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伏羲指上古畜牧业时融合许多部落文化的一个时代.伏羲文化指涵盖伏羲时代精神及物化的精神为主要内容、由后世不断丰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远古文化,对中国传统哲学、婚姻家庭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华夏民族的融合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本文从伏羲文化的价值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了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2.
女娲、伏羲神话是中国神话史上流传最长、演变最多的神话,较早时期各自独立叙述,女娲神话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显示出一种农耕民族"地母"和女性始祖神的特质。伏羲神话的流传地区似乎与女娲神话流传地区相近;以后,逐渐靠拢。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他们互相联系的最早文本是出土于南方的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乙篇,这就似乎为这样一种假说提供了证据,即伏羲、女娲相互联系起来以至与洪水兄妹婚神话三者联系起来可能是在南方完成的。于是,女娲在作为女性氏族首领、地母、造人神、高禖神等等之后,与伏羲连称并列,更明显地突出了其生育崇拜的意味,与伏羲一道成为整个人类女性和男性始祖神,以至阴和阳的象征(在北方地区)。当其随着民族的迁徙流传到南方以后,与南方各民族的洪水神话结合起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神话中藏葫芦避洪水繁衍人类的姐弟或兄妹。  相似文献   

3.
傅璇琮先生作为当代学者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数十年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与学术个性的思想体系,其来源,一是以丹纳《艺术哲学》和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为代表的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学史观;二是中国传统 学方法,尤其是以王国维、闻一多、陈寅属为代表的前辈学术大师的启示。其学术思想体系一是以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 体的方法论,二是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总体设想的学科论,三是关于研  相似文献   

4.
文化符号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大传统具有高度的文化编码自觉性.《周易》中包含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编码与解码程序,不仅深刻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过程及原理,也说明古代中国的文化编码活动在先秦时期就已进入自觉状态.“卦爻象”作为文化编码和解码的关键,主要遵循“立象尽意”的思维原理,正是它确立并强化了中国文化的“象”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5.
汉代随着上帝观的改变和重建 ,出现了相应的祭祀仪式和造型艺术 ,神仙思想的流行 ,造就出绘画中的诸神系列 ,伏羲、女娲也在画中大量出现。汉画多历史故事 ,更多是表现世俗生活。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 ,使“玄想”与“实际”一体 ,遂使神仙、历史人物、现实生活并见于画面。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当代诗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两位杰出学者,叶嘉莹和叶维廉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二人都拥有跨文化的知识背景和学术视野,但在如何建构中国当代诗学这一问题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文论的态度。这一区别可以从两人的学术经历和素养中找到端倪。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多栖的著名文化学者和学院派作家,40年来,李洁非在写作上始终坚持将学术与创作融为一体,并经历了一个“由文入史”而“文史融通”转变。在此期间,李洁非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开辟新的研究阵地,通过自我转型的方式来持续推进自己对于“转型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学文化的研究和思考,不断寻找历史发展的秘密,更深层次地探究中国式发展的文化基石。同时,他还以深切的现实人文关怀进行写作,反哺着行进中的当代社会,在学者、作家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学研究二重、三重证据法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屈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当代学者叶舒宪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即用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来论证古代文化,用外国的、世界的东西来论证中国的情况。笔者认为“三重证据法”的名词或可质疑,但用文化人类学来“破译”古代文化所取得的实绩确实是令人振奋的。若不为名词所限,本着闻一多、郑振铎等前辈学者的开创精神,在当代学者勇于探索的启发下,尽管不采用“三重证据法”的说法,或不限于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但沿着文化学的研究路子,应该可以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继续有所创造,有所建树。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寅恪等学术大师们研究古代文学的方法和成就,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 朱炳祥先生《伏羲与中国文化》①一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文化发生学的艺术专著。这部著作选择了“伏羲”这个凝聚和积淀了上百万年中国原始文化的纵向发展和横向交融的主要内涵的典型符号,运用文化发生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进而展示中国原始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并与“轴心时代”的主要思想进行沟通。这是一部具有“首创精神”的著作,已经在高校和学术界发生了影响。在著作尚未面世时,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主题是“文化文本多级编码论”,倡导用一种打通的视野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化文本的多元编码。叶舒宪《中国文化的编码与解码自觉——序〈中国灯谜年鉴〉》将谜语(灯谜)视为图像之谜和文字之谜以后出现的三级编码,谜语创作和解谜此种符号编码和解码的自觉意识,对于重新解释文字记述小传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柳倩月《古代中国的文化编码自觉——以〈周易〉为例》指出《周易》“卦爻象”作为文化编码和解码的关键,主要遵循“立象尽意”的思维原理,它确立并强化了中国文化的“象”思维特征。赵周宽《N级编码理论与挖不透的表象之墙》指出突破表象主义深度模式对文化表述语法的尝试是N级编码理论创新性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是中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学者,因为深受“史料学派”的影响,20世纪初期,他就开始在古小说中整理资料。他首先将见存的唐人小说划分为两大类别六个等级,以此厘定各部小说史料价值的高低,方便后学;其次;他又利用整理古小说得来的史增补书志、考辩唐诗和编辑多种史料长编,成就不凡。因此,闻一多不愧为我国古小说史料学领域里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作为20世纪末在中国文坛迅速崛起的研究范式,已经成为当前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对当代中国文化现状的考察、第三世界文化身份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对传统学科机制和学术建设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以“后现代呼应”为线索探讨文化研究在批评方面的影响和意义,这在具体内容上可以包括对“现实的语境”、“权力”、“学术政治”、“大众文化”四个主要方面的研讨与审读。  相似文献   

