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0月份,随着诺贝尔各项奖的陆续揭晓,国人的“诺奖情结”再次燃烧起,有人说是因为我们“不会”申请“诺奖”而导致与其无缘,也有人说“诺奖”评选本身就带有偏见,因此有与没有无所谓,还有人愤日学术腐败导致“诺奖”在中国难产……为此,记专访了科学史及诺贝尔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杨建邺教授。杨是“诺贝尔奖史话丛书”和和《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辞典》的主编。  相似文献   

2.
《科学世界》2007,(4):41-43
大家知道,薛定谔是量子论的创始人之一,他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为《生命是什么》。书中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来解释生命这种神秘现象。那以后,陆续有不少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思考生命起源的问题。戴森博士可以说是现代的薛定谔。在这个访谈录中,戴森博士介绍了他独自提出的一种生命起源理论,即“生命二次生成论”。[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海外华人数度荣获诺贝尔奖,曾令很多华人精神为之一振。但冷静沉思,却又备感失落。迄今为止获诺贝尔奖的7位华裔学者均为海外人士,国内的华人学者却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似乎给人图下了这样一种印象,尖端的华裔人才只有在欧美这些科技强国才能充分施展才华。为什么我们与诺贝尔奖无缘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予展开讨论,但最后都要联系到创新问题上。科学(本文的“科学”泛指一切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突破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的主体是科研精英,而科研精英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从大批优秀人才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奖你早就知道了,但是搞笑诺贝尔奖你听说过吗?颁奖典礼几乎与诺贝尔奖同时,出席颁奖仪式的常有一些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这可是“真大圣”给“假美猴王”颁奖哦!获奖者只能有60秒的时间发表获奖感言,如果超时,就会不断遭到一位8岁小女孩的攻击:“请停止!我好烦!”有意思的是,颁奖期间有这样一个传统,观众会不断地把纸飞机飞到台上,负责清理现场的居然是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十年来他只有一次缺席,因为那时他去领真正的诺贝尔奖了!呵呵,闲话少说,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好玩的!  相似文献   

5.
海外华人数度荣获诺贝尔奖,曾令很多华人精神为之一振。但冷静沉思,却又备感失落。迄今为止获诺贝尔奖的7位华裔学者均为海外人士,国内的华人学者却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似乎给人图下了这样一种印象,尖端的华裔人才只有在欧美这些科技强国才能充分施展才华。为什么我们与诺贝尔奖无缘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予展开讨论,但最后都要联系到创新问题上。科学(本文的“科学”泛指一切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突破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的主体是科研精英,而科研精英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从大批优秀人才中产生的。如何培养和造就一大…  相似文献   

6.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就提出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目标及相应的政策措施。日本的科研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近几年日本经济不景气,2002年度的财政预算总额比上年大幅度减少,但科技领域的预算不降反升。日本科学家今年一举夺得物理和化学两项诺贝尔奖。至此,日本得诺贝尔奖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2个,仅2000年以来就有4人获奖。照此推算,日本“50年得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真的可能变为现实。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日本人今天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欧建成 《科技馆》2006,(4):32-32
为了配合2006诺贝尔奖获得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加深论坛的社会影响,让普通百姓进一步了解诺贝尔奖的百年辉煌历史,并获得一次近距离领略诺贝尔奖得主风采的机会,由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主办,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等单位共同承办,中国科技馆协办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北京论坛——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主题展”,2006年9月7日下午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诺贝尔奖”□潘诚毅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启动了。1995年1月12日,第一届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钱学森、黄及清、王淦昌、王大珩等四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获得“杰出成就奖”,各获得100万元港币的奖金。众所周知,钱学森...  相似文献   

9.
5月3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幕。在为期三天的论坛上,7位诺贝尔奖得主和5位著名经济学家,以对话的形式在北京传授“真经”。  相似文献   

