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尿酸与四氯苯醌之间的荷移反应.在水溶液中,尿酸与四氯苯醌迅速形成稳定的荷移配合物,其配合比为1∶1.最大吸收波长231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1.03×106L/mol.cm,线性范围是3.03×10-8mol/L-1.01×10-5mol/L,平均回收率为99.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8%(n=5).  相似文献   

2.
应用UV-Vis光谱法研究了pH=8.25的缓冲溶液中甲基百里酚蓝(MTB)-Nd(Ⅲ)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发现MTB-Nd(Ⅲ)-DNA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10 nm,比MTB和MTB-DNA红移5 nm.DNA对MTB-Nd(Ⅲ)有增色效应.通过双波长物质的量比法、平衡透析物质的量比法研究,测得MTB-Nd(Ⅲ)-DNA三元复合物的结合比为n(MTB)∶n(Nd(Ⅲ))∶n(DNA)=10∶40∶1,MTB-Nd(Ⅲ)配合物与DNA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K=5.38×106.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几种新近合成二氰基二硫纶.取代邻菲罗啉金属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研究了这类配合物在中见光区配体间的荷移跃迁现象带(LL′CT)与配合物中心金属离子本性,配合物构型配体上取代基电子效应及溶剂的关系,探讨了配合物电子光谱性质与结构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在水溶液和室温下,电子给体多潘立酮与电子受体茜素红发生电荷转移反应形成稳定的1:2荷移配合物.该配合物的λmax=521 nm,在此波长下,溶液吸光度(A)与溶液中多潘立酮浓度(C)成正比关系,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7.0×103 L/(mol·cm).据此建立了多潘立酮的分光光度测定法,线性回归方程为A=0.0269C+0.1201,多潘立酮浓度在1.5~200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0.方法检出限为0.426 μg/mL.用该方法测定吗丁啉药片样品中的多潘立酮含量,相对标准偏差为0.20%(n=11),结果与药片标示量一致,方法回收率在97%~98%之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新显色剂4—(2—苯并噻唑偶氮)焦棓酚(BTAPG)与Ti(IV)和CTMAB的灵敏显色反应和所形成的配合物结构,该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8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7.01×10~4L·mol~(-1)·cm~(-1),钛在0~18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Ti(Ⅳ)-BTAPG为带负电荷、组成比为1:2的紫红色配合物,其表观稳定常数为1.0×10~9。所拟定的分析方法已满意地用于钢铁中痕量或小量钛的分光光度测定。  相似文献   

6.
为Schiff碱Cu(Ⅱ)配合物稳定性与抑菌活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和实验上的依据,以香草醛为原料,分别与乙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合成3种Schiff碱配体L1,L2和L3,在室温下与醋酸铜进行固相合成,得到3种新的Schiff碱Cu(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热重(TG-DTA)、分光光度法等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在400nm工作波长下,测定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1.24×104、0.93×104和0.71×104,结果表明:Cu(Ⅱ)与配体L1,L2和L3之间分别形成了1∶1,1∶2和1∶2型配合物,且配合物的稳定性随配体中R基的增大而减小。对Schiff碱配体及其相应配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配体和Cu(Ⅱ)配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八叠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配合物比相应配体的抑菌活性强,配合物稳定性越强,其抑菌活性越强。  相似文献   

7.
为Schiff碱Cu(Ⅱ)配合物稳定性与抑菌活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和实验上的依据,以香草醛为原料,分别与乙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合成3种Schiff碱配体L1,L2和L3,在室温下与醋酸铜进行固相合成,得到3种新的Schiff碱Cu(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热重(TG-DTA)、分光光度法等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在400nm工作波长下,测定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1.24×104、0.93×104和0.71×104,结果表明:Cu(Ⅱ)与配体L1,L2和L3之间分别形成了1∶1,1∶2和1∶2型配合物,且配合物的稳定性随配体中R基的增大而减小。对Schiff碱配体及其相应配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配体和Cu(Ⅱ)配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八叠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配合物比相应配体的抑菌活性强,配合物稳定性越强,其抑菌活性越强。  相似文献   

8.
王彩霞  杨国玉  徐翠莲  郭中甲 《河南科学》2009,27(12):1530-1532
研究了咖啡因和茜素红形成荷移络合物的反应.在pH7.5的水溶液中,咖啡因能与茜素红发生荷移反应,形成物质的量比为1:1的络合物.λmax=523.00nm,咖啡因在0.6—5.8mg/L的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线性回归方程A=0.00263+0.1082c(c:μg/mL),相关系数R=0.9987,ε=2.1×10^4L/(mol·cm).荷移反应分光光度法试剂易得,可直接在水溶液中进行,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用于茶叶中咖啡因含量的测定,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增敏光度法测定茶叶中铅的含量.在邻苯二甲酸氢钾-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铅与甲基百里酚蓝反应生成蓝色配合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测定的灵敏度.分别研究了增敏剂用量、显色剂用量、缓冲溶液酸度、显色时间、反应温度对吸光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p H=6.2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氢氧化钠缓冲溶液2 m L,0.5 g·L-1甲基百里酚蓝溶液4 m L,2 g·L-1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1 m L,室温(25℃)下反应3 min.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08 nm.铅(Ⅱ)含量在0-5.6μg·m L-1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为:A=0.034 8 C(μg·m L-1)+0.158 9,相关线性系数为R2=0.999 7,由线性回归方程可得表观摩尔系数为1.8×104L·mol-1·cm-1.测得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45%-3.59%(n=3),加标回收率为95.2%(n=3).国标规定茶叶中铅含量不超过5μg·g-1,实验测得茶叶中铅含量为65.28μg·g-1,严重超标.  相似文献   

10.
以1-(3-吡啶基)丁烷-1,3-二酮即β-二酮为配体,在室温下将其与金属Cu(Ⅱ),Ni(Ⅱ),Cr(Ⅱ)在乙醇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采用UV-Vis光谱方法,测定了β-二酮(L)与这三种金属离子的配位比和平衡常数.结果表明,在β-二酮(L)的乙醇溶液中分别加入三种金属离子后,紫外吸收曲线发生红移,β-二酮(L)与Cu(Ⅱ),Ni(Ⅱ)和Cr(Ⅱ)的配位比均为1∶1,配合物的平衡常数分别为4.2×108,3.4×108和0.2×106 L·mo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