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荀子的德性修养论中,"诚"的思想占据了重要位置。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荀子也从天道之诚来推证人道之诚,并且认为"诚"是养心的最好方法,通过具体的外在修养功夫以达"诚",使"诚"由个体扩充至群体,最终达致"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慎独"的体悟。  相似文献   

2.
解析了程颢和程颐的“诚”思想:他们认为天道、人道以及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诫”,“诚”是天理的根本道德属性,是人伦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天人合一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提出,二程的“诚”思想的现代意义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对于民众注重修德成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的取向和引导上。  相似文献   

3.
"德"字在古代以会意的方式凸显其意义。船山"德"之涵义,承接了古代会意字义并实现了价值开新。从天德到人德,船山对"德"之起源作了明确说明。教、习、修是达德的三个基本环节,达德与成德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达德是成德的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础,成德之后的礼乐验德是船山"德"论的一大特色。德乃修身制行之善与表正万物之本,此乃德之价值的两个层面。"德"之终极价值指向和谐,德到优时横天际地、左宜右有。  相似文献   

4.
周敦颐思想的核心在于一个诚字,据此说圣的特征,说如何以诚的方法来成圣。他提出一系列的做法:以诚的精神主动出击,积极进取,在实际行动中实现天道与人道的贯通。  相似文献   

5.
<正>"亲、诚、惠、容"是2013年中国外交最鲜亮的外交理念,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周边外交的概念性纲领。稍有遗憾的是,对"亲、诚、惠、容"的各种理解和议论很多,却未能见到"权威"的解释。《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  相似文献   

6.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皆以生言性,讲天道下贯为性,人亦当尽性以回证天道,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故孔子言践仁以知性;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易传》言穷神知化,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思想发展理路是一脉相承的。牟宗三正是依据宋明儒者是否沿先秦儒家此一理路进学而将宋明理学分为五峰蕺山系、象山阳明系、伊川朱子系,并将伊川朱子视为"继别为宗"。  相似文献   

8.
庄周认为人生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不断"体道""游物"的过程。"物"一词在庄学思想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庄子》一书"物"字出现约300余次。倘若以此为观测点,可以寻出庄周是通过以"不累于世"和"不靡于物"为审美之维,以"以道观物"和"万物一马"为形上审美之思,以"彼物皆化"和"与物同游"为通达审美之境的人生哲学智慧。选此视角旨在为理解庄周审美人生哲学提供一个参照,同时意在为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获得某种启示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荀子"诚"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荀子的德性修养论中,"诚"的思想占据了重要位置。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荀子也从天道之诚来推证人道之诚,并且认为"诚"是养心的最好方法,通过具体的外在修养功夫以达"诚",使"诚"由个体扩充至群体,最终达致"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慎独"的体悟。  相似文献   

10.
“物”在里尔克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物”是人的存在之所,是人的生命家园,人和“物”之间有一种原始的本原关系。但随着对象性思维的发展,人与“物”的天然关系被破坏了人和“物”无家可归,因此,他们提出要看护“物”,维护“物”的圆满自足,让“物”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但在世俗的功利活动中,“物”的物性消失不见了,只有艺术作品中,“物”才能得到看护,才能成为“纯粹之物”,秉有它的全部光辉与尊严,拥有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中没有出现天命概念,天命是周灭商以后提出的。早期的天命是神学概念,一是用来解释族群诞生、王朝更替,一指上天(帝)对具体人、事的指令。随着古人对自然现象规律性认识的提高,天道概念应运而生,在对天象、人事、自然秩序长期观察和总结的基础上,天命观逐渐发展到天道观。天道也从一开始就有涵括天地人三界的广泛内涵。天道在产生之初乃至整个古代并不指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规律,而是一种新的神性的产生,是天的意志的新的表达方式,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和神圣性。  相似文献   

