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读了编辑部转来的林元章先生《对“等离子体”名称的质疑》一文 ,我们早有同感。此名词英文是 plasma ,其他拼音文字都采用类似的拼法或音译。中文是方块字 ,科学名词尽量采用意译是我们的传统。意译有“望文生义”的好处 ,但要有分寸 ,过之则将留下后患。近年来我们的新实践经验表明 ,意译要掌握几条原则。1 新名词应该尽量照字面直译 ,企图在译名中包含概念解说的作法不一定可取“等离子体”译名的缺点有二 ,一是太长(一般以二三字为宜 ) ,二是随着科学的发展 ,它已不能概括此词现代的含义。这些缺点都源于当初订名时企图把概念的…  相似文献   

2.
把virtual reality译为“灵境”似有不妥。第一个明显的缺点是与英文原意相距太远;第二不妥是有可能引起误解,以为现代科学技术里头已经产生了玄妙而神异的境界;第三不妥是无法应付大量“同族”的名词,例如virtual library,virtual manufacturing,virtual space,等等,总不好将它们中包含的virtual统统译作“灵”吧。然而我认为好的中译名应是规范的,同一字,在相同的科技领域中,应有确定的译法,使人在看到中译名时,容易理解其原文应是什么。我认为,本着翻译工作“信、达、美”的原则,最主要应考虑的还是尽可能忠实反映原文的意思。所以,我同意将“virtual”老老实实地译为“虚拟”。至于reality,译为“现实”,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实”作为一个名词似乎比“实在”用作名词更普遍一些。当然,如果因为在其他已经被普遍承认的科技汉语译名中已经正式采用了“实在”(如何祚庥先生举出的“物理实在”),那么把virtual reality译作“虚拟实在”,以便规范“reality”的中译名,我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现在还有另一种建议是把reality译为“实境”,我觉得这也是很接近英文原意的,可能比“实在”更容易被接受。总之,我赞成“虚拟现实”或“虚拟实境”,我可以接受“虚拟实在”。这样,对于已有的和还将继续出现的大量“virtual XYZ”,也就都有了规范化的译名。至于cyberspace,我认为“电子空间”也不错,只是稍稍太“实”了一点,因为cyber究竟不同于“电子”。所以我赞成王可同志建议的“电象”,似乎同概括性较强的cyberspace这个词更为匹配。  相似文献   

3.
对外来术语引进的方式大多数人主张应以“意译”为主 ,即应按科学概念的内涵定出“名符其义”的译名 ,以反映所指事物的本质属性。但是 ,事物的属性往往包含不止一个方面。试以英语中spitz (dog)这个术语为例 ,它曾被译作“尖嘴狗”、“丝毛狗”、“尖嘴丝毛狗”、“狐狸狗”、“花嘴狗”和“波美拉尼亚狗”……。这些不同的译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spitz(dog)的多种特性。例如 :有的译名突出了该种动物嘴脸的形状 ;有的译名侧重于该种动物皮毛的质地 ;有的译名抓住了该种动物的类属或产地 ;有的译名则通过类比的方法说明该…  相似文献   

4.
