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自后现代思潮染指科学界以后,有关“现代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的争论从未间断过。本文在驻足历史、解读经典的基础上,除了对“现代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加以正名外,指认了“现代性科学”产生的真正缘由及其形上基础,因而科学朝向有机论、建构论、价值论和返魅化等后现代疆域布展,已成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理智探索活动,科学哲学从古希腊业已开始;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科学哲学则是20世纪的产物。“科学哲学”(PhilosophyofScience)这一命名方式既揭示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科学,也揭示了该学科的学科类型是哲学。在科学哲学共同体内,对科学作了三点至关重要的区分:()一般科学与特殊科学的区分;(2)经验科学与形式科学的区分;(3)科学理论体系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区分。按区分(l),科学哲学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般科学方法论(狭义的科学哲学)和特殊科学(如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的哲学问题研究。按…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审美具有巨大的心理功能、文化功能、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科学审美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索的强大动机和动力,科学审美赋予科学以某种文化品位和价值、人性因素和人情味,科学审美是科学发明或科学发现的突破口,科学审美是科学理论评价或科学理论辩护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它的出现、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地得以实现的,而是一定时代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著名科学社会学家B.Barber认为,影响科学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有结构差别和文化差别、价值体系、工具需要、经济因素,政治结构和需要,宗教、教育制度以及社会的分层制度等。科学哲学家G.F.Kneller认为,影响科学的社会文化因素有世界观、思想方式,哲学,民族的科学传统、舆论、教育、政治和经济等。本文主要讨论经济、政治期社会意识形态三种环境因素对农业科学发展的影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精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要素,默顿从社会关系视角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概念, 能作为科学文化的核心即科学精神的全部内容。本文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从社会关系视角拓展到文化人类学视角,从文视角提出了科学精神的层次结构概念,认为科学精神是由认识论层次、1社会关系层次和价值观层次等三个层次构成的逐步递进的有机整体,而第一层次有着相应的具体规范,并由此构成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本文最后就科学精神对科学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的科学启蒙中,至少与《新青年》一样重要的《科学》杂志,从1915年创刊到1950年第一次停刊的35年中出版了32卷,369期,347册,千多名作者的近万篇文章,约3千多万文字。这3千多万文字包括了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应用、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社会建制等4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形象。因此,它所做的工作就是从科学的社会应用层面或器物层面(船坚炮利等技术产品)、科学的理论知识层面或解释层面(科学事实、定律、理论等)、科学的价值层面或精神层面(科学观念、精神、原则、方法等)以及科学的体制层面或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研究机构、科学传播机构、科学学会等学术组织及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四个层面去帮助中国人理解科学是什么的启蒙工作、普及工作。这是一种超越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启蒙、维新运动在知识层面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代表的激进派在价值层面启蒙的全方位的科学启蒙。  相似文献   

