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杭州市660名4~7岁幼儿进行行为问题的检测,采用SCL-90量表对幼儿的父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测试,以探讨相互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幼儿总体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5.90%,父母心理健康总分和各因子分均与幼儿行为问题总分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从父母总体的心理健康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回归分析看,父母的强迫、抑郁、恐怖、偏执4项心理健康的水平能较好地预测幼儿行为问题;母亲和父亲的心理健康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回归分析表明,母亲的抑郁、偏执、恐怖能较好地预测幼儿行为问题,父亲的强迫、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症能较好地预测幼儿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抚养人的育儿方式及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要抚养人态度调查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049名初中生(306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父亲外出组在心理健康多项因子上得分高于其他组;初三年级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虎、适应不良因子上的得分比非留守儿童高;留守女生抑郁因子得分高于男生。留守儿童临时抚养人在严厉、干涉程度上均低于父亲或母亲。结论:与母亲一起留守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初三“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留守女生比男生更加抑郁,这些与抚养人的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江西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氛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便对农村父母教育方式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提供参考。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家庭氛围测验,通过整群抽样,对景德镇428名农村五至九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五至九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较好;不同的年级、性别、照顾者条件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不同的性别、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照顾者条件下,学生的家庭氛围感知状况不同;家庭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调查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状况,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状态焦虑量表对广州市1 2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家庭经济中等和良好的学生,并较多地采用消极方式应对,也体验到更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的孤独症类人格特质情况,探测孤独症类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对暨南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等2005级来自海内外的200名大学生进行孤独症类人格商数量表(A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地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孤独症类人格商数呈显著差异(t=0.62,P<0.05),男生社会技能高于女生(t=-0.97,P<0.05),医学类学生在社会技能分项上低于法学类学生,得分分别为6.81和4.00(P<0.05);法学专业类学生在对细节的关注得分高于文史经管专业学生, 得分分别为7.00和4.91(P<0.05);孤独症类人格商数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其中的焦虑、强迫、抑郁、人际敏感4心理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性别、地区、专业的大学生的孤独症类人格特质有差异,孤独症类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呈负相关,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三所高校552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心理压力感方面,贫困生在经济与地位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和体能与生活压力上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学业压力和就业心理压力差异不显著。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2)心理压力感与人际敏感、焦虑呈高度正相关,与其他方面相关不显著。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与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呈高度负相关(3)社会支持感对心理压力感与心理健康具有调节作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感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282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 (1)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三因子上的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得分;(2)状态和特质焦虑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除父亲过分干涉(FF3)以外的其余六个因子(FF2、FF5、FF6、MF2、MF3、MF4)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子女焦虑有着密切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干涉、过度保护(MF2)、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三因子对初中生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症状自评量表对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和成长中父母都在身边的普通在校大学生进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测试比照,发现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比普通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该类大学生存在较多的躯体化症状、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情绪不易稳定等问题.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影响了他们在大学中的顺利成长与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健康素质,对该人群加大关注力度,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与辅导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抽查中专生410名进行了SCL-90的测查,对结果进行了SPSS10.0统计分析.结果中专生的心理症状总分显著高于高中生的水平;中专男生的恐怖、焦虑、抑郁因子分数显著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新生,但二者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按照症状的严重程度,0个分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 强迫、人际、恐惧、抑郁、敌对、偏执、焦虑、其他、躯体症状、精神病性等.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出发点,采用《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重庆市3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和偏执等方面;性别因素在父母养育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差异;父母是否离异、下岗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产生影响,但离异因素在父亲的严厉、惩罚,下岗因素在父亲的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因素对心理健康和教养方式的部分因子产生了影响;父母亲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学生的心理焦虑,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增加学生的焦虑。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的32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其与学生家庭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是否重点中学有显著的差异,同时在性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重点中学好于普通中学,女生好于男生.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经济、居住状况及父母职业、受教育状况无明显相关,但与父母婚姻状况有显著相关,婚姻越幸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  相似文献   

12.
使用青少年网络欺负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650名初中学生为被试。结果显示:母亲拒绝与抑郁情绪、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分别都与抑郁情绪、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拒绝维度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欺负、父母情感温暖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欺负,抑郁情绪在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家庭教养方式不仅直接作用于网络欺负,而且可以通过抑郁情绪间接作用于网络欺负。  相似文献   

13.
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376名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敏感、强迫症状、敌对、抑郁和恐怖;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其他等5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8个因子上,老区农村初中生均存在极其显著年级差异。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学习压力和支持利用度对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282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1)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三因子上的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得分;(2)状态和特质焦虑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除父亲过分干涉(FF3)以外的其余六个因子(FF2、FF5、FF6、MF2、MF3、MF4)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子女焦虑有着密切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干涉、过度保护(MF2)、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三因子对初中生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医疗卫生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从2017年科技工作者心理状况调查的数据中选取医疗卫生工作者样本1463人,同时抽取其他科技工作者1441人作为对照组。调查结果发现:医疗卫生工作者抑郁风险低于对照组,焦虑和自杀意念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工作倦怠及情感衰竭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医疗卫生工作者心理健康群体差异明显,50岁后抑郁和焦虑水平均降低,正高级职称人群的抑郁和焦虑水平均较低。情绪调控方式上,压制组表现出更多的抑郁和焦虑风险;同时,医疗卫生工作者存在睡眠时间不足、运动次数和运动时长不足、工作时长过长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医疗卫生工作者整体优于对照组。建议改善医疗卫生工作者工作时长和工作压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并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自我接纳问卷对孝感市孝南区120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服刑人员的SCL-90的总均分和阳性因子及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上均分显著高于普通人常模,而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要显著低于中国普通人群常模;高低不同自我接纳水平的社区服刑人员在总均分以及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存在显著差异,低自我接纳者在在这些因子上的得分更高;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自我接纳因子能够较好地解释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7.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安徽省三个地市802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正常,但却存在较高程度的恐怖倾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依据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集中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勇敢性,自我评价、学习、人际沟通和压力缓解的能力,团体辅导的方法对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而为通过运动干预改善中考应试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对188名中考应试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运动干预,在干预前后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孤独感量表(ULS-8)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中考应试学生抑郁、焦虑、孤独感因子均值均大于4.5分,抑郁阳性检出率为52.6%,焦虑阳性检出率为42.5%,孤独感阳性检出率为57.9%,显示出轻微症状水平;性别、生源地差异与运动干预心理健康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运动干预后,抑郁、焦虑、孤独感因子的均值下降,与实验前测试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抑郁、焦虑、孤独感因子的均值提升,心理问题加重.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对改善中考应试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探讨了孤独症儿童的人口学特征、孕期分娩状况及不同胎教方式的差异及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影响.选取60名孤独症儿童及60名健康对照,采用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和问卷调查收集信息,并分析人口社会学信息、孕期和分娩危险因素、胎教状况在孤独症儿童和健康对照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家庭收入相对较低,父亲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孤独症儿童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从音乐胎教、语言胎教、抚摸胎教和光照胎教来看,健康儿童的胎教开始时间均早于孤独症儿童(P〈0.05).提示孤独症具有遗传易感性,外部环境如胎教可能会对其发生产生影响,因此要关注孕期胎教,以减少孤独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282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1)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因子上的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得分;(2)状态和特质焦虑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除父亲过分干涉(FF3)以外的其余六个因子(FF2、FF5、FF6、MF2、MF3、MF4)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子女焦虑有着密切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干涉、过度保护(MF2)、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1)三因子对初中生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