近来临床医学界对sepsis一词的中文译名颇有争议。sepsis来自古希腊文,意即腐败。著名的Dorland医学字典1936年第17版对sepsis的解释是“腐败过程(putrefactive process)产物所造成的中毒(poisoning)”。这里所说的中毒是指一般毒物(poison)所致的损害,严格说来和现今的毒素(toxin)和中毒(intoxication)是有所不同的。随着医学的发展,认识不断加深,对sepsis一词的理解也有了变化。该字典1994年第28版的解释改为“血液或其他组织中有致病性微生物或其毒素(toxin)存在”,不再提及一般用词的“腐败”。sepsis一词在国内各种医学辞汇中一直沿用脓毒症的译名,目前看来不十分贴切,因为sepsis并非在血液或组织中一定要有脓(脓性栓子)存在,另一名词pyemia译作脓毒症或脓血症则较为准确,和sepsis显然不完全相同。当然致病性微生物也包括化脓性细菌,但不一定化脓。另外一本Stedman医学字典1990年第25版把sepsis定义为“血液或组织中有各种化脓性(pus-forming)和其他致病性微生物,或他们的毒素存在”,解释中提到化脓性微生物,但未指明是脓本身。一般对sepsis的理解是严重感染,sepsis的形容词,如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感染性发热(septic fever)等均已明确译为感染。需要提出的是Infection也译作感染,但一般是指病灶、病变性质、以及微生物侵入而言,sepsis则有全身性疾病状态的含义,多伴有高烧、寒颤、消耗、神志障碍,甚至休克等临床表现。自90年代初提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名称和概念后,对sepsis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SIRS作为综合征是指临床表现,sepsis是SIRS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另外,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进而认识到造成SIRS的机制不仅仅是各种微生物(包括病毒)及其毒素(也包括组织坏死产物)的存在,同时机体还反应性地产生和释放大量的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才导致不同程度的全身性炎性反应,这就赋予sepsis更为丰富的内涵。作为一个临床术语,sepsis应被视为严重感染所造成的SIRS。还需要提到的一词是septicemia,一直译作败血症,其意更不明确,“败”可能是“腐败”之简称,目前已难以理解腐败或腐败产物和血液的关系。Stedman医学字典对这一名词的解释和sepsis相同,并明确指出septicemia是sepsis的一种常见类型。现今国外已倾向于废弃septicemia一词,而用sepsis取代,以免同一概念的名词一并使用,其中一个的概念又不十分准确,易造成混乱,这是有道理的。
综上所述,我的看法是sepsis可译作全身性感染,如果认为这种译法不像是病态名词而像是概念的说明,为了更准确表达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状态或临床现象,译为全身性感染症也无不可,但不宜译为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因后者的原文为sepsis syndrome,实际上是同一含义,为了简明划一起见,sepsis syndrome也不宜再用,称之为sepsis即可。
烧伤创面脓毒症(burn wound sepsis)一词的含义很明确,因烧伤创面发展到此阶段,显然已有化脓菌感染,并波及全身,作为特定名词完全可保留原译名,继续使用。所以sepsis可译作“全身性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症”,另一词条burn wound sepsis仍可译作“烧伤创面脓毒症”。 * 黄莚庭教授是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普通外科学名词审定组副组长。  相似文献   

5.
过去我们在确定科技外文的译名时有一条经验,即不要过分意译,最好尽量直译。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一词的含义往往会扩展或转意,如果中文把意思翻译得太具体,将不得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译,以致一外文词对应多种译名。基于以上想法,我认为virtual reality应直译为“虚拟真实”,简称“拟真”,不赞成“灵境”等译法。  相似文献   

6.
为统一我国科学技术名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组织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审订各学科基本名词。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于在我国普及近代科学知识,开展学术交流以至建立科学名词的术语库,都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现代科学知识多从国外引入,因而我国的科学技术名词多数是翻译的。这些翻译的名词绝大多数在科学含义上准确,又符合汉语的构词习惯,已经成为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汉语词汇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些翻译而来的名词中,也确有少数不准确,甚至引起歧义的,近年来学术界正在陆续予以订正。