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SL9号慧星撞击木星与恐龙灭绝探讨赵君亮今年7月,一颗名为苏梅克一列维9号(SL9)的慧星将要撞击木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准确预报的太阳系天体重大碰撞事件.鉴于这一事件的罕见性和重要性.已引起国内外天文界的广泛注意。一、发现这过程和基本状况19...  相似文献   

2.
海蒂·哈梅尔(Heidi B.Hammel,下图),现年48岁,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是一位行星天文学家。她有两个职业使命:其一是尽可能了解冰冷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二是向大众普及天文学知识。在1994年,当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之时,哈梅尔博士正是通过“哈勃”空间望远镜分析这一事件的地面工作小组的主任。同时,作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形象代表,哈梅尔通过电视向全世界的观众解释天文学知识。  相似文献   

3.
<正>探测器会跟我们一样过情人节--科学家的安排就是这么浪漫。对"苏梅克"和"星尘号"这两颗探测器而言,同样的情人节却有着不同的归宿……2001年2月12日,当地球上的人们为即将到来的情人节忙碌的时候,在遥远的太空中,"苏梅克"探测器已经提前过起了情人节,这一天它开始缓缓下降,并于13日的早晨在爱神星上着陆。当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航天事件。10年之后的2011年2月14日,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星尘号"探测器不远千里与坦普尔1号彗星汇合,度过了它们的情人节。  相似文献   

4.
1994年7月16—22日,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分裂的20个碎块依次撞击木星,这是人类第一次事先给出预报的重大天文事件,举世瞩目。全世界的地面望远镜、机载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HST)、尤里西斯(Ulysses)飞船作了空前规模的观测。首批发布的信息资料达33亿字节,大量图象显示丰富的撞击现象,木星上留下的疤斑持有一个多月,分析研究工作尚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09,(10):6-6
2009年7月19日,木星再次遭遇小行星或彗星大碰撞。碰撞发生5天后,升起一个和地球的太平洋一般大小的巨型暗色烟柱,跟1994年舒梅克一列维9号彗星的碎片撞击木星后升起的烟柱非常相似。新近升级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下了这次最新碰撞,而且是由为“哈勃”最新安装(安装过程还破费周折)的宽视场照相机3号拍下的,这也是这部照相机首次担负重要的科研任务。  相似文献   

6.
类地天体上的陨击坑及陨击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为  陆玲 《科学》2006,58(6):40-43
1994年休梅克-利维9(Shoemaker-Levy 9)彗星撞击木星事件引起了人们关注地球被陨击的问题。虽然地球上已识别的陨击坑不多,但月球、水星、火星等类地天体上普遍存在的大量陨击坑使我们认识到,陨击作用是类地天体的主要地质过程,陨击事件有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岫岩陨石撞击坑的证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鸣  肖万生  谢先德  谭大勇  曹裕波 《科学通报》2009,54(22):3507-3511
保存完好1.8 km直径的岫岩陨石坑位于我国辽东半岛北部低山丘陵地区. 最近, 在该坑中心位置实施了科学钻探, 钻孔深度为307 m. 钻孔揭露了坑内上部107 m厚的湖泊相沉积物, 以及下部厚度为188 m的角砾岩堆积透镜体. 坑内填充的角砾岩是不同程度冲击变质岩石的混合堆积物. 所揭示的坑内地质和地层结构、坑唇基岩和坑内填充角砾岩中石英击变面状页理、以及冲击熔融岩石等特征, 证实了该坑的陨石撞击起源.  相似文献   

8.
彗星之谜     
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太阳系,从地球上发射了6个空间探测器进行考察;1994年7月17日到7月22日,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分裂成的22块碎片相继和木星相撞,全世界的天文台都把望远镜对准了木星,正在天空中的"伽利略"号探测器和"哈勃"太空望远镜也忙于收集彗木相撞的照片和磁场变化、射电流量变化等信息;1994年8月13日又发现一颗彗星"麦克豪尔2号",发现时  相似文献   

