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新知短信     
人类导演"关地大冲撞" 用核弹轰击小行星的设想早已提出,然而实现的则是用宇宙探测器撞击彗星。这是人类首次主动"攻击"一个宇宙天体。近日,美国航天局为寻找早期太阳系的冻结碎片,向一颗距地球1.3亿千米的彗星发射探测器,名为"深度撞击"的探测器发出的冲撞将在彗星表面撞出一个坑。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通过研究"罗塞塔"探测器发回地球的67P彗星图像,科学家发现67P彗星的一些部位看起来很平滑,但其间分布着锯齿状悬崖和陨击坑。其中,67P表面的一座悬崖竟然高达800米,而这颗彗星本身的宽度只有4000米。在这座锯齿状高崖的底部,有直径达20米的巨石。67P彗星高崖的大小堪比地球上最高的海崖。但由于67P的引力很小,所以任何人哪怕是从67P彗星的崖顶纵身跳下,也不会怎么样。  相似文献   

3.
<正>早在我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之前,我就很好奇为什么地球上会充满生命,而火星则是一个贫瘠、多岩石的"前哨站",金星被笼罩在一片稠密的大气层中。我在某个地方读到彗星是原因所在。当一颗挥发性的富含有机质的彗星撞击岩石行星后,就会产生与地球类似的环境。两颗彗星的撞击会产生一颗金星,没有彗星撞击的结果就产生火星。当然,这个理论远过于简单,无法解释不同的内行星形成方式的差别,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足够近距离地探索过彗星,从而知道彗星如何会改变一颗行星的  相似文献   

4.
1994年7月,人类首次目睹彗星撞击行星的场面--一颗彗星的21块碎片连续轰击了木星,并在这颗太阳系最大行星的表面撕开了足足能放进一个地球的"巨大伤口".这一景象如噩梦般挥之不去,而人类也将"小天体撞击地球"视作21世纪面临的最大生存威胁.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 “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确实表达了彗星、小行星与地球关系的某种真谛。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彗星被作为灾难的先兆,因此星相学家特别关注彗星的出没;在科学昌明的今日,人们仍然对彗星以及小行星给予极大的关注。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甚至地球上的水都来自彗星。迄今的探测了解到,小行星上的丰富资源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另一种颇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地球上物种的灭绝,特别是6500万年前统治地球时间最长的庞然大物──恐龙的灭绝,是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 细微末屑好景观 在…  相似文献   

6.
国家航空航天局已经着手制定一项近期空间任务:把从四个不同彗星上收集的彗星的尘埃和气体的样品送回地球.美国的"取回多彗星样品"飞行将是美国首次广泛利用空间站回收能力的深空任务.在1995年至2005年期间,国家航空航天局空间站的回收能力可以做到把从D'Arrest,HMP,Giacobini-Zinner和Tempel-2彗星收集的物质取回来.  相似文献   

7.
胡中为 《自然杂志》1996,18(3):160-164
Shoemaker-Levy 9彗星撞击木星的轰动事件令人类更关心彗星撞击地球的问题.接近地球的彗星尤其引人注意.1995年发现了Hale-Bopp彗星,预报它在1997年3月23日从离地球1.98×10~8km(1.98亿公里)飞越过去,可能比哈雷彗星亮10倍,甚至100倍.1996年1月30日发现的Hyakutake彗星却先飞来,3月25日从离地球1.530×10~7km(1530万公里)飞过去,成为1556年以来见到的最亮彗星.公众以目睹彗星奇观为幸,而天文学家则借此良机观测研究彗星的奥秘.  相似文献   

8.
季江徽  田蕾 《科学通报》2015,(2):164-169
2004年欧洲航天局发射的"罗塞塔"轨道器经过10年飞行到达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罗塞塔"释放的菲莱探测器安全降落于彗星67P表面,成为首个在彗核表面着陆的探测器.着陆后菲莱开展了系列探测,顺利完成了主要的预定任务,并已传回彗星表面和浅层物质的分析数据.然而,登陆彗星后不久菲莱的主电池电量耗尽,且日照不足,太阳能电池无法支持其继续工作."罗塞塔"和菲莱拍摄的图像显示,彗星67P表面被毫米至米尺寸的表壤和碎石覆盖."罗塞塔"采集的彗星67P水蒸气样本的分析结果显示其水蒸气中D/H(氘氢比)约为地球海洋中水的3倍.探测小行星和彗星有助于揭示太阳系形成、地球上水的来源乃至生命起源的奥秘,还有助于减缓近地小天体灾害.虽然国内在彗星、小行星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中国的小天体深空探测亦在推进之中.  相似文献   

9.
关毅 《自然杂志》2014,36(6):451-458
正飞行10年、距离地球5亿多千米、7小时成功着陆、工作60小时。作为第一个在彗星上降落的人类探测器,"菲莱"创造了历史。正如欧洲航天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所说,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我们的任务已载入史册"。彗星着陆器"菲莱"带着遗憾进入休眠欧洲航天局在几天里经历了大起大落:10年追星的"罗塞塔"探测器终于飞抵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并成功释放着陆器  相似文献   

