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播报     
正孕妇感染寨卡病毒有可能诞下小头症婴儿据外媒报道,医学期刊《柳叶刀》近期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孕期前三个月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有诞下小头症婴儿的风险。据报道,该项研究分析了法属波利尼西亚2013年至2014年爆发的寨卡疫情。研究人员经过比对和建模,估算出孕期前三个月  相似文献   

2.
寨卡病毒(Zika Virus)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虽然很早就已经被人类所发现,但是一直到2015年在南美巴西的大规模爆发,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寨卡病毒对人类的感染往往引起包括小头畸形和格林-巴利综合征在内的多种症状.寨卡病毒的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其基因组可以编码翻译并剪切加工出3个结构蛋白,分别为膜蛋白,囊膜蛋白和核衣壳蛋白,以及7个非结构蛋白(NS1, NS2A, NS2B, NS3, NS4A, NS4B, NS5).相关研究已经证明,NS1蛋白与同属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的发病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根据其蛋白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寨卡病毒穿越血脑屏障有关.因此鉴别NS1与细胞内的相互作用蛋白对于发现寨卡病毒在细胞内的转运,转录,以及装配都有重大的意义.在此,该课题构建并在HEK293细胞中表达包含Flag和Strep两种标签的NS1融合蛋白,通过免疫沉淀的方法将与NS1结合的蛋白利用标签蛋白进行分离,利用高分辨生物质谱技术,对蛋白进行分析鉴定.通过分别带有Flag与Strep标签的相互作用蛋白分析,发现了16个两种标签共同的结合蛋白,其进一步的通路分析证明这些蛋白于与病毒转录、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多个通路有关,相关的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复制机制以及开发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资讯     
正世卫组织:寨卡疫苗临床试验至少还需18个月世界卫生组织2月12日通报说,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的关系有望于数周内得以确认,目前美国和印度研制的两种寨卡疫苗进展最为理想,但开启大规模临床试验至少还需18个月。关于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症之间的关联,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玛丽-波勒·基尼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种联系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不过还需要数周时间和更多研究来确认这一关联。据介绍,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网络版发表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和中科院院士高福团队最新发现的寨卡病毒(ZIKV)的非结构蛋白1(NS1)的分子结构,并提供了一个原子层面的图像。NS1参与了例如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当中。蚊子传播的寨卡病毒目前正在美洲流行。虽然寨卡病毒的感染通常只引发轻微的症状,但是该病毒被认为与小头症相关——新生儿会有异常小的头以及和一种罕见自身  相似文献   

5.
正经过近两周的调查,美国卫生部门近日宣布,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现的四个"可能与旅行无关"的寨卡病例可能是本土蚊虫叮咬所致。这意味着寨卡病毒"很可能"已在美国本土传播。佛罗里达州卫生部门表示,从已获得的信息中可以得出结论,在该州迈阿密—戴德县及毗邻的布劳沃德县发现的四个寨卡病例"很可能是本土传播的结果"。尽管尚未发现携带寨卡病毒的蚊虫,但相信寨卡病毒的活跃传播暂时只是在迈阿密—戴德县  相似文献   

6.
正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未结束,美洲地区又出现了寨卡病毒(Zika virus)的暴发流行。2015年5月,巴西发现首例本地感染病例,至2015年11月,巴西的寨卡病毒疑似感染病例已达约44万~130万。截至2016年1月20日,美洲地区已有20个国家和地区向泛美卫生组织(PAHO)报告了本国发生的本土传播病例,其余各国也均在密切监视着疫情的传播。截至2016年2月9日,我国也已出现3例寨卡病毒输入病例,均由广东口岸入境,我国台湾也出现了输入病例。  相似文献   

7.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16,(4):76-77
正里约奥运会可能会受到"寨卡"病毒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布一则消息称,由埃及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寨卡"病毒有可能席卷整个美洲大陆,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幸免。有分析说,即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2016年夏季奥运会恐怕将受到影响。据报道,"寨卡"病毒1947年出现在非洲大陆,非洲、东南亚地区和太平洋一些岛屿曾出现过"寨卡"疫情。"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和动物间传播,属于人畜共患疾病,引起的人类疾病被称为"寨卡热",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中以来,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爆发,并在全球范围蔓延。与之前比较温和的病情相比,2015~2016年的美洲疫情爆发尤为值得警惕。鉴于该病毒在全球流行的严重性,而奥运会即将在巴西举行,WHO将寨卡病毒感染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16年4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首次声称寨卡病毒感染很可能是导致小头畸形和其他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全世界众多研究机构都在加倍努力,以确认婴儿出生缺陷与孕妇感染寨卡病毒的关联性。2016年5月  相似文献   

9.
正据报道,巴西新生儿缺陷的数量正在显著增加。寨卡病毒(Zika)被初步认为与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生有关,该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6年1月底,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出警告称:2016年末寨卡病毒很可能蔓延至美国大部分地区。WHO此项公告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和热议:美国是否应该对来自巴西以及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疫区的寨卡病毒疑似感染者进行保护性隔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自2015年中以来,寨卡病毒感染在巴西等美洲国家持续肆虐。尽管大多数感染者症状温和,但寨卡病毒导致的新生儿小头畸形和其他出生缺陷等问题也使公众人心惶惶(参见本刊2016年第7期"科学触角"中的"阻击寨卡病毒!"一文)。2016年8月3日,美国宣布启动一种试验性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华盛顿2011年11月14日电,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去除实验鼠体内的一种关键调控蛋白,可显著提高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项研究为糖尿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途径。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细胞》杂志网站上报告说,他们培育了体内脂肪细胞缺少  相似文献   

