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黔中隆起”的结果形成了“黔中古陆”、“黔北古陆”,也形成“川东南古陆”,这些都是上扬子古陆的组成部份。只不过黔中地区地壳上升的幅度要大些。为什么“黔中古陆”地壳上升的幅度比“黔北古陆”以至“川东南古陆”上升的幅度要大一些呢?这主要是湘黔古断裂的关系(廖士范,1989)。这条古断裂呈南西西——北东东方向分布,西端清远地区是早石炭世的古风化壳铝土矿直接覆盖在中寒武世高台组或中上统娄山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野外地质剖面、关键钻井剖面和区域地质资料,在地层划分对比和构造格局研究基础上,运用沉积相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东北地区早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将早二叠世分为阿瑟尔期-亚丁斯克期、空谷期两个编图单元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恢复了东北地区早二叠世的岩相古地理面貌。研究表明,早二叠世东北地区主要发育半深海沉积体系、浅海陆棚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无障壁海岸沉积体系、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及河流沉积体系;阿瑟尔期-亚丁斯克期存在漠河古陆、松辽古陆、佳木斯古陆及华北北缘高地四个古陆,物源区碎屑物质供应充分,研究区为浅海、海陆交互及河流沉积区,周边古陆的格局;至空谷期,松辽古陆消失,研究区为浅海-半深海沉积,周边古陆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一、原始的鄂尔多斯古陆由地质资料证实,鄂尔多斯曾是地球初期最原始的陆块之一。古地理学家称它为“鄂尔多斯古陆”。长期以来,地质学家经不断地探测、研究认为,在现代鄂尔多斯高原的基底,隐伏着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疆北部奥陶—志留系岩石组合的古构造、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准噶尔盆地周边地区存在着几乎连续分布的早古生代造山带,这个事实有可能改变历来只强调北疆晚古生代造山作用的传统认识。震旦纪是准噶尔及其相邻古陆裂解的开始阶段,经寒武纪至早奥陶世,古洋已发展到最大规模。在区域性古陆裂解和伸展的背景下,推测准噶尔古陆经常位于海平面以下。晚奥陶世北疆的古洋开始收缩,古陆缘区转化成活动陆缘,准噶尔古陆先后与伊犁古陆和西伯利亚古陆汇聚撞造山,在这两条早古生代造山带的近准噶尔古陆一侧,可能发育晚奥陶世至早、中志留世的弧前或弧后盆地和前陆拗陷。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陆源碎屑沉积源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砂岩类型、岩屑类型和重矿物组合类型的分布及其变化研究 ,将整个盆地进行了分区。这些分区之间具有相似性和继承性 ,同时与砂体展布和古流向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整个盆地在中、早二叠世可分为五个沉积体系 : .神木 -绥德三角洲体系 ; .乌审旗 -靖边三角洲沉积体系 ; .乌海 -银川三角洲沉积体系 ; .平凉 -环县三角洲沉积体系 ; .铜川 -韩城三角洲沉积体系 ,它包括 2~ 3个小的湖泊三角洲沉积体。它们的源区分别是北部的阴山古陆、西北缘的阿拉善古陆、南部的祁连 -秦岭古陆及西南部的六盘山古陆。因此 ,陆源碎屑沉积物具有多物源供给是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的一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利用野外地质剖面、关键钻井剖面和区域地质资料,在地层划分对比和构造格局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东北地区中二叠世的构造岩相古地理面貌,将中二叠世作为一个单元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恢复了东北地区中二叠世的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表明,中二叠世东北地区主要发育深海-半深海沉积体系、浅海陆棚沉积体系、台地沉积体系、障壁海岸沉积体系以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早二叠世空谷期漠河古陆、佳木斯古陆和华北北缘高地在中二叠世依旧存在,研究区呈主体浅海-半深海沉积,周边古陆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奥陶纪为我国地史上最大的海侵期,其海陆分布的大致轮廓,特别是在早期基本上和晚寒武世的相似,表现了明显的继承性。较大的变化发生在中、晚奥陶世逐渐形成的大规模海退过程中,以致在北方出现了广阔的华北大陆,在西南有滇黔桂古陆的隆起。在整个奥陶纪作为古地理的正单元而长期高出海面的古陆,在我国北方有内蒙古陆、东北古陆、辽胶古陆、熊耳——伏牛古陆和淮阳古陆。在南方主要有华夏古陆和台湾古陆(它们向南延伸与可能存在于中国南海一带的古陆相接)、康滇古陆、阿坝古陆和江南列岛。接受沉积的古地理负单元包括海盆和海槽,前者主要有华北海、扬子海,喜马拉雅海和塔里木海,可能还有藏北海,后者则有内蒙——兴安海槽、天山海槽、祁连海槽、秦岭海槽、昆仑海槽、藏东——滇西海槽和华南海槽。根据古地理环境和古构造性质的不同,中国奥陶纪沉积可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稳定沉积类型与不稳定沉积类型。前者可据岩相特征分为均一相型(如华北海内呈均一分布的碳酸盐沉积)和由碳酸盐岩、砂岩、页岩交互成层的混合相型沉积(如见于扬子海的沉积)。后者可视岩系中火山岩的发育与否而分为优地槽型与冒地槽型沉积。如祁连山海槽、天山海槽、内蒙——兴安海槽、昆仑海槽和秦岭海槽西段都有广泛发育的火山岩,属于优地槽型。华南海槽、藏东滇西海槽和秦岭海槽东段则不见火山岩产出,属于冒地槽型沉积。有些地区,如鄂尔多斯西缘及江南列岛地区,其沉积特征介于上述两种基本类型之间,可称为过渡型沉积(见图Ⅱ、Ⅲ)。中国奥陶系各种不同沉积型相的分布,概略地表明在图Ⅰ中了。从图中优地槽型沉积的分布看来、中国奥陶纪明显地存在着三个火山活动带,它们分别与天山——内蒙兴安海槽、祁连山海槽和昆仑——西秦岭海槽相吻合。至于如何运用板块构造模式阐明其固有的机理和发展过程,则尚待进一步的工作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再论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8  
在古生代时期,中国古陆上存在着由于海侵所分割的化夏,康滇,扬子,华北,松江,塔里木,唐古拉,广西,北越等陆块,它们的北面有准噶尔大兴安地槽,西部有昌都地槽和藏南地槽,中生代之后,燕山运动和印度支那运动相继出现,海水从华夏等古陆之间退出,形成了联成一体的华夏古陆,自泥盆纪以来,在华夏各古陆出现了11群的种子蕨,组成了古生代的华夏植物区系。自泥盆纪以来,在华夏各古陆出现了11群的种子蕨,组成了古生代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Osq7、Osq8和Osq9层序,以体系域作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实践,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层序岩相古地理的特征及演化。研究表明:下奥陶统地层主要由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组成,可划分为19个三级层序,其中的马家沟组包含了8个三级层序,而且大多数属于Ⅱ型层序,主要由陆架边缘-陆架内低位、海侵、高位体系域构成。陆架边缘-陆架内低位域以中央古隆起出露海面成为规模较大的古陆为特色;海侵域以发育碳酸盐台地相以及出现碳酸盐陆棚、斜坡、海槽相为特征;高位域以云坪扩大、碳酸盐台地增生以及台内浅滩出现为典型特征。在盆地西部中央古隆起、贺兰拗拉槽等组成的古构造格局以及海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下,该区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层序岩相古地理总体上呈现出自西向东依次为海槽、斜坡、陆棚、台地/古陆、陆架内盆地边缘等错落有序的相带展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具有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为确定该区二叠系的物源方向,探索沉积体系和天然气储层的分布规律,从盆地周缘古陆特征、岩石类型、构造属性、石英阴极发光特征、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古流向及地球化学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进行了源区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二叠系物源分别来自北东、北西和南部三个方向,即阴山古陆东部的太仆寺旗-集宁地区、阴山古陆中部的渣尔泰山-乌拉山地区及东秦岭古陆。沉积体系的分布受源区控制,储集砂体主要分布在坪桥-安塞地区、绥德-清涧-子长-延长-延安地区及富县-宜川一带。  相似文献   

