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尘暴之忧 2007年6月,地面上的天文学家们观测到一场正在发展中的火星尘暴,而此时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已经在火星上工作近三年半了.科学家担心这次尘暴会影响这两个探测器在火星上的正常工作,他们甚至担心强大的风力会把探测器吹跑.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现在我们知道,至少"机遇号"遇到了麻烦,它的太阳能电池板积了厚厚的火星灰,这些灰尘挡住了2/3的入射阳光,使部分阳光无法转化成电能,机遇号因此变得有些步履蹒跚了.  相似文献   

2.
<正>1沙尘暴并不是地球的“专利”如果你看过科幻影片《火星救援》,那么一定忘不了影片开头那惊心动魄的场景:登陆火星的宇航员因遭遇强烈的沙尘暴不得不提前结束旅程,结果导致一名宇航员滞留在火星上。尽管有人认为科幻影片明显存在夸张的成分,但事实证明,沙尘暴在火星很常见,特别是在火星南半球的春季和夏季。  相似文献   

3.
《科学之友》2008,(3):12
众所周知,尘暴覆盖了火星表面,然而最新的观测发现,火星上空由干冰形成的云雾非常浓厚,甚至在这颗红色行星表面投下明显的阴影。  相似文献   

4.
张小曳 《科学通报》1991,36(19):1487-1487
一、采样及实验 利用单孔巴托耳型分级撞击式采样器(美国国际质子激发X荧光(PIXE)公司)采集了1990年4月三次尘暴期间及尘暴后气溶胶样品。第一次是4月6日在西安(34.3°N 108.9°E)(尘暴Ⅰ);第二次是4月10日在宁夏沙坡头(37.5°N 104.9°E),北京(39.9°N 116.4°E)和11日在西安(尘暴Ⅱ);第三次是4月25日在北京(尘暴Ⅲ)。据陕西省气象局提供的极轨  相似文献   

5.
凶猛尘暴肆虐火星 灰尘越来越密,小块的灰团像野火中的烟雾一样在大气中旋转,本应充满阳光的正午变得像黄昏,接着又成了黑夜.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沙尘暴的范围超过了美国本土面积的2倍,并最终覆盖了整个星球.这里不是地球,一场沙尘暴正在肆虐火星.  相似文献   

6.
叶秀明 《科学通报》1984,29(23):1468-1468
在图G的一个顶点v上加一条端线e=vw,w(?)V(G),称为G的一次发芽。由图G分别在它的每个顶点处一次发芽而得到的图集,称为G的一次发芽集,记为(G)_1。图集(?)中所有图的一次发芽集的并集,称为(?)的一次发芽集,记为(?)_1。图G的2次发芽集(G)_2可由(G)_2=((C)_1)_1定义。一般,C的n次发芽集(G)_n可递归地定义为  相似文献   

7.
陈建生 《科学通报》1982,27(17):1057-1057
一、引言 在系统地进行南天射电源的光学证认工作中,Savage,Bolton和Wright于1977年发现了射电源PKS1448—232和—个具有紫外色超的16(?)4恒星状的天体的位置相符合,并给出它的光学证认图。他们利用英-澳3(?)9反光望远镜对这个天体进行了低色散光谱的观测,证实了它是一个发射线红移为Z_(cm)=2.22的类星体,并发现这个类星体的光谱存在有丰富的吸收线,其中大部分的吸收线分布在波长小于L_α的区域。因此,PKS1448-232被列入英-澳望远镜的《类星体吸收线光谱研究》的观测对象之一。该类星体的精确坐标是:  相似文献   

8.
黄熙怀 《科学通报》1964,9(2):178-178
铈在玻璃中可以以三价或四价状态存在。铈玻璃在紫外部分的吸收光谱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该项吸收与Ce~(3+)的f电子在4f-5d间的跃迁有关。此项跃迁几率甚大、吸收甚强,因此铈含量高的玻璃,厚度达到1-2mm时,即因强烈地吸收紫外线,而不再显现出特征吸收峯。同时,由于吸收是在光谱的中紫外部分,常易为玻璃中的杂质所干扰,因此在一般条件下熔制得的玻璃,Ce~(3+)的4f-5d吸收常被掩盖。由于这些原因,利用Ce~(3+)在紫外部分的吸收峯鉴定Ce~(3+)的存在有相当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1976年美国海盗号飞船到达火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测,但对一些主要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如对火星的表层结构(除飞船所到的两处外)未能得到分析,火星表面的高度如何,上面沟渠的流动走向怎样,火星本身是否有磁场等许多问题均悬而未决。海盗号飞船还发现:火星的北极顶部有一层五光十色,冰夹尘埃的混合物,和云层与风砂结合的复杂形态,更需探明其究竟。1984年制定了一项名叫“火星观察者”的计划?这是美国宇航局主持的太阳系探测委员会(SS-  相似文献   

10.
杨兰田 《科学通报》1986,31(4):254-254
大量观测资料表明,类星体和Seyfert 1星系从红外到可见光波段表现为典型的幂谱分布,F∝v~α,α大约为—1,而且这种幂谱分布可以外推到x射线波段,但是,在蓝和紫外波段的分布却偏离了幂谱,表现为一种平滑的谱分布,即“紫外超”。Malkan和Sargent认为这种“紫外超”现象是由幂谱,混合的Balmer连续谱和黑体谱联合产生的。在附加一个黑体谱成分(T=20,000~30,000K)的情况下,他们成功地拟合了3C273等五个样品从5000(?)到远紫外的观测谱。  相似文献   