比如社会科学领域中“资产阶级法权”一词已订正为“资产阶级权利”。象这样一个沿用多年,甚至不少经典著作也都使用的译名都得以订正,这启示我们,可以趁这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全面审定各学科基本名词之机,把一些订名不准、影响面又广的名词提出来,经过讨论,予以订正。本文要谈的是由英文mechanical一词组成的一组名词的译名问题。mechanical一词在英语中是多义词,有“力学的”、“机械的”等义。它的名词是mechanics(源于希腊语μηχανη——机械),在英语中也是多义词,既可译作“力学”也可译作“机械学”、结构”、“技巧”等,在欧洲其他语种中也大体相同,但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多义词。mechanics一词在19世纪50年代作为研究力的作用的学科名词传入中国时,曾由李善兰译为“重学”,1883年美国人丁韪良(William P.T.Martin)将重学改为“力学”沿用至今。“力”这一概念在现代科学中指相互作用。自然界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定名为引力、弱力、电磁力和强力。不少物理学家正努力探寻使四种力统一起来的途径。“力”字在汉语中最初的含义是力气。诗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所以力学一词在汉语中意思是力的科学,它与机械和运动都没有字义上的联系。在早先将mechanical motion,mechanical work,mechanical energy等分别译名为机械运动、机械功、机械能时,固然有研究简单机械的运动这样一种来源,但这些译名显然是不确切的。比如,地球、月球等天体所作的轨道运动、自转等运动以及陀螺的旋进、人在水中的运动等,我们可以称之为力学运动(因为它们都遵循相同的力学规律),但称它们为机械运动则显然不合适,它们都与机械不沾边。又如,力学中有一条机械能守恒的规律。这里的机械能也是不确切的,因为所谓机械能指的是一个体系的动能十势能。如果对其中的动能可以说在某种情况下与机械的运动有些联系(即确由机械的运动所引起的那一类),那么势能中的引力势和电磁势等则与机械毫不相关。机械功的问题也一样,一匹马拉着重物前进,克服摩擦力作功,可以称为力学功,但称为机械功则不妥。mechanical twin一词也如此,它指的是由于晶体点阵的塑性形变而产生的孪晶,译成力致孪晶当然要比机械孪晶确切些。此外,还有一些以mechano-这一词头所构成的复合词。如mechanocaloric effect,指的是由于温度梯度总是伴随有压力梯度所引起的效应(或逆效应)。这种效应也与机械毫无关系,只是一种与力的影响有关的现象。如果把它译成机械致热效应,会使人望文生歧义,误以为是机械的运动而生热。所以,也是译为力致热效应为宜。类似地,还有应把“机电类比”改成“力电类比”(因为是指力学量与电学量之间的一种类比,不是机械与电的类比)。其他例子不再一一列举。据此,中国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经与中国力学学会名词委员会交换意见后,拟将原物理名词中的机械运动、机械功、机械能等分别改为力学运动、力学功、力学能。类似地,机电类比、机械致热效应、机械孪晶等也分别改为力电类比、力致热效应、力致孪晶等。在与机械的还是力学的有关的名词中,还有一个影响面更广的词,机械唯物主义。这个名词虽是个哲学名词,但它与物理学和力学的关系密切,其来源直接与牛顿力学有关。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经讨论,认为这个词也不准确,建议哲学界的同志们考虑,可否改为力学唯物主义或唯力学主义。因为一则机械运动应改力学运动,则机械唯物主义一词的源已去;二则牛顿力学长期被人们当作决定论的同义语看待。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牛顿力学本身的决定论(以拉普拉斯为顶峰)被卡姆定理(KAM定理)及混沌理论所否定。1987年是牛顿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300周年。郝柏林同志将撰文纪念。郝文将说明牛顿力学的前280年与后20年大不一样,牛顿力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是带随机性的,决定论只是其另一方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郝文一读——《科学杂志》87.3),因而把机械和牛顿力学拉在一起也是不妥的。至于机械唯物主义一词中把“机械”作“呆板”解,而对力学唯物主义(或唯力学主义)加以贬斥,也是不合适的(对比朴素唯物主义的褒义)。详细讨论这个名词的问题已超出自然科学名词研究的范围,本文不作展开,只是提出这一问题,希望引起哲学界同行们的注意。对此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 sepsis是医学上一种常见临床征象的英文名,该词的中文名意见比较分歧。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时暂未能确定较科学统一的规范名。目前已使用的和已提出命名意见的主要有:脓毒症、脓毒病、全身性感染、全身性感染症、炎症毒性感染症、炎毒症、感染中毒症、败血病、创面脓毒症、严重感染症、中度感染症、全身炎性反应综合证等。