背景、发展模式、发展历程、意义和规划理论、原则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休闲农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休闲农业是一种农业和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台湾地区休闲农业迅猛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经济。本文从分析闽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入手,分析闽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结合台湾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提出发展闽北地区休闲农业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漳州市5个重点培育的农业类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的方法从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农业旅游休闲景观和旅游服务设施景观4个方面构建了漳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质量评价模型,并结合AHP评价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打分法选取了一定数量的游客、小镇居民以及专家对5个特色小镇的每个指标进行打分,并通过加权法计算各小镇景观综合评价指数,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质量评价结果从高到低为:南靖山城兰谷小镇、诏安四都渔乡休闲小镇、平和琯溪蜜柚小镇、漳浦海峡花木小镇、芗城天宝香蕉小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漳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建设存在的不足及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长治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阐述了长治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展望了长治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分析传统农业局限性及现代休闲农业的特征和发展意义入手,认为: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理论上阐述了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实现海西农业发展战略转型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时机已经成熟;文章还重点论述强化闽台合作促进海西休闲农业发展步伐的特殊重要意义,同时,针对闽台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强化闽台休闲农业交流与合作、建设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区,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体验型、农庄经济型、园区型和特色产业型休闲农业的思路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报告介绍了休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休闲农业的产生背景,归纳了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与发展的现状,探讨了休闲农业学科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机遇、挑战。研究结果认为,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的思路是:在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农林院校建立休闲农业学科和相关的专业,将其纳入现有的教育体系,根据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支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科学研究目标,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科研立项、产学研协同发展、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探索形成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休闲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并引起广泛关注。对近十年(2001-2010)国内有关休闲农业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我国休闲农业研究的主题体现在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研究、休闲农业供给研究、休闲农业需求研究和当地居民对休闲农业的感知和态度研究四个方面,休闲农业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体现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自“互联网+传统产业”概念被提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医疗、交通、教育、制造等众多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近年来,国家对于新型农业的大力倡导,使得休闲农业和互联网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如何促进休闲农业经营者转换营销思路,适应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成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敦煌市是我国旅游名城,为休闲农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论述对敦煌市休闲农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仍处于“传统”和“单一”阶段,当地政府和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应借助“互联网+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采取措施积极推进敦煌市休闲农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介绍了湖南省沅江市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农业的典型经验,分析了沅江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了休闲农业发展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针对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的特点和前景阐述了电子商务在农业休闲旅游发展当中发挥的作用,然后详细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当中存在的电子商务整体水平低下、缺乏个性化服务以及相关网络和网站建设不完整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农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重游率是城郊休闲农业的生命线,研究影响城郊休闲农业游客重游行为的动因和因素是提高重游率、健康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合肥市城郊休闲农业游客进行调查访问,运用SPSS 17.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游客偏好、休闲农业产品固有质量、休闲农业接待条件以及旅游环境存在的替代点是影响城郊休闲农业重游行为的主要因素和内在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游客重游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空闲时间的增加,休闲旅游发展迅速,休闲产业也迅速发展,从而休闲农业和休闲林业这两项非常重要的休闲产品也获得了迅速发展。文章分析了休闲农业和休闲林业的概念、产业形态、发展原因、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