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根据意义和用法的不同,安义方言的“搦”字句可以区分为搦1、搦2、搦3、搦4、搦5、搦6、搦7,它们分别表示“拿”“给予”“役使”“使用”“处置”“被动”“假设”,并构成各种句式。“搦”在安义方言里仍保留了动词的用法,但“搦”虚化的意味渐强。  相似文献   

3.
安陆方言的特殊正反问“有不有”有五种变化格式,即“有不有N 语气词”,“有有N 语气词”,“有啊N 语气词”,“是不是有N 语气词”,“是是有N 语气词”。它与安陆方言一般单音节动词构成的正反问比较有联系,也有区别。“有不有”格式的形成有两方面的条件:一是跟安陆方言的否定词有关,二是跟疑问语气有关。  相似文献   

4.
晋南方言开口三等“药”韵字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现代晋南方言开口三等“药”韵字的读音是在入声韵尾消失并入“果”摄后,主要元音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试论“浑言”“析言”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浑言""析言"这一对术语所指称的词义通别之理在训诂学上的三个问题:1 词义通别之理在《尔雅》《毛传》《方言》中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体现,西汉的训诂学家已有一些语言学学理自觉地指导训诂实践,训诂学在西汉已告成立;2 历来训诂在词义通别处理上的失当,主要原因是对"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缺乏认识;3 从词义通别角度考察"同义连文"现象,词义通别之理是判断同义连文属于词还是非词的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6.
郭店楚简中有"刃"和"纫"两字,从先秦文献和音韵训诂的理论来看,这一字皆应读为"昵"训为"亲".  相似文献   

7.
“和圣”柳下惠,是“春秋”社会变革时代出现的一位偏于保守的历史人物,“安君利国”是其思想核心。孔子、孟子分别从“礼”学、“仁”学出发,对他作了肯定性道德评估,却缺乏具体历史分析。孔、孟后学为抬高自身地位、争夺话语权,在神化孔、孟的同时,也神化孔、孟曾肯定过的“和圣”。小生产的“民不自治”、依赖保护.是“恋圣”情结的社会文化土壤。应该努力避免对“圣人”迷信和轻蔑的两个极端,给古圣先贤以恰当的历史尊重,完成由“圣化”到“会民化”的历史转换。  相似文献   

8.
罗山方言中"昝"可构成"这昝"、"那昝"、"多昝"和"可昝"等词,这些词的语法功能各异."这昝"可充当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那昝"、"多昝"和"可昝"则可充当时间副词.这些都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体现出罗山方言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9.
《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打"、"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穷举的方法考察了《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和"打"以及较为特殊的山东方言介词"齐"。发现三者在用法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如都有表示处所的起点的用法;都只用于动词之前等。同时三者又有一些不同,如在使用频率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从"的用法比"打"、"齐"要复杂,但跟现代汉语相比尚有一些用法未出现;"打"相对于现代汉语不表示"时间的起点",却有较为特殊的表示"时间终到点"的用法;"齐"没有表示"经由"的用法等。这些都勾画出了这三个介词语法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武宁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在用法上各有特点,与普通话的程度副词相比也有多方面的差异。文章在大量方言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三个程度副词在语义、语用、语法结构方面的差别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论是潍坊方言中主要人际称谓的“同指异称”与“同称异指”现象。一方面,潍坊方言中祖父母、父母等主要称谓对象,各县市区有着不同的称谓用词;另一方面,潍坊方言中“爷爷”、“爷”等同一个称谓词,各县市区往往又代表着不同的称谓对象。本文就潍坊方言中人际称谓存在的这两方面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2.
“挨”字被动句是广南方言最为常用的标记被动句,极富地方特色。文章在客观调查考证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广南方言“挨”字被动句的结构特点、语用特点及其在类型学上的意义,探讨其被动标记的虚化来源,并比较其与普通话“被字句”的异同。通过共时的描写和历时的分析,展现“挨”字被动句在广南方言中的使用及其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娭毑”主要流行于湘方言地区,“(女哀)姐”主要流行于客家话地区。“娭”比较准确地记录了湘方言ηai33①的词音;“”是客家人或者说是其他文人专门为客家地区所造的俗字。“毑”字较早出现在《方言》中,“姐”字较早出现在《说文》中,“毑”和“姐”在早期(汉代或者汉代以前)都是指称母亲。“娭毑”和“姐”在词源上是同源的,在使用上、意义上、色彩上和地域范围上则有所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源流,分析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可以加深对“娭毑”和“(女哀)姐”的了解,加深对方言称谓词的认识,补充现有字典词典之不足,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钟剑平 《科技资讯》2006,(29):176-176
在分析处理物理问题中,充分理解和应用“+、-”号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  相似文献   

15.
“齐”和“斋”在古代曾通用,二者的关系是:“斋”是古“齐”的一个引申义的分化字,是“齐”字加“示”旁专表“洁戒”等义的一个后起的会意兼形声字,“斋”字中的偏旁“齐”表音兼表义。在“斋”字出现之前,“戒洁”等义是用“齐”的,出现之后与“齐”同用了一段时间,大概在汉以后,基本不再用“齐”表“洁戒”义,而用“斋”字。  相似文献   

16.
达县大树乡方言"呱"的用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树乡方言独特的助词“呱”,其作用相当于普通话中作助词的“了1”、“过”、“完”或助词兼语气词的“了2”,它广泛地出现在巴渝和湖南等地。本文通过比较说明大树乡的“呱”在运用上的特殊性,并说明方言在随社会的发展变化中,经济发达地区的语言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语言的“侵略”。  相似文献   

17.
"毛炮"考释     
“毛炮”作为古代文化词语,前人在其词源义训诂方面存在诸模糊,混乱甚至相互矛盾之处,在其文化义阐释方面常语焉不详或避而不谈。考证“毛炮”的词源义,阐释其文化义,理清其发展变化的脉络,了解与之相关的饮食习俗、礼仪制度等方化历史现象,不仅仅是具体词语的个案研究,更是利用现代普通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新兴分支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拓展传统训估学的训释领域,推动训诂方法科学化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构词类型、语法功能、产生理据诸方面简析了焦作方言中"圪"作为前缀广泛应用于合成词的构成这一重要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9.
“赞”体分为两类,即“褒赞”与“附赞”。“褒赞”之“赞”为“赞美之辞”;而“附赞”之“赞”仅为在章后补充说明或总结全内容的体形式,不含褒义。二之所以不同是由“赞”的训诂意义的衍变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王丽 《龙岩学院学报》2013,31(1):34-37,51
福建莆仙方言中有单音节动态动词前加词缀“阿”组成“阿V”的特色用法.前缀“阿”使词语双音化,在语义和语用上也有其独特的功能.莆仙方言动词前缀“阿”是处于语用层面到语法层面的过渡状态当中,其用法在整个闽语内部都属特色语法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