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云 《科技潮》2005,(4):52-53
最近,火星探测的热潮激起了大家对探索生命起源的兴趣,科学家在火星上也发现了类似于地球的陨石坑。不少科学家推测,生命可能起源于这些陨石坑。于是,人们又把生命起源的目光投向那些可能撞击地球和火星的彗星和小行星。现在,一种时髦的理论认为,是来自太空的携带有水和其他有机分子的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才使地球产生了生命。  相似文献   

2.
陈丹 《前沿科学》2014,(4):83-83
<正>大约40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早期生命。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认为,是陨石或小行星等地外天体的撞击触发了关键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了一些与生命有关的物质。现在,捷克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重演了这一过程:他们利用激光轰击黏土和化学物质汤,模拟一颗高速小行星撞击地球时的能量,最终生成了构建生命的至关重要的基本组件——形成RNA必需的4种碱基。研究人员在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  相似文献   

3.
<正>"行凶者"背景这颗肇事小行星的年龄跟地球差不多,但大部分时候,它都待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那儿有上亿颗小行星。科学家推测,恐龙灭绝前的几百万年,小行星带中的某次集体相撞事件,使这颗小行星脱离了轨道,踏上摧毁恐龙帝国的亡命之旅。科学家推测,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不知好歹地撞击了地球,使得称霸地球1.35亿年之久的恐龙王朝不幸——GAME OVER我知道,以上信息对你而言不新鲜。那么,来思考下一个问题:恐龙们是怎么死的?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欲在月球打造"末日方舟"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许多科学家相信,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或一场失去控制的核战争,也可能足以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假如人类文明在这种"末日式"灾难中被摧毁殆尽,即使地球上仍有少数幸  相似文献   

5.
今年2月,一组在海洋底部钻探取样的科学家说,他们已经找到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使恐龙灭绝一说的证据。“我们已经获得可靠的证据,”国际海洋钻探队的负责人理查德·诺利思说。为了寻找有关小行星的证据,他们已经在大西洋底部进行了详细的钻探研究。钻探队发现了三种能证明6500万年前一小行星撞击过地球的样本,其中包括一个被科学家称为“火球层”的褐色薄切片,它被认为含有那颗小行星的成份。“这些绝妙的能证明撞击事件的沉积层,以前从未在海里被发现。”诺利思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可以完全肯定地说  相似文献   

6.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逾100位科学家和宇航员等人近期共同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100X小行星声明",呼吁全球各界对可能碰撞地球的小行星给予高度关注,加快搜寻并尽快建立小行星防御机制.虽然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报道并不鲜见,但人们往往认为它太过遥远,科学家却严肃指出,小行星撞击地球并非天方夜谭,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灾难发生.如果地球遭遇小行星碰撞袭击,将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7.
琥珀保存的史前昆虫遗骸据美国媒体报道,长期以来,科学家普遍认为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恐龙大灭绝,然而日前,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古生物教  相似文献   

8.
许多小朋友十分喜爱看各种恐龙的卡通片,尤其是翼龙、霸王龙的觅食,打斗画面。确实,2亿年前的地球是由恐龙主宰着。然而到了6500万年前,曾经不可一世、庞大的恐龙家族却从地球上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 我们只能从残存的化石中去了解恐龙的形态及当时它们生存的环境。为什么如此神勇的恐龙不是在地球上逐渐消失,而是一下子绝迹了呢?这给人们留下种种猜测。当前,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宇宙中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恐龙的绝灭,但是也有人认为下面几种猜想也是造成恐龙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39亿年前的晚期重轰击(LHB)时期,还未成型的太阳系可谓是充满了彗星、小行星的射击场。许多彗星和相当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大小的小行星对火星持续撞击,或许在一段时间内使火星的气候条件变得适宜生命生存。2016年3月,一项发表于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的研究认为,如果火星早期像现在一样寒冷与荒凉,那么大量的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就能产生足够的热量以融化火星的地下冰。这样的撞击会在火星局部产生类似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的水热系统,这种系统可以栖息某些以化学能为生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世界》2012,(5):13-13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占主流的是大碰撞说。根据这个假说,在大约45亿年前,地球刚形成不久的时候,一颗火星大小的小行星忒伊亚(Theia,希惜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之母)撞上了地球。撞击将地球的一部分,主要是地幔,抛射入太空;同时部分忒伊亚的碎片也被抛入太空。在其后的数百万年中,这些环地球轨道上的物质碰撞合并形成了月球。  相似文献   