7.
科学审美与科技传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科学界和人文学者对科学审美的不同认识和视角,认为对一般个体的科学审美意识的研讨有功于聚焦科学人文的视线。为此,本文进一步论述了大众科学审美意识的获得与科技传播的关系,进而说明科学美育与科技传播二者的互动关系。文章指出,科学美育将对科技的良性传播起刮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500年前以来,人类的科学和文明存在着至今仍具有巨大影响的两大相对独立的流派。一个是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与文明,一个是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科学与文明。前者的科学思想是还原论,方法是公理化研究方法。后者的科学思想是整体论,方法是实用化研究方法。我们认为,西方科学与文明的发展目前出现了瓶颈问题,无论是西方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上,都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出现了不可持续的严重问题。与此同时,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一种新的科学、新的文明,而它们的核心思想与东方科学和文明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东方科学与文明将面临一个大的发展。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应当而且必然结合在一起,共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是作为卢嘉锡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科学思想卷》写的导言,包括作研究科学思想史的起因、科学思想史的内涵、中国传统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该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科学文化哲学的学科建设尚在起步、创设,但历史先于历史学,科学文化、科学文化哲学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科学文化哲学的重要基础工作就是追溯科学文化、科学文化哲学的历史根源及其演变,厘清科学文化的哲学思想脉络,坚实科学文化哲学的历史根基和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何以可能的问题及与此相关的二者的中介问题,长期以来被我国哲学界所忽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在其经典著作中是非常关注这些问题的。蕴涵在思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问题的哲学解便是将哲学和科学沟通起来的中介。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指科学主体在一定时代的科技知识背景条件下对某个科学问题不能从科学角度用科学方法作出准确的解答时,而从哲学的角度用哲学思维的方法解答的结果,其实质是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双向运动的结晶。这为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成为可能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哲学通向科学的中介,使哲学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科学通向哲学的桥梁,使科学作为哲学的基础成为可能。该研究对于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的发展,以及对于深化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的理论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1)即使采用一种较强的理性观来审视科学,我们也可以为科学合理性辩护;科学在本质上是一项合理性的事业;(2)尽管科学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可以完全摆脱非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不但无法完全摆脱非理性,而且有时甚至需要非理性起必要的补充作用;(3)超越传统的、僵硬的理性主义的科学观和非理性主义的科学观两者的关键是,在历史的视野中恰当地把握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理性和真理是西方科学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我们理解科学进步的基础。逻辑经验主义(包括波普尔)主要在理性的基础上讨论科学进步问题,他们把理性形式化,把真理等同为理由,从而使真理成为虚幻。社会历史学派的科学进步观疏远了理性,同时拒绝了真理。科学实在论者夏佩尔和普特南试图揭示理性和真理的内在关系,并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讨论科学进步,为科学进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发现科学共同体和社会之间的契约关系是理解科学规范结构的关键。近代科学职业化过程中形成了科学共同体与政府、社会之间以生产公共知识为使命的“集体契约”,学院科学也成为科学的主要表现形式。默顿提出的科学规范结构理论体现了科学共同体维护这种“集体契约”的自觉意识。随着“后学院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科学共同体正在发生分化,科学家与政府、社会之间开始形成多样化的契约关系,并进而形成服务于不同契约关系的多元化的科学规范。  相似文献   

15.
论女性主义对科学的批判、重建及其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女性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介入科学领域,以其独特的性别关注打开一个崭新的文化视角。女性主义者从不同层面对主流科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偏见,进而建构女性主义科学。从女性主义一般概念入手,论述了女性主义对主流科学的批判和女性主义科学重建的构想,从中揭示了女性主义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知识体系或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工具,而且还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精神、一种独特的文化,即科学文化。正是科学文化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传播成为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文化背景之一。本文从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的角度,对近代科学诞生以来教育的发展及其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科学文化对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趋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现代科学哲学意指的是科学哲学发展中的后现代趋向,而不是任何确定的“组织形态”或贴有标签的“理论模式”。事实上,它是一种“无形的”思想倾向或方法论趋向,它的存在性恰恰就在于这些倾向或趋向之中。本文将从对后现代科学哲学的现存性、趋向特征及其未来走向的分析和阐释中,揭示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地位、发展趋向和本质。  相似文献   

18.
评关于科学进步的三种主要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关于科学进步的三种主要观点顾速当代科学哲学家在科学进步问题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模式,稍微细一些可分为逻辑经验主义的积累发展观、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试错法式的进步图式、库恩纯历史的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科学革命观、劳丹解决问题的历史标准、普特南等科学实在论者将...  相似文献   

19.
论费曼的科学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Feynman(1918-1988)作为最杰出的物理学大师之一,他不仅对物理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科学文化和教育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因而对费曼科学文化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围绕费曼关于科学价值、科学探索、科学传承、科学与人生,几个方面深入发掘,以展示费曼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思想,并从中领悟他的科学智慧。  相似文献   

20.
科学未必是真理,事实上却必定有“必然”效用。何以如此?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有赖于探明科学的本性,有助于深刻地认识科学。从科学的对象、目标、方法和结果看,科学具有经验和超验双重性格,且其超验始终以经验为基础并受着经验的严格约束;而作为科学成果的科学定律等的获取、运用及其效果的确定,都是在同一经验现实中进行的。科学的这种“基于经验而超越经验”的品性,或者说科学的“经验超验”的实质,正是未必是真理的科学必定有“必然”效用的根据和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