13.
"太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料学、民俗学、文字学等角度对“太一”进行考证 ,确认其出现乃原始母性崇拜的遗留 ,先秦诸子借用之作为解释万物起源的宇宙本原 ,秦汉时期受燕齐方士的鼓吹 ,才由万物之化育者变为万物之统治者 ,汉武帝始立为最高神。“太一”的原形“太乙” ,在齐鲁俗语中为媒神。东皇在古人观念中为伏羲 ,与之相配的“太一”为女娲 ,《九歌》实为迎高媒神女娲的一组祭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明的宗旨是重所学知识的现实实践价值,因此中国传统文明形态具有“学而优则先”的特性。这种特性造就了中国的文化基准层次结构:在“政治本位”制度下表现为“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在“经济本位”制度下则体现为“学而优则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中国应以“学而优则先”的传统文化为基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2月20~22日,浙江大学历史系在杭州主办召开了“传统中国与东亚礼义世界”学术研讨会。中、日、韩三国共24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廖可彬教授致开幕词,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包伟民教授致欢迎词。会议以历史时期东亚世界的区域发展特点为主要议题,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期间中外学者讨论热烈,相互交流学术信息和观点,气氛活跃。中国古代史研究所的研究生参加旁听。  相似文献   

16.
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孔令宏教授作为学术负责人的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1月8~10日在浙江宁波召开。共有121位国内知名学者(包括港、澳、台)以及14位国外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收到中文论文113篇、英文论文9篇,论文集于2004年11月由美国世界弘明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理想,或者说是“图书馆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树立图书馆理想践行“中国梦”,图书馆人需将图书馆作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去建设;注重内部空间和文化建设;坚定图书馆理想,将图书馆职业作为毕生追求,具备卓越的服务态度,提升知识涵养、学术修养和个人魅力。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伟大的“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纪念日,也是杰出的学者、著名的诗人、民主的斗士闻一多先生诞辰八十周年的纪念日。三十三年前的七月十五日,这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面对美蒋特务的枪弹和恫吓,毫无惧色,拍案而起,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鲜血为中国的民主运动谱写了一曲正义的战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