11.
地球的寿命约为50-60亿年,科学家根据研究认为30多亿年前生命起源于海洋,最初的生命能新陈代谢,能繁殖后代,但为非细胞生物。由于地球的自然环境在不断变化,使生物不断产生变异,出现了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从异养到自养,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性到有性,从两极到三极——动物、植物和菌类生态系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生命是地球上最奇妙、最富魅力的自然现象——物种缤纷,生生不息。然而,地球在形成之后的近10亿年中,却是一个荒芜的无生命世界。直到距今约36亿年前,似乎才有了简单的蓝藻类微生物。那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何时、何地又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就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生命起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今年7月4日,美国“深度撞击”号探测器用一个铜质锥体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间科学实验。这颗重达372千克的炮弹的撞击能产生相当于4.5吨TNT炸药的巨大威力。这将给彗星和地球带来什么影响,一直成为科学家和人们关注的热点。科学家认为,爆炸在彗星上会形成直径约100米、深25米的弹坑。这次撞击将在距地球1.3亿公里的太空深处进行,位于室女座的角宿附近。  相似文献   

14.
殖民外太空     
《奇闻怪事》2013,(2):66+1-4
虽然有关2012地球末日的谣言已经不攻自破,但人类如何面对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球灾难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因为地球并不是始终适宜人类生存的。众所周知,大约20亿年前太阳膨胀使地球的海洋沸腾,当时的地球并不适宜生物存在;除此之外,数十亿年之后仙女座星系将与银河系发生碰摘,人类或许将从地球上被抹杀;同时,约550千米宽的小行星带时常掠过地球轨道,科学家评估每隔30万年会有一箱小行星碰摘地球。  相似文献   

15.
科技新知     
星系大冲撞数十亿新星诞生最近,科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距离地球6300万光年的太空中正在上演一场"星系大冲撞"。据科学家推算:撞击在约5亿年前开始,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预计还要耗费4亿年,两个星系的中心星体才能相互撞击"融合",成为一个新的超星系。图片资料显示:随着两个星系不断撞击,数十亿颗新  相似文献   

16.
月球方舟     
1.为了预防核战争、小行星撞击或瘟疫流行等可能给地球带来的毁灭性灾难.科学家们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专门的“月球方舟”,为地球物种的DNA样本和人类文明建立“备份”。  相似文献   

17.
科技     
《青年科学》2013,(2):38-41
NASA的科学家们利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了一股弓形激波的红外图像,这是一颗快速移动的巨星产生的强烈乱流。——搜狐科学美国航空航天局解除2040年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警报。研究人员认定届时这个小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不会小于89万公里。  相似文献   

18.
《广西科学》2008,15(3)
科学家对近地小行星所作的新的光谱测量显示,正如人们可能预料的,近地小行星的总体组成与降落到地球上的最常见的陨石——普通球粒状陨石相似。但是它们的组成分布却是出乎意料的。大约2/3的近地小行星,包括那些最有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与被称为LL球粒状陨石的一组陨石相符,后者仅占降落到地球上的全部陨石的大约8%。这可以说明它们起源于小行星带的内边缘,那里主要是由Flora母体分裂产生的小行星家族。对此现象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从主小行星带到地球轨道附近的物质运输,可能取决于其大小。  相似文献   

19.
何京 《科技潮》2003,(5):50-51
在浩渺的宇宙空间,亿万颗行星按一定的轨道运行。令人不安的是,某些小行星的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这样,小行星就有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如何对付地球杀手小行星,俄罗斯科学家尤里·楚杰茨基提出了大胆而独特的设想……地球百年“星难史”远的不提,我们就看看近百年的情况吧。1908年,通古斯卡河上发生“爆炸”,方圆2150平方公里的林木倾倒。据估计,撞击地球的慧星直径约40-50米,如果它晚飞来几分钟,圣彼得堡早就“作古”了。1930年,巴西陨星坠落在亚马逊河上游。用意大利传教士的话说,土著居民惊恐万分,以为世界末日到了。亚马逊河两岸的森林也遭了殃,不过这颗陨星造成的破坏仅为通古斯卡河两岸受破坏程度的十分之一。1947年,锡霍特一阿林陨星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在地表形成了105  相似文献   

20.
《青年科学》2008,(5):7-7
为了预防核战争、小行星撞击或瘟疫流行等可能给地球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欧洲宇航局的科学家们有一个终极设想——到月球上建立"月球方舟",为地球物种的DNA样本和人类文明建立"备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