11.
用定域分子轨道理论研究高分子的能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以定域轨道Fock矩阵的可迁性和高分子的平移对称性,由模型分子从头计算再定域化后得到Fock矩阵构造高分子的Fock矩阵(占据和未占据空间),由求解复矩阵本征值方程,可得到高分子的能带(价带和导带)结构,计算过程避免了双电子积分和自洽迭代,计算方法简便。以C_6H_8、C_4H_(10)和C_9H_(12)以及C_6H_2等到模型分子,分别计算了(?)CH=CH(?)_n、(?)CH_2—CH_2(?)_n和(?)CH(?)C(?)_n等线型高分子的能带结构,所得结果与从头算法符合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12.
宋黎明 《科学通报》1994,39(7):672-672
美国CGRO卫星(Compton Gamma RayObservatory)最近又发现了一颗γ射线脉冲星PSR1055-52.我们利用文献[1]的方法对包含PSR1055-52方向的COS-B卫星观测数据Obs.5进行了分析.据射电观测值外推到COS-B观测时刻,得到该时刻频率f和频率变率(?)的预测值f_0和(?)_0,在此预测值(f_0,(?)_0)附近(±(?)_0△T,  相似文献   

13.
火星磁层中内禀磁场对O+离子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建魁 《科学通报》1997,42(17):1850-1853
目前对火星磁层的观测仅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和特殊位置的观测,并无系统的数据;在理论研究方面,仅对火星磁层顶位形进行过一些探讨.火星磁层的结构、磁矩的大小(即内禀磁场)及其在火星磁层中的动力学作用问题,仍然是有争论的,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地观测分析和理论研究来确定.观测结果还表明,氧离子是火星磁尾重要的离子成分,其通量密度典型值为 2.5 ×10~7cm~(-2)·s~(-1).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空间探索器——维京在30年前登陆火星时没有发现生命,不过据英国《BBC新闻》2007年1月10报道,一位科学家在1月8日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报告说,当时在火星上未发现任何生命是因为科学家没有正确寻找生命,也就是说,科学家可能杀死了在火星上收集到的样品中的微生物。这个结论来自最近一项对极端环境下地球生命的研究,这项研究改进了人们对火星生存条件的理解,并使科学家重新考虑30年前从火星得到的数据。  相似文献   

15.
朱赋鎏 《科学通报》1997,42(12):1260-1262
Terras,于1984年得到了Poincar(?)上半平面M=SL(2,R)/SO(2)的中心极限定理.这是在非紧致Riemann对称空间上得到的第一个非Euclid中心极限定理.以球Fourier变换作基础,利用Lohoue和Rychner得到的热核表达式,我们在本文中建立起非紧致一秩Rie-mann对称空间上的非Euclid中心极限定理.设M=G/K为非紧致Riemann对称空间,9和(?)分别是G和K的Lie代数,(?)=(?) (?)为Cartan分解,a是(?)中的极大Abel子空间,a是a的对偶空间,a~ 是a中的正Weyl室,Ω~ 是Lie代数 (?)相对于a~ 的全体正根之集,ρ=1/2∑_(λ∈Ω)~ mλ·λ是(?)的半正根和,其中m_λ为根λ的重数,(?)=(?) a n为相应的Iwasawa分解,x∈G,H(x)∈a是x在a中的投影.G上的初等球函数定义成  相似文献   

16.
正5枚探测器将在2016年飞向火星这颗红色星球。然而,美国宇航局(NASA)在确定没有足够时间修复和全面测试探测器上的地震仪的真空密封后,宣布取消原定于2016年3月的"洞察"号(In Sight)发射。火星探测任务的下一个有利的发射窗口期将在2018年。当"海盗1号"和"海盗2号"登陆器(twin Viking landers)于1976年登陆火星时,每个登陆器  相似文献   

17.
正7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朱诺"号探测器到达其五年旅途的终点,开始环绕木星飞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有一个惯例——将高风险控制操作安排在美国独立日。1997年7月4日中午时分,火星探路者计划将第一部火星探测车"索杰纳"号(Sojourner)成功降落在火星上。11年前的同一天,"深度撞击"号(Deep Impact)探测器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该成就被天文学家伊  相似文献   

18.
陈怀鹏 《科学通报》1986,31(1):79-79
本文肯定地回答了Yoshio Tanaka(Pacific Jour of Math.,101(1982),1:199—206)提出的问题12,得到以下结果 定理 Hausdorff空间X如果是具有点可数k系统的k'空间,则X~2是k空间。 证 设(?)为X的点可数k系统。取A(?)X~2且  相似文献   

19.
对C~n中域Ω的Bergman核函数K(z,(?))的边界性状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它一直可追溯到Bergman的原始的研究工作.后来,Fefferman及稍后的Boutet de Monvel和Sj(?)strand得到了当Ω(?)C~n是强拟凸域时K_Ω(z,(?)的渐近展开.对C~2中的区域,Catlin给出了在边界(?)Ω的有限型点附近K_Ω(z,(?))性状的明确的描述,McNeal和Negal等人则得到了该类域的K_Ω(z,(?))的精确估计.对C~n中的耦合类(decoupled class Ω(?)C~n,McNeal对边界(?)Ω上的有限型点z给出了K_Ω(z,(?))的精确估计,而对Reinhardl域(1)式,D'Angelo给出了Bergman核函数K(z,(?))的级数形式为  相似文献   

20.
赵尚勃 《科学通报》1985,30(9):662-662
引言 关于斜方辉石Fe~(2 )电子光谱的实验测定和晶场分析,已有过许多工作。在2200~27000 cm~(-1)范围内已观测到20多条吸收带。但对光谱的理论分析还只限于较强的三条红外吸收带;对可见区和紫外区的大量吸收肩、峰,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至今尚无人作出完整的理论解释。文献[4,5,9]通过对三条红外吸收带的理论分析所作的关于Fe~(2 )晶位对称性的论断,由于参数多、谱带少,似嫌根据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