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与科学说明的关系之比较中科学理解的概念、原理得以辨析清楚,其基本立场也在与一般理解概念的区别中得以凸显出来。其中判断力、逻辑力是形成科学理解的主要工具,类比是重要的机制,而陌生知识通过知识背景的整合从而丰富、改组原有知识结构是主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论述范.弗拉森语用学的科学说明观,认为其语用学的科学说明观是在批判历史上种种科学说明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以往科学说明观不同的是:它高度重视说明中的语境因素,把科学说明与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范·弗拉森"语用学"科学说明观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弗拉森的科学说明理论("语用学"的科学说明)以语境为基础,以经验论的实用主义为背景,综合了以前说明模式的成果,以相对完美的形式取得了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承认.但事情的另一面是,范·弗拉森"语用学"的科学说明理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他的科学说明理论语用学性质模糊;二是他的相关关系的不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学企图对科学做出社会学说明,认为科学理论对自然的表象不可能在感官(观察)中获得精确性描述,从而完成对经验主义的批判。这种单一化的理解势必回归于与经验论的无休止的争论之中。相反,科学的政治学研究更有现实意义,不过对政治学的理解需要超越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国际上最近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入手,分析多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各国(地区)对科学素质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带来对科学素质的不同理解,而这种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在此基础上展示当前的学者在理解科学素质上的一些趋势.同时以两个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为例分析了对科学素质的不同理解所带来的不同测度(科学素质调查);其次,尽管各种测度可能会使用相同的方式,但测度的意义是不同的,在笔者看来知晓测度的意义则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说明中,说明项与被说明项的相关性问题可谓是当代"经典"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评析相关性问题以往解决方案遗留难题的基础上,博采以往解决方案之长,探索一条新的解决相关性疑难的路径,提出基于贝叶斯网络方法的说明者信念度相关性模型。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哲学与社会学语境中理解科学是HPS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分析HPS教育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实施手段、学科定位以及对公众理解科学的意义,可以为科学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科学审美与科技传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科学界和人文学者对科学审美的不同认识和视角,认为对一般个体的科学审美意识的研讨有功于聚焦科学人文的视线。为此,本文进一步论述了大众科学审美意识的获得与科技传播的关系,进而说明科学美育与科技传播二者的互动关系。文章指出,科学美育将对科技的良性传播起刮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非实用、非功利地探索知识、追求真理。诺贝尔奖鼓励人类在科学精神引导下探索自然界的深层规律。它以促进人类深入理解自然为目标.不追求直接的应用价值。中国未能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功利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全民族缺乏科学精神。由此导致的急功近利思想侵蚀了科学应有的品格。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必须从塑造科学精神开始。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宽容:值得深入挖掘的科学文化瑰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宽容是科学文化宝库中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之一,本文试图通过与宗教宽容的比较揭示科学芝容的特点,进而通过对科学真理本质的讨论说明科学宽容的意义内容,最后通过与外部民主的内部自由关系的考察揭示实现宽容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虽然概率论和统计学运用于现代科学的各个分支(不仅是自然科学,甚至包括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对于概率统计的哲学解释却姗姗来迟。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亨佩尔在《演绎定律与统计说明》一文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的归纳-统计(I-S)说明模型。后来,他和其他一些科学哲学家发展了这一说明模型。到了七十年代,韦斯列·萨尔门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计相关(S-R)说明模型,并在八十年代加以发展,用因果关系来加以说明。本文着重介绍和讨论这两种统计说明模型及其与因果问题的联系,用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本文抛开哲学层面的一般争论,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近代科学革命时期科学与价值关系进行了精细的梳理和评论.从中不难看出,在近代科学刚刚诞生时期科学发展的特点、科学的地位以及科学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微妙的变化,这对于我们透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套价值体系,它反映了社会大多数成员在各种政治、社会和伦理问题上的基本取向。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改造工具,不仅促进了生产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当代科学哲学自然也会对科学与价值观的关系作学术上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有关观点和论述,显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科学认识的本质、科学理性的特征以及科学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科学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理论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评介以布鲁诺·拉图尔为代表的当代科学社会学家关于“科学争论”的形成及解决过程的论述。拉图尔认为,科学理论之争的产生并非如后经验主义哲学家描述的那样产生于科学发展的特定时期,其解决的标准也不为科学共同体听普遍认同,而主要取决于争论双方相抗衡的政治实力、各自的辩护技巧及实验室资源。这为我们理解科学理论之争开拓出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发展中遭遇了自身的困境和问题。科学修辞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资源能够在公众理解科学领域发挥其功能,为讨论缺失模型、语境模型等理论问题,科学传播、技术的社会责任等实践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进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语言的形成、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立足于科学与语言互动发展的历史过程,介绍了科学语言系统的形成和科学术语的主要来源,阐述了科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文章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科学语言在解释和理解科学,以及形成科学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与科学说明相比,数学说明在数学哲学中长期遭到忽视。蒯因提出的不可或缺性论证、爱因斯坦-维格纳之谜以及数学哲学对数学实践的日趋重视,使数学说明重返哲学议程。数学自身内部对说明的需求和自然现象的数学说明都表明,数学不仅求真,而且寻求说明。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建立数学说明的相应标准、机制和模型,为数学决策提供建议,并推进对数学的本性、数学与世界及科学之关联的理解,为数学与科学统一的哲学解释搭建通道。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的科学启蒙中,至少与《新青年》一样重要的《科学》杂志,从1915年创刊到1950年第一次停刊的35年中出版了32卷,369期,347册,千多名作者的近万篇文章,约3千多万文字。这3千多万文字包括了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应用、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社会建制等4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形象。因此,它所做的工作就是从科学的社会应用层面或器物层面(船坚炮利等技术产品)、科学的理论知识层面或解释层面(科学事实、定律、理论等)、科学的价值层面或精神层面(科学观念、精神、原则、方法等)以及科学的体制层面或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研究机构、科学传播机构、科学学会等学术组织及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四个层面去帮助中国人理解科学是什么的启蒙工作、普及工作。这是一种超越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启蒙、维新运动在知识层面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代表的激进派在价值层面启蒙的全方位的科学启蒙。  相似文献   

19.
社会语境中的科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是社会的产物,其发生和发展只能在社会背景中才能得到说明。科学本身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只能在社会历史中得到解释。本文运用语境分析方法,将科学当作一种文本放到产生它的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提出“社会语境”和“科学语境”的概念,探讨了它们的结构,进一步揭示了语境作用于科学的机制和科学语境产生科学知识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最佳说明推理源于溯因推理,在一种推理过程中同时对科学假说的产生和评价作出了说明。文章考察了最佳说明推理的基本概念;从新假说产生即科学发现的视角,重构了皮尔士的溯因模型;在此基础上,比较了最佳说明推理与溯因推理的异同,比较性地评价了两者作为科学探究模式的优劣;最后,尝试性地得出几条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