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2001—2008年间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数量动态及其栖息地现状进行了记述。遗鸥繁殖种群数量从2001年的87巢增长到2007年的5036巢。成为目前已知全球范围内最大遗鸥繁殖种群。2008年下降为3875巢。环志观察结果显示,不少于8.6%的遗鸥个体于出生后第3年参与繁殖。2008年红碱淖南北两侧各有4个湖心岛,总面积约80000衍均有遗鸥繁殖。未来红碱淖湿地仍将是遗鸥重要的繁殖地。  相似文献   

2.
陕西红碱淖遗鸥(Larus relictus)繁殖种群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红碱淖自2000年首次记录遗鸥(Larus relictus)以来随后5年间对其繁殖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结果.2005年,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达2460巢,成为继内蒙古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和敖拜淖尔之后目前最大遗鸥种群的繁殖地.结合历年来红碱淖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水位及湖心岛变化情况,在未来5-10年间,红碱淖仍将是遗鸥重要繁殖地之一.  相似文献   

3.
陕西红碱淖遗鸥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鸥(Larus relictus)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是确立较晚的物种。我国主要繁殖和栖息地分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和陕西神木红碱淖湿地,目前红碱淖遗鸥种群的数量已经远胜于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成为全球最大遗鸥繁殖种群,有关学者对其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本文从种群的分布、分类学、生态学...  相似文献   

4.
遗鸥——荒漠中的流浪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最初于2001年正式记录到的87巢算起,遗鸥在红碱淖尔的筑巢繁殖今年已经是第7个年头。当我们6月上旬抵达红碱淖尔时,被告知今年遗鸥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遗鸥繁殖地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承蒙陕西朋友们的盛情邀请,我们于今年6月上旬又一次访问了遗鸥在红碱淖陕西境内的繁殖地。红碱淖尔跨陕西神木县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陕蒙两省区的界湖。初到那里时,天正刮着五六级西北风,加之受头一天在内蒙古高原其他地区降雨的影响,驻足湖岸边身着单衣颇感凉意袭人。望远镜下,成群的遗鸥迎风安详地卧伏在湖心岛上,大略估算,当有3000巢上下。次日,一直等到正午,气温才勉强攀升到20摄氏度,云层逐渐淡去,云隙间透出的缕缕阳光开始温暖大地。午后1点30分,我们一行9人乘快艇向遗鸥繁殖的小岛疾驶而去。由于担心较低的气温会给行将破壳的幼雏…  相似文献   

6.
陕西红碱淖湿地鸟类初步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红碱淖迁徙停歇和繁殖的湿地水鸟的种类、数量和居留情况.红碱淖湿地水禽、涉禽等水鸟的观察结果为12科、44种,均为候鸟.其中,繁殖鸟15种,旅鸟24种,夏候鸟5种.简要叙述了繁殖种类生态分布.  相似文献   

7.
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荒漠湖泊群中,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简称桃-阿海子)和红碱淖尔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在中国政府的申请下,国际湿地公约执行局于2002年初认定桃-阿海子为全球第1148号国际重要湿地;红碱淖尔则是整个鄂尔多斯高原上面积最大的湖泊,自2003年以来承载了遗鸥鄂尔多斯种群繁殖群的绝大多数繁殖个体。  相似文献   

8.
流年似水。从确认遗鸥鄂尔多斯种群到现在,又是三年多的时光过去了。(有关遗鸥鄂尔多斯种群的发现过程,见《大自然》1993年第2期《惊起群鸥掠岸飞》)。在以往的三年里,每当春天来临,群鸥便翔集瀚海,衔草结巢,开始新的一轮繁殖。自1992年起,遗鸥的巢数每年都在上升,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桃力庙一阿拉善湾海子一次次地展示它对遗鸥及其它繁殖水鸟的潜在承载能力。于繁殖季节,站在湖畔南岸的沙丘上向北望去,诸湖心岛上的鸥群白茫茫一片,喧嚣熙攘,遗鸥将那里视为自己的王国。  相似文献   