10.
声音     
《科技潮》2006,(8):3-3
“84%的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接发短信息,55%不会使用电脑上网,72%不会使用街头提款机提取小额钞票。”一项针对3万名65岁以上老人的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亟需“科技关怀”。“我会说很多‘NO’,我不会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变得什么都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往往有惊人的发现或创造,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世界》2003,(11):26-27
回首诺贝尔奖的百年记录,迄今为止,尽管全世界共有近700人赢得了诺贝尔奖桂冠,但与全世界日益增长的科学家数量相比,终究是极少数。在科学高速发展、人才辈出的今天,又有几位幸运儿荣获了今年的诺贝尔大奖?  相似文献   

12.
尹传红 《科技潮》2009,(11):47-47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广泛而深重,这从每年10月份诺贝尔科学奖公布之后,报章上充斥诸如“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之类的话题也能窥见一斑。中国科学院一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家几年前曾直言:国人对诺贝尔奖如此挥之不去的持久的寄托和期盼,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希望逃脱现实的幻觉意识。“好像一旦获奖,什么难题都解决了,什么假设都证明了,我们的国力就强大了——这既不合逻辑,更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3.
在日前举行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会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18场主题报告会上,一位研究生提问:在中国大陆,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路甬祥回答说,诺贝尔奖是科学技术积累到一定水平、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一个自然产物。  相似文献   

14.
2002年6月,14位诺贝尔奖得主到清华大学参加了为期2天的“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400多位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央电视台《科学世界》栏目利用这个机会,制作了一期诺贝尔奖得主与清华学子对话的特别节目。节目中的4位嘉宾是与会诺贝尔奖得主中最年轻且是最近几年的获奖者,他们的成就更具时代感,他们的成长故事对青年学子更有亲近性。节目播出后,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本刊摘发那次精彩对话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创新科技》2014,(23):50-51
“搞笑”版诺贝尔奖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创办,此人创办了一份名为《不太可能的研究之实录》的科学幽默杂志,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入选“搞笑”版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兴趣。与其他学术奖不同,另类诺贝尔奖得主不会拿到任何奖金,得不到各方赞誉,更不可能使科学出现革命性进步,但是所有获奖的研究都曾在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每年诺贝尔奖花落他家后,总会有国人怀此长久的疑问和感伤。2010年诺贝尔奖项揭晓后,类似的忧愁开始袭扰俄罗斯社会,因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名俄裔物理学家问鼎了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7.
2009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已经揭晓,为使我校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诺贝尔奖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2009年11月2日至4日,由科技处主办的第三届“诺贝尔奖论坛”在科学会堂二层报告厅举办了5场报告会。  相似文献   

18.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24,(7):78-79
<正>法国数学家塔拉格朗获“数学届诺贝尔奖”3月20日,2024年“阿贝尔奖”公布,法国数学家米歇尔·塔拉格朗因“对概率论和泛函分析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在数学物理和统计学中的杰出应用”获得该奖。阿贝尔奖也被称为“数学届的诺贝尔奖”,被认为是数学界的终身成就奖,由挪威科学和文学学院任命的委员会负责筛选提名和决定获奖者。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世纪初科学在中国建制化(民国初年)至今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0余年以来 ,本土的中国人依然与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令人多少有点难堪的历史事实。尽管有华人在得奖时属中国国籍 ,但他们整个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却是在异国他乡作出的。尽管在中国本土据说也有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 ,但那毕竟是对个人而言的可能性而非现实性 ,对科学共同体而言则仅有偶然性而无必然性。探讨这种尴尬状况的缘由 ,不用说是一个耐人寻味、富有魅力的问题。有人说 ,该问题是“李约瑟问题”的现代版。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7月的互联网发生了一件闹剧。广东巨搜网有限公司因被百度取消其竞价排名业务的代理资格,将自有的巨网(www.jw88.com)变为声讨百度的阵地,其创始人戴森“誓以生命捍卫”,并以百度过河拆桥为南索赔386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