为此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及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通过本刊组织书面专题研讨。许多知名专家都十分热情地参与讨论,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现选摘一部分刊登如下,欢迎更多的医学工作者来稿参加讨论,以便尽早能确定一个更好的,为大家认可的科学名词。在此谨向参加研讨的各位专家表示谢意!现时sepsis译名为“脓毒症”,pyemia译名为“脓血症”或“脓毒血症”。“pyemia”一词除在有迁徙性脓肿时,很少应用。从目前对sepsis病理生理的认识,它并不一定与“脓”有联系,我个人认为将其译名改为“全身性感染”要比“脓毒症”确切。全身性感染(sepsis)的主要依据是:①体温升高或异常低;②血白细胞增高或异常低(体温、血白细胞异常低表明反应能力显著衰弱);③有肯定的感染病灶或血培养阳性。据此做出“全身性感染(sepsis)”诊断,并不表示它一定是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如果在全身性感染的同时,又出现组织灌注不良,或呼吸功能变化,或肾功能变化等,则称之为严重或重度全身性感染(severe sepsis)。以往我们在概念上习惯于将重或较重的全身性感染才称之为sepsis,对轻的全身性感染多不用sepsis一词。将“sepsis”译名为“全身性感染”后,抛弃了以往习惯于认为sepsis是(或必然是)较重或重度的全身性感染这一概念,以往的概念可用“重度全身性感染”(severe sepsis)一词来表达。以感染为基础,按现时对“全身性感染”(sepsis)的认识,可分为以下层次:对sepsis一词重新译名目前意见有分歧,还需要通过讨论逐步统一认识。也可以考虑在现阶段“全身性感染”及“脓毒症”两个译名都可以用,经过一个时期实践后再定取舍。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技术术语中,有一类是以科学家姓氏命名的定律、效应、方程,系数等构成的。要统一这一类术语,就要作好外国科学家姓氏的译名统一工作。我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组织编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时,遇到大量外国人名的译名,作好这些译名的统一就是我们编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几年的摸索中,我们感到译名统一的过程就是如何处理名从主人与约定俗成这样两条译名原则的关系过程。根据我们的体会,这两条原则在运用中都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约定俗成的掌握要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一点大家比较清楚。因为“约定”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约定,有大范围的约定,如牛顿、爱因斯坦、哥白尼、达尔文这些得到各界承认的约定俗成;也有某一学科范围内的约定(即所谓“小约”);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约定”也并不鲜见。同样,名从主人也不能绝对化,因为西方人流动性较大,且历史上经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所以要认真追溯某个人物的姓氏究竟属于哪个语种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有一些甚至会成为科学史上的一种专题考证,这当然不是大多数从事译名工作的人所能承担的。况且,在西方人名中,不少语种的姓或名(西方人在早期是没有姓的)若认真追溯上去,他们往往来自同源,所以把名从主人绝对化加以追寻,实际上又将导致取消这一原则本身。我们在贯彻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原则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1.贯彻名从主人的原则时,切不可硬性地“正名”。有些同志对名从主人这一原则也不能绝对化不很理解,因而在译名工作中提出过要“正名”,即不承认任何约定俗成的译名,要以名从主人的原则统一所有外国人名的译名。例如,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人物“达芬奇”这个在学术界、艺术界广泛采用的译名就进行过“正名”,按该人的外文名Leonardo da Vinci改译成“利奥纳多·达芬奇”。这种改法单从翻译的角度看当然没有错,因为达芬奇所处时代欧洲人的家姓还正在形成的过程中(欧洲人的家姓形成经历了从9世纪到16世纪这样漫长的过程,个别地方甚至到19世纪才完成),而他在当时是属于没有姓的,Leonardo只是他的名,而Vinci则是地名,da是介词。所以他的名的准确译法应是“芬奇地方的莱奥纳尔多”。这样正名虽没有错,但广大读者却不知道他是谁了,更重要的是相当多的读者不可能想到查“达芬奇”这个人物条目要到“利”字头里去找,这样就给读者带来了不便。另一方面,这样人为地正名,不可能改变广大学术界人士的习惯,因此,只能是给这个本已统一的译名增加一个新的译名,造成了新的混乱,违背了正名者的初衷。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对于人名译名这种没有学术内容只是一种符号的东西,统一远比准确重要,况且,不同语种之间的译音准确与否只是相对的,而对于汉语这种具有四声特点的语言来说,要追求译音绝对准确只能是一种蜃景。