11.
古地磁与西藏板块及特提斯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新的古地磁资料,研究了西藏三个地块的漂移和特提斯的演化、三个地块在晚古生代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其北侧存在着古特提斯大洋,可可西里-金沙江断裂是它的消亡场所。中生代,冈瓦纳古陆分裂,羌塘、冈底斯等地块依次向北漂移,北大陆增生。漂移过程中,早、晚期中特提斯诞生和消亡,班公湖-怒江断裂带,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它们消亡的场所。  相似文献   

12.
大陆漂移与有花植物区系的发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依据大陆漂移的理论,探讨了华夏、澳洲、南美、非洲、北美、热带亚洲及印度等古陆和陆块,在中生代各个时期的古气候和地质变迁的生态环境.同时,分别讨论了各个古陆和陆块的有花植物区系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它们的植物区系的总量,组成分子,具有哪些邃古性的成分,有多少木兰目、番荔支目、毛茛目、金缕梅目及葇荑花序类的代表.然后分别讨论了各个古陆或陆块与华夏植物区系的关系.以澳洲为例,它和南极古陆在晚侏罗纪即已脱离了贡瓦纳古陆的主体,竟拥有40%的有花植物属是和华夏植物区系共有的.依次的亲缘关系为印度、热带亚洲、北美、南美及非洲古陆,它们都与华夏植物区系具有很多共有的属.从而推论有花植物是在中生代初期的三迭纪或侏罗纪,就已经在统一的联合古陆(Pangaea)存在着.文章列举了化石及现代植物作为佐证.随着大陆飘移,统一发生的有花植物在各古陆继续发展下去.文章最后提到华夏古陆具有最多而且最古老的有花植物,它们只能是当地起源的.而其他各个古陆或陆块在整个中生代分别处于冰川、海侵及干旱的条件,很难成为原始有花植物的发源地,只有华夏古陆在古生代末期及整个中古代都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在这里有可能是原始的种子植物及有花植物起源的摇篮.  相似文献   