12.
正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美洲就出现了一种虫媒病毒的暴发流行,这种虫媒病毒为寨卡病毒(Zika Virus)。2014年2月,智利在复活节岛发现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开始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疫情。截至2016年1月26日,有24个国家和地区有疫情报道,其中22个在美洲,目前欧洲多国也有报道,有蔓延全球之势。什么是寨卡病毒?寨卡病毒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宿主不明确,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环。  相似文献   

13.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 ,早老性痴呆症 (阿尔茨海默氏症 )是贝塔淀粉样蛋白在脑细胞中沉淀 ,大脑发生萎缩引起的痴呆症。日本国立疗养所中部医院长寿医疗研究中心的原英夫等研究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出一种治疗早老性痴呆的疫苗。研究人员让实验鼠服用了通过转基因技术产生的能合成贝塔淀粉样蛋白的病毒疫苗 ,结果发现了实验鼠的肠粘膜生成了抗体 ,抗体转移到实验鼠的大脑后 ,能除去脑细胞中沉积的淀粉样蛋白 ,并防止淀粉样蛋白的堆积。动物实验显示 ,这种疫苗半年服一次 ,能持续预防和治疗早老性痴呆症。研究人员计划在年内用猴子进一步…  相似文献   

14.
 西非埃博拉疫情蔓延的阴云还未完全散去,寨卡病毒又如暴风骤雨般袭击了美洲大陆。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寨卡病毒的暴发和传播已经构成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时,距该组织宣布埃博拉疫情为国际卫生紧急事态仅仅过去一年半的时间。与前者相比,寨卡病毒似乎更为温和,鲜有致死病例,但它与新生儿小头症和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非同寻常"的联系,更加引人忧心。  相似文献   

15.
正有专家指出,铺展拉美各地的贫民窟同样是病毒传播的温床,政府若没有逐步改善底层民众恶劣的居住环境的远略,就很难从根本上堵住寨卡或类似传染病的传播渠道。近来一项调查显示:很多拉美人都怀疑他们国家的公共健康体系没有能力遏止寨卡病毒,可他们仍旧愿意信从政府的建议,近期减少怀孕的几率。越严重,越低迷在美洲肆虐的寨卡病毒与近来巴西小头症病例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疾病防治中心研究小组负责人 瓦利德·赫明因日前说,科学家在经常捕 猎猴子的一些喀麦隆人身上发现了两种 新型逆转录酶病毒,而此前从未有过人 类感染此类病毒的记录。赫明因说,研究 人员化验了930名喀麦隆人的血样,这些 人曾贩卖或食用过猴子或猿的肉。科学 家通过抗体筛查和遗传分析发现,这些 人中有13人感染了至少6种猿猴身上的 逆转录酶病毒,其中两人感染了两种新 型的人体T细胞白血病病毒。  相似文献   

17.
冠状病毒感染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区,主要发生在冬季及早春。 SARS的表面蛋白E2的蛋白序列,其中某一部分是决定病毒与细胞膜融合的融合蛋白。天津扶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正进行计算机分析这些蛋白序列,找出该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18.
寨卡病毒病自2015年在巴西等南美洲国家爆发后,已成为影响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但至今仍无可用于治疗该病的获批特效药.运用基于结构的药物虚拟筛选技术,以寨卡病毒NS3解旋酶的2个最新报道的结合位点为口袋,通过海洋天然产物库进行分子对接,初步得到divanchrobactin、bromophenol、2-hydroxy-1′-methylzeatin、garveatin E、aromatic polyketides、dimeric terrestrols等10个化合物,它们能很好地靶向寨卡病毒NS3解旋酶,从而可能成为对寨卡病毒病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海洋天然产物.同时,利用薛定谔软件套装中的ADMET预测模块对结合较好的化合物展开初步的成药性评价,发现除Divanchrobactin有较严重的成药性问题外,其他化合物均满足药物开发的基本要求,这为后期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外刊     
正Cell Research最近,因为恰逢新生儿时期,在拉丁美洲的寨卡病毒(ZIKV)疫情明显增加,症状是小头畸形。然而,产妇ZIKV感染和胎儿大脑畸形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确立。在这里,我们表明ZIKV小鼠垂直传播对胎儿大脑发育有显著影响。我们发现,在孕鼠腹腔内ZIKV注射导致胎儿感染的菌株,会显著降低胎儿皮质细胞抗性。有趣的是,感染病毒在胎小鼠的侧脑室缩小腔和在皮层的表面区域会有明显的衰减。因此,本研究证明了垂直传播ZIKV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并  相似文献   

20.
李玥 《前沿科学》2015,(1):73-74
近日,一项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杂志上的研究称,30岁以上的成年人在10年内只会得2次流感。流感疾病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因此很难估计人感染流感病毒的频率。然而免疫系统是通过产生特异性靶向位于病毒表面蛋白的抗体来对抗流感病毒。当病毒发展时,这些蛋白也会改变,但留在我们血液中的抗体对曾经遇到的菌株是存在记忆的。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中国华南地区的志愿者的血液样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