12.
诚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在表我对本我关系这一基本问题上的一致性或曰真性原则主张,要求体现物念及言行与自我本心相一致。诚在儒家之前一直是作为一项重要的德目而被表彰的,儒家在继承和总结前人基础上将它提升为一个哲学的范畴,使之具有了宇宙观本体的意义。这不仅为儒家诚的道德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儒家哲学宇宙观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道德说     
从训诂、义理两方面探求"道德"概念之本义,"道"即天道,"德"即天德。"道""德"二字同源,创生于一时,与上古天官之学、世畴制度相关。"文明"观念由此而出,"人文"观念亦由此而出。如果割裂天道,偏指人事,则不免流为以人治人之弊。后世种种引申泛论,率多违误。  相似文献   

14.
明代著名律学家王邦直的专著《律吕正声》,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乐理哲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律学观中的乐道、天道与人道;二是"律历同道"观及其对自然之"天"的重视;三是乐律之度量规制与"天人合一"的律学观;四是"天人合一"律学观中的律以辅政思想。"天人合一"包含了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深刻思考,它所追求的终极性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它渗透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许多思想智慧,对当代文化生态建设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视角看,在媒介实践的技术面向上,即时通讯工具(IM)的人机互动网络经由各行动者的转译形成,转译经由必经之点——其构建出来的媒介空间来交互完成,具体包括问题化、权益化、招募、动员四个步骤。其间,物和人作为对等的行动者,共同形塑行动者网络,实现"物联"的技术之网、"物-人"相连的能动之网和"人-人"相连的行动之网。在媒介实践的意义面向上,IM主要经过口语与非口语互动达成意义的建构。凝视等非口语沟通的规则凸显了人际权力关系和交往状态,但沟通方式并不直接体现人际关系的亲疏。口语沟通中,哪些信息被感知、信息接收者是否接收口语信息等主要决定于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一般认为,里尔克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主观表现的诗歌,中期的“物诗”,后期存在论意义的诗歌。值得注意的是,“物诗”中的“物”不在象征,也不在物的客观描绘,而是抵达物的本质。本文借鉴海德格尔对“物”的独特阐发,从物之为物、物与人、人之为人几个方面把握里尔克的“物诗”。  相似文献   

17.
诚毅精神是嘉庚文化的核心,其基本内涵是指诚以待人、毅以处事,这是大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品质之一。为深入探究"诚毅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情况,课题组首先对诚毅精神的文化要素进行解构,对"诚"提炼了"日常言行诚信""考试诚信""学术诚信"和"职业诚信"四个要素;对"毅"提炼了"坚强勇敢""持之以恒"和"责任担当"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学生工作,以及兼职、求职、就业等方面设计问卷,对厦门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诚毅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仍然适用,大部分学生对"诚信""坚毅"等精神品质持积极态度。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诚毅精神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陆九渊通过对《中庸》、《孟子》诚论的解读,以“吾之本心”界定诚,诚与本心直接同一,诚被纳入到心本论的心学体系,赋予诚以道德本体的形上意蕴。本体之诚不仅是一切德性的根基和源泉,而且是德性的心灵之根。诚既有了心作为存在的根基,又使心获得了德性的内在规定性。本体之诚从超越、信仰的层面转化并落实于现实世界面体现诚之用,即是“成己”与“成物”,而“成己、成物一出于诚”,没有体用之分,诚本身就是即体即用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就天人关系而言,孟子主张以"诚"为纽带实现"天人合一";就人与万物关系而论,孟子提出"仁民爱物"之说,肯定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就生态保护策略而论,孟子主张"寡欲""养气""不违农时",要求人们克服贪欲,注重对本心的修养。此外,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要求人们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域,形成平等对待自然万物的宇宙意识。总之,孟子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20.
西汉中后期易学的发展,贯穿着对数术之学的吸收与改造的活动。孟喜通过对民间易学中数术之学的吸收与整合,构建了以占验天道为目的的西汉新易学模式,并最终由京房完成了"天人感应"的易学数术的构建。孟喜推介其易学思想的过程,折射了西汉官方易学数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