9.
太湖地区石英晶粒的冲击变形特征——太湖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何永年 《科学通报》1990,35(15):1163-1163
太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湖,又是举世闻名的风景湖(图1)。对于它的成因,人们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曾提出过泻湖说、河成说、构造沉降说等成因假说。近年来还有人提出了太湖的陨石冲击坑成因说。太湖浑圆的形状,西岸呈平滑圆弧形以及东岸发育了一系列逆掩推覆构造(通常是泥盆系逆掩到二迭系之上)等,都被看成是陨石冲击坑说的依据。为了探讨陨石冲击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11,(6):5-5
一项新研究显示,刚果(金)境内的—个圆形大深坑是中部非洲迄今已知的第一个陨击坑,地球上的已知陨击坑总数由此增加至182个。一名德国地质学家早在1919年就描述了这个被称作“累兹”的结构,但当时不可能确定这个17千米宽的地貌是由陨星撞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林文祝 《科学通报》1988,33(2):130-130
里斯(Ries)、拉普佩贾维(Lappajrvi)等地球上的冲击坑,在其周围广布着玻璃状的熔体。这些熔体有着共同特点:1.化学成份分布均匀;2.化学组成反映出靶岩性质;3.有些亲铁元素如Ir,Os和Re相对富集。核爆炸坑与冲击坑的成坑过程十分类似。因此,研究核爆炸熔体,玻璃体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建立熔体母岩模式,对月球高地,月海熔岩进行分类来研究月壳演化过程,以及研究玻璃陨石母岩模型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岫岩陨石坑: 撞击起源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鸣 《科学通报》2007,52(23):2777-2780
迄今为止, 世界上已发现176个陨石撞击坑. 对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一个环形构造的岩石冲击效应、矿物变形微结构特征以及地貌特征等进行了研究. 该环形构造是一个直径1.8 km、深150 m的碗状坑. 在坑内变形基岩石英颗粒中发现了击变面状页理(PDFs), 这是判断该坑陨石撞击起源的诊断性标志. 坑区内冲击角砾岩和岩石震裂锥的产状, 以及撞击形成的地貌特征等均与陨石撞击作用结果相符合. 这是中国第一个被证实的陨石撞击坑.  相似文献   

13.
用模糊聚类分析研究秦陵1和2号坑兵马俑的原料产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维娟 《科学通报》2002,47(11):878-880
为了寻找秦兵马俑原料来源,我们选取秦陵1号坑的陶俑和陶马样品20个,2号坑的陶俑和砖头样品19个,秦陵附近黏土样品20个,耀州瓷胎样品2个。将这些样品进行中子活分分析(NAA),测量每个样品中32种元素的含量,将这些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得到动态聚类分析图。结果表明1,2号坑兵马俑样品与秦陵附近的垆土关系极为密切,与秦陵附近的黄土关系不太密切,与耀州瓷胎关系甚远。由此推断兵马俑的原料可能取自骊山地区的某些垆土县,烧制兵马俑的窑址可能也在秦陵附近。  相似文献   

14.
陈鸣  谢先德  肖万生  谭大勇 《科学通报》2020,65(10):948-954
依兰陨石坑,一个直径1.85 km的碗形撞击构造,发现于我国黑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区.该陨石坑坐落在白垩纪花岗岩基岩上,大部分坑缘保存状态良好,坑体南部占总长度约三分之一的坑缘缺失.坑底堆积的花岗岩质撞击角砾岩中石英多组面状变形页理(PDFs)的发现,提供了确凿的冲击变质证据,证实了该坑的星球撞击起源.坑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撞击角砾岩和坑底湖相沉积物产状等均与一个星球撞击场所的特征相吻合.距今大约1万年前,南部坑缘在特定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方向性的侵蚀和搬运,造成坑缘大规模缺失.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青藏铁路格拉段8标段鸟丽立交3#大桥11#、12#墩承台基坑的开挖防护施工情况,采取了砼插入桩支撑坑壁(类似于锚桩)的施工防护方法,不仅确保了公路的正常运营,而且顺利完成了11#、12#墩的施工。  相似文献   

16.
地下暗河     
《大自然探索》2005,(5):29-29
暗河或地下河在中国西南诸省(主要是石灰岩)地区多处可见,且规模巨大,如广西都安县地苏地下水系,四川筠连县小鱼洞暗河等等,在有石灰岩出露的地方几乎都是暗河,可以说,石灰岩是暗河诞生的摇篮。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平原上的泄气坑的发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钟建华  周瑶琪 《科学通报》1999,44(11):1206-1208
黄河三角洲平原发育了一种奇特的沉积构造,其形态类似漏斗:平面上极圆形,圆形或近圆形,直径数厘米到20~30cm;下凹成坑状,深数毫米到20余厘米,中心有一直立细圆管(称为气道)直径数毫米到2cm深数厘米到10余厘米,坑的周缘或周缘某部分有时有一唇状突起(称为“唇突”);坑内缘常有由水平层理显示的圈环构造,坑中心有时有碳屑,植屑或暗色矿物,这种构造发育在粉砂(夹少量粘土纹层)中,其下往往有一层或多层  相似文献   

18.
石英砂岩冲击变质与裂隙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大红 《科学通报》1995,40(17):1548-1548
地球上陨击成坑的研究自50年代开始已有40余年的历史,人们对陨击坑的岩石、矿物、地质化学、冲击变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977年Griev等曾把陨击坑的证据归结为:可找到陨击体残存物、发现有冲击变质、具有类似陨击成因的物理特征等.但是,由于时代的久远,要找到陨石残存物是困难的,因此人们转而对陨击坑底部及周围的岩石、构造地形、矿物等进行研究,以了解地表岩土对陨击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9.
曾香发 《科学之友》2008,(11):44-45
文章对于路面上出现的坑槽,根据坑槽的形成原因及特点,提出了合理有效的修补方法、修补材料及修补机械设备。  相似文献   

20.
美国宇航局最近决定,他们将在2008年10月用一艘飞船撞击月球的一个可能充满水冰(由水结成的冰)的陨击坑,以此查明月球上是否存在能够被未来的宇航员利用的水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