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陕西省人均耕地警戒线与耕地安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陕西省粮食供需态势和耕地资源动态的理性分析表明,近些年陕西省人均粮食增长滞缓与人均耕地剧减的逆向变化趋势突出,其主要原因为近50年来耕地资源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且近10年此种趋势有所加剧;另一方面人口数量在持续增加,且人口增加之势在未来一定时期将延续下去;分析估算出陕西省2010年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为0.087hm^2,21世纪中叶人均耕地警戒线为0.07hm^2;并提出实施耕地安全的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济南市人均耕地警戒线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从人均耕地警戒线的预测来说明济南市耕地资源所面临的危机,以提高人们的保护耕地的意识.从济南市耕地现状进行分析,借助于人口、耕地面积的预测值,预测2010年济南市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053hm^2,根据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之比、复种指数等指标的预测值,按人均450kg的粮食占有量测算了济南市2010年人均耕地警戒线值为0.0593hm^2,这一数值低于全国人均耕地警戒线值0.11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济南市耕地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地方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分析相邻的鄢陵、尉氏两县耕地压力指数来探讨中原粮食主产区1999-2010年耕地压力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县域自然资源状况相同,国家宏观土地政策相似,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和结果有所差异.鄢陵县1999-2010年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呈现先降后增的"V"字型变化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和粮食生产情况相呼应,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倒"V"字型,整体来看耕地压力不大;而尉氏县1999-2009年人均耕地面积也呈减少趋势,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在持续增加,1999-2007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现降低的趋势,2007年后又有上升的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呈波动变化,但变动幅度很小,绝大部分年份都处于大于1的数值,表明耕地压力较大.究其原因,是由于耕地数量、人口数量、粮作比、复种指数的变化和农业相关政策的综合作用所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福建省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由于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人口不断增多,在粮食自给率下降的情况下,1996~2009年福建省耕地压力指数呈略微上升趋势;(2)全省耕地压力地区差异显著,闽东南沿海普遍高于闽西北山区,根据耕地压力指数偏离1的程度,将全省分为4类区,包括耕地压力严重区、耕地压力明显区、耕地压力预警区、耕地压力不明显区;(3)总体上,闽东南沿海耕地压力增长速度较快,闽西北山区则较慢。根据K值增幅大小,将全省划分为4类区,包括急速增长区、快速增长区、相对缓慢增长区、基本稳定区.  相似文献   

5.
徐玉霞 《河南科学》2012,30(4):514-516
在分析陕西省1998—2007年10年间的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得到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规律.运用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的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自1998年以来,虽然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但由于耕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持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逐年降低,未来10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呈现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发以来,安徽省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日益显现,特别是水、土地、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安徽省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利用率低,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07公顷,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67%,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22%;人均水资源拥有量1120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45%,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1%,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耕地资源与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6-2007年三峡库区耕地、人口和粮食动态变化数据,对库区耕地资源和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三峡库区耕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库尾区最为丰富,库中区次之,库首区最为贫乏;2)三峡库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1995-2003年减少最为剧烈;3)1998年以前耕地压力指数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1998年之后平稳上升,主要是由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通过调控耕地资源减少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缓解耕地压力状况.  相似文献   

8.
对江西省吉安市2001—2010年期间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重心坐标分析法与逐步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计算与分析了吉安市耕地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其主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吉安市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2)耕地年际变化率存在较大差异,区域之间耕地动态变化度和耕地利用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3)耕地重心的变化幅度略大于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变化幅度,人口、经济重心的变化趋势与耕地面积重心的变化趋势相反;4)人口数量、粮食单产和人均财政收入是影响吉安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因子;影响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社会驱动因子有人口增长率、粮食单产增长率和城镇化率增长率;影响垦殖指数变化的社会驱动因子有财政收入增长率与城镇化率增长率.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吉安市及我国中部地区耕地的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制定我国重点农业生产基地的耕地资源管理政策与发展战略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分析了川中丘陵地区近50年来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根据土地利用政策变化,将该区近50年来的耕地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段(1950-1980年和1981-2001年).分别从第一时段和第二时段中选取9个影响耕地变化指标因子的22年和10年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驱动力判定,并建立相应的驱动力多元回归模型.用黑箱方法计算两个时段人类活动对耕地面积变化贡献率的差异.结果显示,川中丘陵地区耕地变化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方面,近50年来该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与耕地面积变化有较大的正相关;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耕地变化的贡献率不断增大,耕地变化影响因子的作用也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在第一时段(1950-1980年)该区人均粮食占有量与气候条件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大,而在第二个时段(1981-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作用较大,气候条件的作用依然明显,但在程度上比第一个时段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0.
运用M in itab软件,在分析江西省南昌县1981年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得到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未来10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1981年以来,虽然南昌县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波动较为明显,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持续增加,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未来10年耕地压力指数有进一步降低趋势。由此可知,南昌县的耕地总量在未来时间段内可以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需求,但是只有依靠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才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介绍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p,d,q)的模型拟合方法,利用SAS统计软件实现模型的拟合。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湖北省1978~2013年人均GDP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平稳性检验、模型参数检验、白噪声检验等分析,建立了ARIMA(1,1,0)时间序列模型,并对未来十年的湖北省人均GDP数据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12.
以山西省1980年到2010的人均GDP的资料为依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ARMA模型、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以及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山西省人均GDP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山西省人均GDP增长变化的规律,从而为山西省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人均用电量为测度指标,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对江苏省1993~2010年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1993~2010年间,江苏区域总体差异在波动中上升.从江苏省三大区域层面来看,区域间差异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并逐步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区域内部总体差异不断缩小.从三大区域内部差异来看,表现各不相同,其中,苏南地区内部差异较小,但呈缓慢扩大后平缓下降的趋势;苏中地区内部差异也较小,并呈缓慢缩小趋势;而苏北地区内部差异较大,但呈快速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4.
应用1964~1995年东川市人均粮食资料,重构其嵌入相空间序列,探讨了其时序的分形特征,并计算了其平均可预报年限.结果表明,东川市人均粮食的时序分布具有分形特征,且该时序是一混沌序列,其饱和关联维数约为3.1631,系统的有效自由度数为8个,平均可预报尺度不超过27~28年.研究结果为人均粮食的时序预测预报模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各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与人均GNP关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人口加权方法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与人均GNP的关系进行统计回归,得到了曲线形式为抛物线的数学模型,利用本文的数学模型,可以计算我国在各种经济水平上的相应高等教育入学率,从而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0年到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从人口、人均GDP、劳动生产率角度运用指标分级技术、空间聚类、空间统计学方法来对全国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对各等级城市的空间布局及其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各等级城市与地理位置、区域特性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这5年的统计数据,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对全国各等级城市的布局与发展进行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7.
马尔可夫链在中国各地区人均GDP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马尔可夫方法对中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它对研究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人均能源足迹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得到了辽宁省1999~2008年间人均能源足迹由1.753 hm2增大到3.107 hm2,同期内人均生态足迹由2.847 hm2增大到4.729 hm2.约60%以上的生态影响是由能源消费造成的,并且能源消费造成的生态压力逐步增大.建立并运用人均能源足迹分解模型对辽宁省能源足迹计算结果进行了实证分...  相似文献   

19.
根据安徽铜陵市1990-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统计数据,依据凯恩斯消费函数,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铜陵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消费支出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发现两者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内均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并对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