13.
江南元古宙古岛弧基底变质岩的Sm—Nd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南元古宙古岛弧的基底变质岩主要由浅变质的岛弧火山-沉积岩系组成。根据Sm-Nd同位素年龄资料,古岛弧西段基底变质岩的形成时间为早元古宙,中段为中元古宙中-晚期,东段为晚元古宙早期,形成时间持续长达13亿年左右。在9亿年前左右,江南古岛弧与华夏古陆发生碰撞拼贴,从而结束了江南古岛弧的演化史。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交接部位,总是地形低的、密度大的大洋板块向地形高的、密度小的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古俯冲带或古地缝合线处,由板块俯冲作用形成的较年青的地槽褶皱带通常向较古老的褶皱带或古陆块之上逆冲。这种不相协调的地质构造现象,可以用大陆—大陆板块碰撞前后,由板块俯冲向仰冲转化,或者由于板块俯冲带后退,随着新俯冲带的发生和发展,老俯冲带发生仰冲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南盘江地区地跨滇、黔、桂三省,是西南地区油气勘探瞩目的地区之一。地史上从晚二迭世到三迭纪都是强烈的沉陷区,周围被古、中生代发育的一些古隆起(或古陆)包围,面积约二十万平方公里。本文着重对晚二迭世沉积相和火山碎屑岩成因迸行研讨,重点放在南盘江断榴盆地区。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地区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依据野外采集的古流向数据和上古生界火山岩地球化学资料对柴达木地区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地区物源总体来自北部,海侵方向由南向北,沉积中心在盆地南部地区;构造背景晚泥盆世为后碰撞期的板内拉伸,早石炭世为陆内拉张构造环境,晚石炭世-二叠纪以洋陆俯冲构造背景为主;晚泥盆世开始,柴达木地块周围普遍因拉张而发生裂陷,形成一系列狭长状的地堑式断陷盆地或海槽,柴达木中央隆起(牛鼻子梁古陆)的雏形形成;石炭纪沉积盆地是在海西运动产生的晚泥盆世裂陷槽基础上形成的差异性沉降盆地,具有坳、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海侵广泛,以台型沉积为主的浅海相碳酸盐岩裂谷盆地,在古陆边缘附近形成了海陆过渡相的泻湖、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及沼泽相含煤沉积;二叠纪基本保持了石炭纪的海域,仍处于陆缘裂陷盆地的构造背景,属于稳定型浅海相沉积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  相似文献   

17.
综合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发育背景、地层展布及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格局,认为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格局主要受控于北缘兴蒙海槽演化,逐渐由东—西向转变为北东—南西向.结合前人对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物源的研究成果,根据现今盆地北部构造特征,利用钻井和野外露头资料,对研究区晚古生代物源分布情况作了进一步探讨,初步建立起物源演化关系模式.研究表明:晚石炭世本溪期—早二叠世太原期,伊盟古隆起作为盆地北部物源而遭受剥蚀且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使得阴山古陆可能并未向盆地北部提供物源;早二叠世山西期—晚二叠世石千峰期,伴随着伊盟古隆起地区开始接受沉积,阴山古陆成为盆地北部和北缘大青山地区的共同物源.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长宁县梅硐苗寨新发现一处古石林景观,它坐落在翠竹环绕的半山坡。这处古石林有几平方公里,是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主的风景区。林区内奇峰壁立、干嶂叠翠、突兀峥嵘、干姿百态、美不胜收。满坡的嶙峋怪石形态各异、有的如笋似剑,直指苍穹;有的头戴官帽,如春风得意的登科举  相似文献   

19.
扬子古海因分布在扬子江流域内而得名.在距今约七亿年前的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它东临南华古岛链(群),北依华北古陆,西界康滇古岛链(群),是一个东、南、西三面与外海沟通的浅海.那时的扬子海,纵横数千里,波涛浩淼,空中无飞鸟,水中无鱼虾,统治这片海域的唯有藻类植物和少量无骨骼的后生动物(多细胞的动物称后生动物).一亿多年的陡山沱沉积期,由于很少食藻类的动物,加之冰期之后气温转暖,水体较浅,光照充足,藻类植物格外繁盛.同时,洋流和海流循环十分活跃,因此,聚集了大量的磷矿资源.这些宝贵的资源成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在日本曾发现两处海底古森林遗迹:一处为富士湾的赤杨(AIuns japonica)遗迹,其年代为距今8470±76年和9060±80年,另一处为鱼津的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遗迹,其年代为距今1960±70年.这两个古森林已列为国际性遗迹.福建省晋江县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的发现,不仅为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多采;而且它无疑是为全人类增加一份财富.难怪它的发现,引起国际和国内地学界、生物学界的轰动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