10.
1999年2月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星尘”号太空探测器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准备与周期性彗星“王尔德2”进行历史性的约会。“星尘”号此行雄心勃勃的目的,就是收集星际空间的尘埃,并在2004年拦截“王尔德2”彗星和捕获彗星的尘埃,于2006年把这些尘埃带回地球,供科学家们研究。“星尘”计划是自欧洲航天组织的“吉奥托”探测器于1986年定点飞过“哈雷”彗星和于1992年飞过“26P/GS”彗星之后,人类的探测器首次与若彗相会的任务。不仅如此,该计划也是人类首次尝试把星际尘埃和彗星样本带回地球。这是一项任务期长达7年、需要…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在今年7月4日发射撞击器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后,不久前首度发表的细节分析显示,彗星是由易碎粉末结块组成,在部分天文理论家的眼中,其周围的碳分子就是孕育地球生命的种子.  相似文献   

12.
天文学家虽然热衷于从降落到地面的陨石中获取星际尘粒,可许多人还梦想从另一个来源——从彗星上获得宇宙尘。由于彗星几乎不会降落到地球上(对地球来说是幸运的)所以收集足够的彗星物质就意味着要离开地球——拦截一颗彗星,而后把样品带回地球。欧洲空间机构(ESA)已经制定计划,由罗塞塔使命——21世纪初期,欧洲空间机构的“基石”使命之一——实施此项任务。罗塞塔将要寻找到一颗驶向地  相似文献   

13.
<正>太阳系每2.5亿年闲适地环绕银河系的"银盘"一圈。但这条路径并非一路顺畅,太阳系每3000万年在银盘中沉降、冒出一次。有科学家推测,这或许与地球上发生的物种大灭绝有关,例如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恒星经过奥尔特云(位于太阳系外围,由小天体构成)所造成的扰动,会推动"云"中的一些彗星朝着地球奔去。在此过程中,或许就有彗星撞击了地球,从而引起地球的物种大灭绝。还有科学家相信,随着太阳系每次在银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回顾在科学落后的古代和中世纪,彗星的出现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常常引起人们的惊惶失措,但它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在欧洲,人们长期受亚里士多德看法的影响,以为彗星是地球大气的燃烧现象.直到十六世纪以前,还有人把彗星看作是地球周围的瞬变现象.而那些不持偏见的观测家则认为,彗星是遍及我们邻近太空的巨大天体。  相似文献   

15.
彗星可能是由太阳和行星形成时的那些物质构成的,它们保存在深幽寒冷的空间中,在离开内太阳系非常遥远的地方度过一生的大部分时光。彗星离开我们,可能比冥王星还要远1,000倍,在那样遥远寒冷的地方,它们得以避免靠近太阳时所遭到的高温强热一类破坏。一些偶然进入内太阳系的彗星才把这些保藏的物质输送到地球的附近。  相似文献   

16.
宇宙的雪球     
每天有数以千百万计的小彗星落向地球。它们的直径平均为30英尺——有一座教室那么大——并且象所有完全的彗星一样,大部分是冰。冰在高空蒸发,释放出水蒸汽逐渐变成雨。根据令人吃惊的新理论的说法,小彗星就是地球上空的云和地面上的江湖海洋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王庆 《世界科学》2001,(8):18-19
通过模拟地球与彗星的高速碰撞 ,科学家们发现 :彗星上搭载的有机分子有可能在撞击中幸存下来 ,并为地球传播生命的种子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0月19日,在一次罕见的宇宙亲密接触中,赛丁泉彗星以139 500 km的距离(仅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3)嗖地飞越了火星。大约100分钟之后,由彗星喷发的尘埃云也包围了这颗红色的星球并在之后离去,而位于火星轨道上的人造探测器"们"则安然无恙。赛丁泉彗星如今正为了完成它的终极之旅而向着太阳飞奔,来自后者的引力无情地将其从太阳系  相似文献   

19.
天地大冲撞     
彗星和小行星是太阳系中来去匆匆的行者,自古以来人类对它们的神秘莫测充满了敬畏,至今人类也不能说对它们已彻底了解。近年海尔-波普彗星和苏梅克-列维彗星的出现再次吸引了人类的目光,尤其是后者撞击木星更是震动了全球。好莱坞最近也接连推出了《天地大冲撞》等两部耗资巨大的灾难片以表现人类面对灾难的态度。影片的结局当然是以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美国英雄拯救了地球和人类。英雄们拯救地球的方法,比如乘飞船飞上高速冲来的彗里去引爆核弹将其炸毁,无疑纯属幻想,其实际的可能性无需评价。但彗星真的撞上地球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却并不是个幻想能解决的问题。人们最普遍的想法是,宇宙如此之大,地球不过是沧海一粟,你怎么知道直径才1千米的天外来客就偏偏要撞在地球上呢?  相似文献   

20.
彗星的碰击可能是地球海洋产生的主要原因,这是依据纽约的康耐尔大学的克里斯托弗·奇巴提出的理论得出的.假如在距今45和38亿年间,有10%的彗星碎屑与地球撞击,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在此期间,年轻的行星与地球的撞击可能导致了早期海洋的产生奇巴关于当地球还很年轻时,有若干物体撞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