9.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97年发现东方白鹳迁徙种群,至2003年发现第一对繁殖以来,经过十几年的生境恢复、种群恢复、保护与管理等工作,使东方白鹳由繁殖种群数量稳定上升,2005年2巢,2006年16巢,2008年15巢,2009年21巢,2010年23巢,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留居繁殖种群的不断壮大,有力促进了该种的物种恢复工作,为该物种的保护与恢复做出重要贡献,将给该物种保护和濒危水鸟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带来新机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遗鸥繁殖点中的地理坐标经、纬度极点分布法聚类分析,认为现存遗鸥主要繁殖种群有3个,分别为哈萨克斯坦中亚种群、鄂尔多斯-蒙古高原种群和俄罗斯远东种群.生态环境特点分析表明,海拔、降水量、蒸发量、年均温等生态要素不是限制遗鸥分布和繁殖的要素,而日照时间和水体pH值是遗鸥分布和繁殖的关键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1.
黑翅鸢(Elanuscaeruleus)近年来在福建省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在福建省南部和东部为留鸟.对黑翅鸢的繁殖生态学研究结果说明,黑翅鸢繁殖期从4月~12月,筑巢对树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每次繁殖都要重新筑巢,主要巢材为枯树枝,巢离地高度都在11m以上(n=4),巢外径为40cm,巢高30cm,巢深10cm(n=1).黑翅鸢每窝繁殖雏鸟3~4只,离巢时的雏鸟成活率都达到100%(n=4).繁殖期的黑翅鸢食物主要为鼠类.黑翅鸢的繁殖期长,繁殖力强,雏鸟成活率高,对人类活动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这可能是近年来黑翅鸢分布范围能够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针对湿地生态健康评价中的鸟类承载力评估问题,建立底栖动物去灰分干重(AFDW)的换算方法, 优化湿地鸟类体型分类标准。以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为例, 通过计算底栖动物总资源量、可支持水鸟总热值和水鸟种群的野外代谢率, 评估福田红树林湿地的水鸟承载力。结果表明: 1) 福田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的总资源量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冬季(4.67×104kg)<春季(6.08×104 kg)<夏季(8.00×104 kg)<秋季(1.23×105 kg), 以秋季为例, 不同生境的单位面积资源量为红树林植被区(89.22 g/m2)>滩涂区(3.58 g/m2)>基围鱼塘区(0.22 g/m2); 2) 湿地不同季节可支持水鸟的总热值为冬季(1.03×108 kJ)<春季(1.36×108 kJ)<夏季(1.76×108 kJ)<秋季(2.70×108 kJ); 3) 福田红树林湿地水鸟种群野外代谢率为467.27 kJ/d; 4) 秋季、冬季和春季是候鸟迁徙期, 福田红树林湿地对水鸟的承载力分别为6431, 2438和3235只, 而实际观测数据高于研究结果, 说明当前福田红树林湿地对水鸟的承载力不足, 不能满足候鸟迁徙季节的鸟类食物需求, 湿地水鸟可能存在数量下降的风险。建议从加强红树林的保护与恢复重建、开展基围鱼塘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工程、强化鸟类和底栖动物的动态监测3个方面, 继续加大对福田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力度, 以期提高底栖动物总资源量, 进而提升红树林湿地的鸟类承载力。  相似文献   

13.
繁殖生态学研究是保护行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往的鸟类繁殖生物学研究是通过肉眼观察获得行为数据,存在人为因素影响大、易受天气干扰、人工投入成本大、难以长时间收集数据的弊端。通过2007年-2008年2个鸟类繁殖季应用计算机——视频技术对白腰文鸟(Lonehurastriata)等7巢繁殖鸟进行监控录像,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该技术具有经济成本低、不受人为主观因素和天气的影响、可以长时间实时连续记录、鸟类行为能够实时场景重现、能够进行慢镜头回放获得某些瞬间行为等优点。但也存在不适宜远离电源的野外使用、不能对在高大树木上营巢的鸟类进行监控录像的局限性,可以采用自带电源摄像头。使用光缆或无线传输方式传输信号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以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杭州湾河口为例,通过遥感技术、野外调查和典型对应分析(CCA)排序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域的鸟类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LULC)影响鸟类群落的组成,鸟类的种类分别为农田31种、滩涂湿地30种、工业园区18种;鸟类的数量组成分别为滩涂湿地588只次、农田356只次、工业园区156只次.2)调查区共记录到保护鸟类5目6科6种80只次,其中2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名录,4种被列为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CCA表明:人类活动的强度影响鸟类的组成和结构.4)生境的异质性、干扰程度与鸟类群落的组成密切相关,鸟类群落结构为适应生境变化而出现一定的梯度变化.  相似文献   

15.
2005年3月-7月对南充市金翅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翅雀3月开始繁殖;雌雄共同筑巢,营巢期4-5d;窝卵数:3.67±0.58(n=3),孵化率63.64%;雌孵卵,孵卵期12-13d,孵卵期间食物由雄鸟提供;双亲共同育雏,育雏期14-15d.雏鸟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16.
南澳岛及其附近岛屿夏季鸟类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一行于 2 0 0 1年夏季对南澳及其附近岛屿的鸟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 ,南澳及其附近岛屿有鸟类 51种 ,隶属 1 3目 2 8科 ,其中雀形目 2 3种 ,占所发现种类的 45% ,非雀形目 2 8种 ,占 55% ;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各一种 ,分别为 :白腹军舰鸟 (F regataandrewsi)和岩鹭 (Egretta sacra) .按鸟类的栖息和迁徙习惯划分 ,有海鸟 8种 ,湿地候鸟 2种 ,湿地留鸟 9种 ,陆地候鸟 4种 ,陆地留鸟 2 8种 .在所有鸟类中以褐翅燕鸥 (Sterna anae-thetus)为优势种 ,数量最大 ,分布最广 .  相似文献   

17.
2003年~2005年3月~10月,在蟒河保护区对戴胜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知该鸟每年3月上旬迁来该区,10月上旬迁离.每年繁殖一次.繁殖后比繁殖前遇见率增长96.7%.窝卵数5枚~7枚,孵化期18d,巢内育雏期18d,巢外育幼期10d~18d.  相似文献   

18.
厦门白鹭自然保护区鹭类繁殖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采用样方法,根据生态学原理,分析厦门白鹭自然保护区大屿岛鹭类繁殖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鹭类在大屿岛繁殖时,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布特征,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主要分布于核心中部偏南的中央大片区域,白鹭(Egretta garzetta)各处理能分布、池鹭(Aroleola bacchus)仅分布于核心区的南北;牛背鹭(Bubulcus ibis)和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只分布在核心中区部偏最高,白鹭、牛背鹭和黄嘴白鹭的巢居中,而且三者巢位相近;在白鹭和池鹭营巢在同一树上的情况下,池鹭的巢处于上层,对鹭类群体繁殖时间的空间分布现象的产生原因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