2.贯彻约定俗成译名时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因为科学家在全社会中的知名度往往不及作家、演员等(例如: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一些人类历史上划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在我国社会上的知名度就远不及某位相声演员),所以要这些学者姓氏的译名都必须具有“大约”的特点才承认是不现实的。许多以科学家姓氏命名的术语,如“玻尔对应原理”、“厄缶实验”、“蒲福风级”、“门捷列夫周期表”等,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对这种较小范围内的约定俗成译名也必须尊重,以避免为求准确而硬改所造成的混乱。例如,“蒲福风级”是以英国海军将领、水文地理学家Sir Francis Beaufort的姓氏命名的,若按标准译法应译作博福特,但若把蒲福风级改译成博福特风级,就会使人误以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风力分级标准了。同时,在科学界也有一些学者,他们的活动范围涉及若干学科领域并且都有建树,而不同学科对这同一个人物有不同的译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尽量在几种译名中选择一个与其原语种发音更接近的来统一,决不另起炉灶,重新译名。例如化学家、物理学家L.C.Pauling,在化学界有译作鲍林的,也有译作泡令的,物理学界则译为泡令,并有“泡令定则”等术语。对这几种译名,我们考虑“泡”的发音与Pauling中的Pau相近,而“鲍”字在汉语拼音中属“B”字头,与原文相去甚运,于是我们就统一用“泡令”,而不是照译名手册另译一个“波林”来代替。这里指的协调统一也不能绝对化,而是能协调统一的尽量统一,但也有少量译名,不同学科间的不同译名沿用时间很长,一时难以统一,我们就选定其中一个作主要译名,但同时注明又译“××××”,便于读者了解这个人物的另一较通用的译名。除了要防止把同一人物译成多个名之外,还要防止把同一家族的人译成不同的姓氏。例如,英国一个造船师Sir Samuel Bentham,他的儿子是植物学家G.Bentham,他的哥哥是功利主义哲学家Jeremy Bentham。造船师的S.Bentham一般均译为本瑟姆,但哲学家的J.Bentham的译名则是边沁。两个译名中,本瑟姆的译名符合译名手册的用法,但“边沁”这一译名在我国的“名气”远比S.本瑟姆和G.本瑟姆大,所以,我们就用“边沁”这个相对来讲不如“本瑟姆”准的译名统一了这几个人物姓氏的译名。3.采取措施,逐步按统一的译音表来统一各学科人名的译名。我国科技领域的人名译名与社会科学领域有过一些系统性差异,这种差异有其历史原因。解放初期政务院曾设立过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负责统一各学科领域的名词术语。在当时审订名词术语时就遇到了以人名命名的定律、效应、公式等术语的订名问题,也就涉及到人名译名的统一。由于当时新华社人力有限,顾不上译名的统一这类问题,更无暇制订译音表,所以,当时自然科学组内一些对科学和汉语均有研究的学者就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些主要语种的译音表。为区分外语中一些发音相近的音节,他们编制的音表中把t、tt为尾的译作“脱”(如品脱,夸脱等),把te为尾的译作“忒”,把ter为尾的译作“特”,把l与r加以区别(1译作“耳”,r译作“尔”),la与ra也加以区别(la为拉,ra为“喇”),还有把po译作“坡”不作“波”(波字在汉语拼音中是bo,而“坡”则是po)等等。60年代初,新华社编印的各语种译名手册不再作这类区分,把“耳”与“尔”一律作“尔”;“特”、“忒”、“脱”一律作“特”;“拉”与“喇”均作“拉”等,因此,科技界人名的译名用字与新华社的译名用字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差异。当然,现在要讨论哪种方案更好,仍然各有各的道理,问题是要认清统一比准确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在统一译名时,除各学科术语中已有的人名作为约定俗成对待外,其余一律按名从主人的原则,根据新华社编的各语种译名手册译出。为了更好地区分哪些人物应作约定俗成对待,我们从国外若干种百科全书中收集了约1万个科技界名人,编译了一本《外国科技界名人录》。书中人物的译名均参照各学会名词机构所编专业学科词汇中的用法确定。学科词汇中没有的,则一律按译名手册定。这样就把约定俗成的译名数目限制住,不使再增加。为进一步统一作好准备。随着自然科学名词统一工作的开展,科学家人名译名的统一工作也提到了日程,相信在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加以组织、协调,一定能事半功倍地完成这一工作。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大量新概念、新词汇。了解英语创生科技词汇的方式及译名的法则,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和语言字的规范有着重要的意义。英语主要通过合成、缀合、缩略、借用、反成等方式创生新词。译名是一切翻译的基础,本论述了译名的准则。译名有意译、音译、音意混译三种方法。音译词有利于国际交流和字的计算机处理、机器翻译。科技名词应提倡音译,并易与国际惯例接轨。  相似文献   

10.
