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正在向纵深方面发展。伴随改革而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使用观念被打破。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劳动力的性质?怎样合理使用劳动力以便最大可能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已经作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摆到讨论的议程上。归纳目前不同于传统理论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四种: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不是商品,但劳务是商品,有劳务市场;二、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不是商品,但存在一个“劳动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选功 《洛阳师专学报》1998,17(1):43-46,54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市场经济的共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马克思指出的劳动力商品的两个必备条件,依然存在。只有承认劳动力是商品,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生产的一项产品的价值,都内含有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当然具有商品性质。从我国的劳动分配原则来看,货币工资制度的按劳付酬,指的也是劳动力的价值,主要在劳动之前确定。有人认为劳动力商品的理论,会动摇工人主人翁的政治地位,这是没有分清我国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整体公有,而不是主人翁个人的实际拥有。劳动者只有以劳动力商品的形式与企业发生联系,才体现出主人的权利与义务。劳动者充分认识劳动力商品的意义,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无论从理论或实践来看,劳动力商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一个科学的命题,客观的事实存在着。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个新的重要的理论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这个问题,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在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都把“劳动力不是商品”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传统观点之所以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扩大,作为生产要素中人的因素、劳动力的商品性质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理论问题。劳动力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吗?本文对此提出几点质疑,供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建立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金、技术以及信息等市场都己经或者正在开放,劳动力市场开放的必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而开放劳动力市场就必然涉及到劳动力的商品属性问题,本文就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存在的条件及其表现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现了直接的结合。所以,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会传化为商品,劳动力商品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理论上,劳动力商品问题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禁区;在实践上,长期实行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劳动力商品与劳动者主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阐述了各社会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既是商品而劳动又是主人二是个有机统一体,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的特定内涵;第一次提出“劳动力是商品与劳动是主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劳动力的性质问题,不能忽视非公有制经济,要从整体上、联系上进行分析。为此,有必要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进行再认识,劳动力普遍商品化虽与资本主义发展有密切联系,但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品,而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中都存在着劳动力商品化的基本条件,劳动力都具有商品属性,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与一般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相比较又显示出一些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构造现代企业劳动制度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劳动力是商品的问题和按劳分配的实质问题。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性、合理性、现实性,并给传统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原则以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容。同时指出上述两个问题是建立现代企业劳动制度必须突破和逾越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90年代经济经济界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性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讨论中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劳动力商品是共有经济范畴还是特有经济范畴;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是否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的主人翁地位是否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与按劳分配能否兼容;劳动力商品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确认劳动力的商品属性许子梅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全党进一步解放思想所取得的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困扰中国农村经济从而困扰整个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因此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公平与效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等重要经济社会关系,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文章系统阐述了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矛盾,并且提出可以从制度、管理、经济、立法等多个层面促进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制度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许多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对劳动力价值有着重要影响.劳动力商品特殊性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劳动力价值的复杂性、劳动力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复杂劳动力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发生过较大失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弄清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纯粹市场权力"以市场中"价值关系"为基础,表现为商品的"交换能力"、货币的"购买力"、资本"支配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进而分割剩余价值的能力"。"现代性"在"纯粹市场权力"发育、壮大、扩张的过程中生成,其现实基础是"纯粹市场权力"的发育所塑造的、活生生的经济社会生活。由此,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取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如何培育、引导、规制"纯粹市场权力"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流通政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现有的流通政策体系暴露出很多问题。通过对国情的研究及国外经验的借鉴,全面优化与完善我国的流通政策体系,是解决流通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实现流通现代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目前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是改变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务川县是贵州北部的一个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劳动力转移大县,对务川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对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增长有很大潜力,但增长模式存在问题,特别是没有扣除环境生态损失,这在人均资源缺乏、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中国是不能不考虑的。必须采用"绿色GDP"统计方法,制止环境破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失业率却不断上升。在我国众多失业类型中,结构性失业成为主要矛盾。结构性失业是诸多经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其中经济改革以及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政府调节,抓好就业培训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提出了"五元经济结构"的假设,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