自然科学名词(或术语)是进行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其统一与否对传播科技知识、传递科技信息等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被迫中断了近20年,造成了当前自然科学术语翻译中的严重混乱局面。试举最近在工作中遇到的la(b)danum一词来说明。根据好几本原文词典的解释,la(b)danum是指“从岩蔷薇属(Cistus)植物(英文名是rockroses)提取的一种可用作香料的含油树脂”,不妨译作“岩蔷薇树脂”。可是,好几本专业词典(如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香料技术词汇》、《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科普出版社出版的《英汉科技词汇大全》)无一例外地把它译作“岩蔷薇”,不知有何根据。la(b)danum还有“赖百当”(《英汉香料技术词汇》、《英汉化学化工词汇》)、“岩茨脂,劳丹脂”(《英汉科技词汇大全》、《英汉医学词汇》)、“劳丹酊;半日花酊”(《英汉科技词汇大全》)、“半日花脂”(《英华大词典》(修订第二版)《德汉词典》)、“岩蔷薇胶,劳丹树脂”(《新西汉词典》)等六七个不同的译名。这里就有两个问题:第一是“脂”,“酊”、“胶”、“树脂”这些词是否表达相同的含义?第二是“岩茨”“岩蔷薇”、“半日花”是否为同一种植物?尤其严重的是在同一本词典中前后都不统一。试看《英汉科技词汇大全》对labdanum一词的处理——labdanum(ladanum)岩茨脂,劳丹脂岩蔷薇/ladanum(laudanum)⑤①劳丹;半日花劳丹酊;半日花酊/laudanum劳丹;半日花劳丹酊;半日花酊;雅片酊。这样一来,按照a=b=c的原理,labdanum是不是也可译作“鸦片酊”呢?另外,如果有人根据《英汉科技词汇大全》把产生这样树脂的植物Cistus译作“岩玫瑰属”而把labdanum译作“岩玫瑰脂”的话,岂不又多了一个译名?译名如此混乱(同一概念有不同的译名,而同一译名又包含不同的概念),已经给科技信息交流、科研、生产、教学工作等带来了有害的影响。因此,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应积极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出版部门有关同志参加各学科名词的审定工作,以便早日实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的统一。注:①几本原文词典对labdanum一词的解释:a) gum resin from plants of genus Cistus,used in perfumery etc。(The Consise Oxford Dictionary,1976)b) a dark resinous juice obtained from various rockroses of the genus Cistus,used in perfumery and in the manufacture of fumigants and medicinal plasters。(Colling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79)c) a soft dark fragrant bitter oleoresin derived from various rockrose (genus cistus) and used in making perfumes(webtert'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1977)d) Gomme-résine de méme origine que celle du ciste ladanifère, utilisée en parfumerie en raison de son parfum ambré, puissant et tenace。(Grand Larousse Encyelopedique,1962)e) づヅフ才亻属Cistusかち采つた树脂液;香料。ヒぷし材料。こラ药なぞしこ用ヒゐ。(shogakukan Randon House English-Japanese Dietionary,1982)② 赖百当可能是拉丁字lapdanum的音译。③ 劳丹脂可能来源于希腊字ladanon,是半音译半意泽。④ 半日花脂这个译名并不确切,因为rockrose虽然也包括半日花属(Helianthemum)植物,但labdanum只来自岩蔷薇属(Cistus)植物(见注①)。⑤ ladanum和laudanum不是一个词,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对该词的语源作如下解释:orim ML var.of ladanum;arbitrarily used by paracelsus to name a remedy based on opium。注:①几本原文词典对labdanum一词的解释:a) gum resin from plants of genus Cistus,used in perfumery etc。(The Consise Oxford Dictionary,1976)b) a dark resinous juice obtained from various rockroses of the genus Cistus,used in perfumery and in the manufacture of fumigants and medicinal plasters。(Colling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79)c) a soft dark fragrant bitter oleoresin derived from various rockrose (genus cistus) and used in making perfumes(webtert'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1977)d) Gomme-résine de méme origine que celle du ciste ladanifère, utilisée en parfumerie en raison de son parfum ambré, puissant et tenace。(Grand Larousse Encyelopedique,1962)e) づヅフ才亻属Cistusかち采つた树脂液;香料。ヒぷし材料。こラ药なぞしこ用ヒゐ。(shogakukan Randon House English-Japanese Dietionary,1982)② 赖百当可能是拉丁字lapdanum的音译。③ 劳丹脂可能来源于希腊字ladanon,是半音译半意泽。④ 半日花脂这个译名并不确切,因为rockrose虽然也包括半日花属(Helianthemum)植物,但labdanum只来自岩蔷薇属(Cistus)植物(见注①)。⑤ ladanum和laudanum不是一个词,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对该词的语源作如下解释:orim ML var.of ladanum;arbitrarily used by paracelsus to name a remedy based on op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